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沿丹江兩岸溯回,目之所及,山林郁郁蔥蔥,陣陣清風吹過,綠波浩浩,讓人頓覺心曠神怡。山川披綠,林海生金。近年來,以綠色為底,一幅幅生態富民的新畫卷在南水北調中線渠首大地淅川縣徐徐展開。
增綠添彩生態屏障守護綠水青山
3月22日,地處丹江口水庫東岸的淅川縣馬蹬鎮葛家溝村后山上,山石峭立,寒意料峭。站坡頂俯瞰,陽坡面,去年栽滿的小樹迎風傲立,陰坡面,石縫中間,標准的樹坑依次排開。
凌晨5點,刺骨的寒風中,造林隊長李國峰就駕著裝滿樹苗的三輪車進山了,一路顛簸到半山腰的蓄水池旁,拿出水泵、鋪好水管,將工具准備就緒,30多個造林隊員三五成群也到了,扛起帶著土球的樹苗,拿著洋鎬、鐵鍬,朝山上走去,一天的造林工作就此開始。
“坡陡溝深,機械上不去、人站不穩,我們就肩挑背扛、運苗運水上山。石頭山上沒有土,我們就在岩石上鑿出石窩窩,挑來活土,栽上苗子……”李國峰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他這些年種樹的“法寶”。
淅川縣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125萬畝為石漠化區,其中重度石漠化55萬畝,且集中於丹江口水庫周圍,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直接威脅著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安全。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樹。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荒山滅荒,是淅川首先打響的綠色戰役,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然而,石漠化荒山土層單薄、水分難留,過去“年年栽樹不見綠”的事兒屢見不鮮。“人受憋堵武藝高”,淅川人想盡了辦法。“淅川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我們與專業造林隊、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活一棵驗收一棵。如果達不到85%的成活率,補栽后第二年再驗收。”該縣林業局局長劉定州說。在全省首創了合同化造林模式后,“一錘子買賣”變成“年度考核”,造林大戶積極性大大提高,爆破魚鱗坑整地、挖大穴壘石圈、客土造林、蘸漿保墒、分級提灌……一個個“秘方”被“炮制”出來,造林成活率噌噌往上漲。
種樹不易,護林更難。這些年,淅川縣配備400多名專業護林員,組建300余人的專業防火隊伍,亂砍濫伐近乎絕跡,連續37年沒有大的森林火災發生。
種好一棵樹,養成一片林。近年來,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積都在10萬畝以上,連年穩居全省縣級造林前列,森林覆蓋率達到45.3%,宜林荒山荒地綠化率達95.8%,53.2萬畝荒山重披綠裝。
興林富民生態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特殊的區位決定了淅川林業的特殊性,不僅要當好保水護水的“生態衛士”,還要打造富民強縣的“綠色銀行”。
踏訪丹江兩岸,既贊嘆於淅川“能綠盡綠”的拼勁,更驚訝於其“謀定而綠”的巧勁,僅樹種變化,就足見匠心:石漠化嚴重的荒坡,“主打”楸樹、火炬鬆,既儲備木材又涵養水源,筑起清水北送的綠色屏障﹔環湖村庄的山頭,紫薇、櫻花是主力,春風一過萬山芳華,為近郊游、鄉村游埋下“伏筆”﹔庫區沿線的鄉鎮,外招內引,以軟籽石榴、核桃、杏李為主導,托起群眾致富希望。
3月21日,在毛堂鄉廟溝村,600余畝剛吐出新葉的大櫻桃樹齊刷刷鋪滿了山坡,種植大戶閆國生摩挲著樹干,眼神裡全是愛意。
今年58歲的閆國生是村裡的“能人”,毛堂鄉釩土資源豐富,上世紀末,靠做釩土銷售加工生意,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設,釩礦關閉,閆國生徹底“金盆洗手”了。
賦閑在家后,老閆一直想找個營生。2015年,機會來了,他了解到縣裡出台財政扶持、品牌認証獎勵、基地建設獎勵等優惠政策,扶持林業產業發展,心中的小火苗開始閃動。
“老家坡地多,要是全種上果樹,那可是無盡的財富!”有了這個淳朴的想法后,老閆跟家裡人一合計,外出考察一番,種大櫻桃被提上了日程。2016年,在該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淅川縣深山溝種植農業合作社,在廟溝村栽植大櫻桃五萬余株。2020年夏,紅果子剛挂上枝頭,就賣了5萬余元,貧困戶第一次嘗到了黃土地帶來的別樣豐收喜悅。
不只是在廟溝村,近年來,淅川縣累計發展軟籽石榴、杏李、大櫻桃等林果產業30余萬畝,集中培育了“淅有山川”區域公用品牌,基本實現了貧困戶戶均1畝果園。2020年,林果大豐收,78種優質林果產品隨水進京,累計銷售量達1.7萬噸、金額4億多元,真正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林旅融合美麗風景激活“美麗經濟”
同樣是種樹,在大石橋鄉橫溝村,不賣果子的趙新敏,靠創意喚醒了“鳳凰古寨”。
2014年,在外創業的趙新敏回到家鄉,成立了鳳凰毛竹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毛竹等林果業,“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原生態美景走進大眾的視野。隨后幾年,趙新敏堅持造綠與育景並重,依托村內鳳凰古寨、山水優勢,發展產業林果,補種花卉、景觀苗木等,尋常的小山村成為集森林康養、親子教育拓展、影視基地拍攝於一體的農旅田園綜合體。2018年,橫溝村成為淅川縣首批鄉村旅游扶貧發展試點村,2020年,該村又順利通過國家森林鄉村驗收。
南瓜馬車、蒸汽機車、田園稻草人,再加上90%的森林覆蓋率,曾經的窮山村吸引附近幾個縣區的游客前來觀光打卡。去年十一,全村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本村及周邊村的貧困戶40余戶78人長期在此務工,村民年人均純收入由5年前的2000余元提高到1萬余元。
目前,淅川已培育森林鄉村20個,鄉村旅游示范村36個,建成林旅融合示范園40個,1.1萬多戶貧困戶依靠“綠水青山”端上了“金飯碗”。
山因林而綠、民因林而富、村因林而美、水因林而清。如今的淅川,山川更美,鄉親更富,2020年2月已正式脫貧摘帽,脫貧實踐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丹江口水庫最新一期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持續向好,109項全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達標Ⅱ類標准,其中常規項目95%以上符合Ⅰ類標准,特定項目100%符合水源地水質標准。(淅川縣委宣傳部 康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