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代表性傳承人王素花——

平齊光亮淨 針法存匠心(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任勝利
2022年09月27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王素花:河南開封人,專注汴繡60多年,創出蒙針繡、平針繡等十幾種新針法。其作品針法細膩、造型生動,內容囊括人物、花鳥、亭台樓閣等,所繡作品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具有鮮明的立體感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她創新運用亂針繡等針法技藝,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汴繡技藝的空白。

  “刺繡的基礎是針法。”展開《清明上河圖》汴繡作品長卷,王素花(見圖,本報記者任勝利攝)講起了汴繡針法:“你看,繡這牛車棚,用的是席蔑繡﹔這瓦,得用反戧繡,才有立體感﹔大船上纖繩要用雙合繡,才能栩栩如生。柳樹的枝條,用的是蒙針繡,看上去枝條柔軟,又有朦朧的意境。”

  一件汴繡繡品,得經過選料、扎制、上繃子、上漿子、上圖、描摹、配線、繡制、整理等十幾道工序。“選料,得根據所繡作品選擇緞料顏色、規格,還不能有細微的瑕疵﹔上繃子,就是把要繡的緞料固定在繃架上,根據作品尺寸大小選擇合適的繃子,要鬆緊適度、使緞面平直……”王素花說,要使繡品達到平、齊、光、亮、淨的要求,每道工序都得精細入微、做到完美,這得靠長年的經驗積累和每時每刻的精心琢磨。

  1935年,王素花出生在河南省封丘縣的農村家庭。受長輩的熏陶和影響,王素花自小就喜愛汴繡。1957年,她入職開封汴繡廠。

  1958年,王素花接到繡出《清明上河圖》的任務。為了能把作品繡好,王素花首先帶領專項小組沿街串戶,收集老的繡片,從中細心琢磨傳統針法。同時,她一有空就到鄉下,觀察毛驢的毛色、耕牛的形態、駱駝的習性﹔多次跑到黃河邊,到大船上體驗生活,看纖繩有幾股、船工怎樣盤繩﹔隻要看到樹上有鳥窩,就要仰頭看上一陣子,看它的結構、材料、色澤。

  之后,她又到北京看到了《清明上河圖》真跡。邊看邊琢磨邊念叨著:“小毛驢,白肚臍兒,悠針繡,可傳神兒﹔烏鴉窩,柴草多,交叉繡,有鳥落……”

  回到廠裡,她就帶著姐妹們反復試驗,創出了十幾種新的針法,又結合傳統針法,繡制出《清明上河圖》,並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針法有數,藝無止境。幾十年來,王素花心不離繡、針不離手、手不離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刺繡風格。

  “色彩淡雅、工藝精細、層次分明、生動逼真,這是我對每幅繡品的基本要求。”王素花指著剛繡制的張大千的《寫意蓮花》說,達到基本要求不是很難,難的是要看懂原作,巧用針法、賦予它新的藝術生命力。“你看,這蓮花的葉子,用蒙針繡,重在寫意﹔這朵蓮花,用悠針繡,看著花瓣都鼓了起來,突出了寫實效果。虛實結合,就豐富了原作的意蘊。”

  “這是幾年前繡的《千裡江山圖》長卷,今年央視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舞繪《千裡江山圖》’選段驚艷亮相,我可高興了,趁著熱勁再繡幾幅《千裡江山圖》局部小品。”說著,王素花坐在繡案前,運動幾下手指,抽出一根絲線,又破成4股,捻起其中一股穿入細細針鼻,埋頭專注繡起《千裡江山圖》……

(責編:於思遠、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丨東岳老楊脫貧記
  • 第九屆“博博會”落幕
  • 千裡援瓊 同心戰“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