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一位金繕工藝傳承者的“妙手匠心”

“據考古發現,我國使用大漆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就能從漆樹上提取汁液,進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漆,涂抹在各種器物上,這樣不僅美觀而且防水耐腐,而金繕的主要用漆就是這種大漆。”11月6日,在河南省孟州市會昌辦事處金繕文化藝術工作室,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漆髹飾金繕工藝第三代傳承人梁育銘正在向幾名小學生介紹傳統金繕工藝的知識。
今年45歲的梁育銘是孟州市會昌街道北韓庄村人,自幼在其祖父的影響下一直對瓷器修復十分愛好。2014年后更是把所有的時間用來研究這門技術,在翻閱古書《髹飾錄》和向洛陽的一些工藝大師學習交流后,他的金繕手藝有了很大的提高。2020年,他的大漆髹飾金繕工藝被評為孟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他的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瓷器,有的只是簡單的復原,但更多則是經過修復師個性化的再創造呈現出獨特的創意之美。金繕工藝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瓷器修復,最早出現在瓷器工藝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孟州在歷史上曾處於中國幾大名窯的中心地帶,這裡的人們自古就有使用、收藏陶器、瓷器的傳統。
“在使用收藏的過程中,因陶器、瓷器易碎的特質,一些較為珍貴的陶器、瓷器需要保存,由此產生了金繕行業,出現了金繕手藝人。”梁育銘介紹說,由於近代中國人民生活貧困,該項技藝的傳承一度中斷,隨著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繕手藝才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金繕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以金修繕,主要用天然的大漆來黏合器物的碎片,或填充缺口,其間多次打磨、上漆,直至與器物原形契合得嚴絲合縫。修補成型后,置入固定溫度濕度的空間進行陰干,再將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貼上金箔。做底、涂漆、打磨、拋光、描金、描漆、清洗、拼接、補缺、修整、補漆、裝飾等每一道工序,都體現了傳統技術的工藝之美。
“每一件殘缺的器物,都記錄了人生彌足珍貴的獨特時光,承載了無法忘卻的記憶。”梁育銘說。每一次修復前,他都要對器物的歷史、質感和破裂形狀進行細致的研究,為其量身打造一套修復方案,通過自己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設計思維,讓器物與漆融為一體,再次賦予器物生命。
“時代在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藝遺產、精神遺產,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與創新。”梁育銘在傳承金繕工藝的同時,還學習了瓷器修復的另外一種工藝——鋦瓷,並且在原有技術上研究開發出一種新的高科技材料鈦來作為鋦釘鈦金屬材質輕、耐腐蝕、強度高,它既可以將瓷器修復得更加牢固,還又體現出了另外一種藝術之美。
“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作為一名傳承人,我將繼續保持匠人初心,傳承好大漆髹飾金繕工藝,讓更多人了解並愛上大漆文化,讓非遺技藝傳承活起來。”展望未來,梁育銘信心滿滿。
(來源:孟州市委宣傳部 李小慧 李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