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洛陽老城區:牢記囑托勇爭先  千年古城煥新彩

2022年08月24日16:31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從洛邑古城迅速崛起,到天心文化產業園嶄露頭角,再到天堂明堂、應天門等連點成線,古都科技智慧島創新社區(南區)、青年創業大廈等一批業態豐富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也應勢發展,凝望之間,老城區正不斷釋放出青春活力。

近年來,洛陽市老城區緊緊抓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錨定“兩個確保”、再造發展優勢,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各項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

文旅融合顯特色 沉浸體驗出新彩

老城區秉持“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理念,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興業,依托自身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聚焦“文旅文創成支柱”,搶抓發展新風口,豐富沉浸式業態,打造拉動文旅消費新引擎,成功協辦央視戲曲春晚、中秋晚會,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河南省文化先進區”“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第一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區”等金字招牌彰顯賦能出彩的“老城文化”。

“夢裡隋唐,盡在洛邑。”洛邑古城自2017年開園以來,“古都夜八點”“古都新生活”“老字號嘉年華”等活動精彩紛呈,首日游客量即突破3萬人次,2019年游客突破500萬人次,目前園區總接待游客已突破2000萬人次,成為全國知名文旅品牌、嶄新亮麗的洛陽城市名片。在洛邑古城實地取景拍攝的《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節目一經播出,就在全國引起熱烈反響。借助節目風口,洛邑古城適時推出唐風市集夜游,以及全息投影秀、夜間手彩雜耍等豐富多樣的夜間觀賞和游覽項目,多媒體、多維度展示傳統文化。注重增加游客沉浸式體驗,全國首家沉浸式文旅綜合體驗館夢唐閣以角色扮演游戲為藍本,以“劇本娛樂”為骨架,多元化展現傳統文化和盛唐風情﹔《風起洛陽》則是河南首家景區+線下影視展示的文旅項目,通過在洛邑古城景區實景復制影視元素,展現恢弘盛景,給游客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沉浸感”“代入感”。

老城區以洛陽市被列入首批“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為契機,大力發展“互聯網+旅游”,通過發布老城區文旅宣傳手冊、手繪地圖和開展“玩轉洛陽·暢游老城——跟著地圖游老城”文旅打卡活動,整合全域“吃、喝、玩、游、購、娛”業態,將應天門、明堂天堂、洛邑古城、麗景門、天心文化產業園、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等文旅資源串珠成鏈,精心設計適合不同游客“口味”的打卡線路,持續用新理念、新模式講好老城故事,讓“古今輝映、詩和遠方”觸手可及,讓四海賓朋在玩轉洛陽、暢游老城的過程中觸摸歷史記憶、延續文化根脈。2021年以來,老城區共接待游客156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10.6億元,洛陽古城特色文化街區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古城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首批河南省示范步行街”,洛邑古城、天心文化產業園被評為“河南省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打好“國花牡丹”牌 “卉”制藍圖添新彩

老城區是洛陽市區牡丹最集中的種植和觀賞區,也是洛陽市重要的牡丹產業聚集區。近年來,老城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市促進牡丹產業發展的決策部署,傳統牡丹種植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轄區內牡丹種植面積4000余畝,年產牡丹盆花40萬盆,每年為花農增收3200余萬元。

老城區在傳統種植業上高位“嫁接”,不斷加大牡丹深加工產品和牡丹文化產品的科研開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促進牡丹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牡丹系列產品年產值超億元,初步形成集牡丹種植及產品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條,已開發牡丹化妝品、牡丹干花、牡丹枕等10余類深加工產品,牡丹刺繡、牡丹玉石、牡丹剪紙等衍生文創產品百花齊放,牡丹餅、牡丹瓷、牡丹三彩釉畫已經成為獨具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去年國慶節前,洛陽市首個水幕電影《三生三世牡丹情》亮相老城區洛邑古城,黑科技將水幕與炫彩光影融合,富貴典雅的牡丹花將“萬國來朝的大唐盛世”“青春革命的熱血”“新時代洛陽老城的時光密碼和人間煙火”有機串聯,生動地展現老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老城區首屆牡丹產業發展論壇上,國內頂尖牡丹產業專家和企業家暢所欲言,為牡丹產業找准未來發展新方向,“卉”就提質新藍圖。老城區將聚焦打造百億級牡丹產業集群目標,圍繞建設邙山特色牡丹產業帶,打造牡丹產業社區,推動牡丹種植、觀賞、研發、生產、銷售全產業鏈提升﹔加快推進洛陽牡丹交易集散中心、牡丹無土栽培項目,帶動前李、徐村等牡丹大田種植,擴大催花牡丹、牡丹鮮切花市場規模,為持續叫響“洛陽牡丹甲天下”品牌貢獻力量。

搶抓產業新風口 科技驅動賦新彩

高端運梁車開拓“一帶一路”市場,智能工業電爐助力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大功率充電設備搶抓新能源產業風口,研發電子雷管芯片模組打造行業排頭兵……越來越多的“老城造”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1年以來,老城區聚焦高質量建設環境優美、文化繁榮、產業興盛、和諧文明的現代化老城,依托“4+3”產業平台,即高新技術、文旅文創、牡丹、商貿物流四大產業社區和青創、文旅文創、建筑業三大總部大廈,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打造特色產業園區,譜寫“項目為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老城區圍繞“讓更多年輕人青睞”工作思路,科學配置要素,制定優惠政策,做強城市功能,發揮文化優勢,不斷提升城市與青年的契合度,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老城創業創新。已啟動的青年創業大廈項目,總投資2.9億元,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首批進駐企業30家,可提供就業崗位約1000個,預計年營業收入可達6億元,年利稅達9000萬元。

樓宇經濟是老城區實現創新發展的又一平台。老城區把樓宇經濟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加快推進文創大廈、建筑業大廈的建設運營,加大國內外知名企業引進力度,引入社會上擁有口碑和市場的品牌,實現樓宇專業化、特色化、產業集群化,推進樓宇經濟做大、做優、做強、做精,打造企業得發展、居民得就業、環境得改善的新局面。

在洛陽前五期“三個一批”簽約儀式上,老城區成功簽約重大項目6個,總投資36.5億元,涵蓋新能源、工業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多個領域。2022年3月18日,老城區與深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舉行線上簽約儀式,從2月18日初次對接,老城區先后3次赴上海與深蘭科技洽談合作,僅用20多天,成功與深蘭科技進行簽約,目前該項目已入駐古都科技智慧島創新社區(南區),創造了“老城速度”。

城市提質齊發力 普惠民生煥新彩

望朝嶺立交、翠雲峰立交投入使用,王城大道快速路、洛吉快速路、瀍澗大道、邙嶺大道建成通車,中州路、九都路沿線街景整治改造高標准完成,洛孟路亮化提升、金谷北路精雕細琢,瀍河治理主體工程、中州渠渠道治理等項目相繼完工,葛家嶺、庄王山安置房建成交付……從城市光鮮亮麗的“面子”,到廣大居民整潔舒適的“裡子”,如今的老城區,正展現出煥然一新的城市面貌。

2021年以來,老城區落實城市提質“351”工作舉措,全方位提升城市承載力、親和力、感召力,推動城市建設從“打基礎”向“強功能”轉變,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祥瑞鑫城、史家溝、苗南等3個項目6366套安置房交付使用﹔春都路提升改造完工,嘉豫門大街高架、蘇井線等建成通車﹔56個老舊小區、4條背街小巷改造“有裡有面”﹔建成換熱站3座,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萬平方米,4700余戶群眾過上“暖冬”﹔PM2.5、PM10雙下降,東陡溝公園一期靚姿初現,翠雲峰立交至望朝嶺連接線兩側、王城大道北段兩側綠化等工程完工,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8%,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提升。

步入新建成開放的隋唐大運河國家歷史文化公園,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是周邊居民群眾健身休閑的好去處。站在翠雲峰極目遠眺,瀍河碧波蕩漾,兩岸游園綠意盎然,優美的生態環境令人心曠神怡。老城區堅持從城市“保護與發展”角度出發,持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重新梳理整合城市空間,通過完善基礎設施、豐富內容供給、盤活既有資源,推進城區高質量建設、高顏值改造,激發傳統城區新活力。

東南隅街道23條街巷按照智慧街巷標准完成改造,其中,結合樂養居項目,在大中街打造“名醫巷”,為轄區群眾提供豐富的康養服務﹔依托轄區豫劇團資源,在文化街精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實現“居民點單,志願者接單,數字服務亮單”。東北隅街道蓮花寺片區持續發揮紅色物業引領作用,構建“社區黨委-紅色物業黨支部-樓院長-樓棟長-黨員中心戶”五級治理體系,高標准打造富有“煙火味、人情味、市井味”的幸福新家園。在老城,15分鐘“閱讀圈”“健身圈”“就醫圈”“養老圈”已成為群眾家門口的福利。

擊鼓催征啟新程,乘勢而上逐夢行。洛陽市老城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好成效推進高質量發展。(洛陽市老城區委宣傳部 張悅麗供稿)

(責編:於思遠、郭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清涼登峰
  • 河南平橋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風蓮香
  • 三門峽陝州區:葡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