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

329 陳金英
330 陳宗新
331 陳淑明
332 范振喜
333 林則銀
334 尚廣強
335 周飛虎
336 孟繁中
337 胡擁軍
338 鐘光平
339 段金輝
340 施德華
341 賀新義
(上接第十八版)
以真誠待人,贏得群眾信任。陸秀緞實事求是,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圍的同志。她不計個人得失,用愛心善舉讓群眾感受黨的溫暖。她動員愛人到林逢街開辦農資店,為種果農戶供應化肥農藥。一些困難的鄉親,都能在店裡享受折價優惠。農資店每年都賒銷農藥化肥,最多的一年賒銷了200余萬元。
陸秀緞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329 陳金英
陳金英,女,漢族,1931年12月生,浙江省麗水市興華羽絨制品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金英53歲時辦廠,3000元起家,艱難創業。當企業遭遇困難欠下巨款,80歲的她選擇勇敢擔當。為了還債,老人頂著寒風擺地攤,90歲時終於還清所有債務,被人們譽為“誠信奶奶”。
上世紀80年代初,退休后的陳金英創辦了專門為老年人做羽絨服的服裝廠。2011年9月,公司因股東撤資引發資金鏈斷裂,導致公司欠下了2077萬元的巨額債務。這一年,陳金英已經80歲。有人勸她申請破產,剩下的債務就不用還了。她沒有這樣選擇,而是將廠房以900萬元的低價轉手,又賣掉了名下的兩套房子,還了1800萬元,還剩欠款277萬元。有的債主看她年事已高,提出“還不上就算了”。陳金英說:“做人要誠信,不管怎樣我都不能失信於人,錢是一定會還的。做人,背可以駝,但腰不能彎!”
81歲的陳金英租了個小廠房,帶了幾個老工人,繼續生產。可是羽絨服銷路不暢,產品積壓。到年底,她甚至無法支付12名員工的工資。陳金英橫下一條心,一有時間就到街頭擺攤賣羽絨服,好不容易湊齊了12萬元,她將錢交給員工,讓他們過了個安心年。就這樣,她把錢存起來,一筆一筆償還債務。直到2021年春節前夕,90歲的陳金英還完了最后一筆7萬元欠款,劃掉了還款名單上最后一個名字。
陳金英榮登“中國好人榜”。
330 陳宗新
陳宗新,男,漢族,1963年5月生,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龍渠鄉新勝村村民。陳宗新祖孫四代續“守”紅軍無名烈士墓,接力踐行八十四載的堅守。
1937年1月,一支300多人的紅軍隊伍在白城子村遭遇國民黨軍隊包圍,全部壯烈犧牲。“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他們都是好人,不能讓好人暴尸荒野!”憑著這個朴素的念頭,陳宗新的爺爺陳德寶冒著生命危險,在自家房屋旁挖了一個很大的墓穴,將烈士們的遺體合葬在那裡。“你們放心,有我一天,就守你們一天安穩!”他從此成了烈士的守墓人。
1970年,陳德寶老人去世,他兒子陳榆林成了第二代守墓人。陳宗新作為陳家第三代守墓人,如今已有20個年頭。2012年,地方黨委、政府籌資對烈士墓進行修繕,重修了紀念碑、公墓和附屬設施,正式命名為“龍渠烈士陵園”,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和學生前來瞻仰先烈。隨著對紅軍戰斗歷程了解的深入,陳宗新對英烈的尊重和崇敬之情與日俱增。不管刮風下雨,他都定期到烈士陵園清掃陵墓、種花植樹、澆水修枝、清理雜草,祭拜長眠在這裡的紅軍烈士,這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兒陳夢雪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也自覺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如今已成為龍渠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她講解認真細致,流暢深情,因為她知道,她的每一句講解都深深印記著父輩沉甸甸的囑托。
331 陳淑明
陳淑明,女,漢族,1927年11月生,山東省乳山市崖子鎮申家村村民。
陳淑明用超越血脈親情的母愛,先后哺育2名解放軍后代,被譽為忠心向黨、誠信守諾的“紅色乳娘”。
在戰爭革命年代,牟海縣(今乳山市)一帶有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她們用無私大愛,養育1223名革命后代,用行動踐行“人在孩子在”的庄重誓言。陳淑明是如今還健在的4位“紅色乳娘”之一。
1950年,剛生下二兒子、正處於哺乳期的陳淑明,接下她哺育的第一名乳兒,名叫國軍。孩子的父母要奔赴朝鮮戰場,隻能忍痛將孩子交由別人代養。那時,陳淑明一家生活十分艱苦。但她覺得,孩子父母為我們保家衛國,為他們養育后代是自己的責任,絕對不能辜負這份信任。“放心吧,我會好好撫養他!”陳淑明鄭重承諾。
陳淑明的奶水不足,同時哺育兩個孩子很困難。她狠下心,給僅兩個月大的二兒子斷奶,送到娘家讓母親撫養,自己專心哺育乳兒。雖然生活條件不好,可家裡的每個人都很疼愛小國軍。那時候,芋頭都是稀罕物,偶爾吃一次,大兒子都會主動跟小國軍說:“你吃瓤,我吃皮。”在悉心照料下,小國軍逐漸長得白胖起來。3年后,小國軍被家人接走。
1956年,陳淑明的女兒出生不久,又迎來第二個乳兒雪梅。小雪梅的父母因部隊命令,要一同離開。因孩子尚小、無法隨行,就交給陳淑明撫養。陳淑明像上次那樣,給女兒斷了奶,把不多的奶水留給小雪梅。又是3年后,健健康康的小雪梅被親生父母接回家。
哺育乳兒時,陳淑明待他們比親生孩子更珍愛。現在,他們長大了,她說,你們好好的我就心安了!如今,住在北京的雪梅常來看望陳淑明。3年哺育,一生惦念。她用誠信大義,讓紅色基因世代傳承,讓大愛精神盎然綻放。
陳淑明榮獲山東省道德模范稱號。
332 范振喜
范振喜,男,滿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周台子村黨委書記。
范振喜30多年踐行對黨組織和村民的承諾,帶領村民自力更生,將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建設成為擁有固定資產逾10億元、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的富裕村,受到群眾廣泛贊譽。
先公后私,矢志為民。1987年,在許下“帶領大伙兒過上好日子”的承諾后,25歲的范振喜當選周台子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他帶領村班子下決心整頓礦點,首先說服自己兄弟將其經營的鐵礦收歸村集體,發揮示范作用。礦點整頓給當年村集體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由此奠定了周台子村發展的第一塊基石。
積極探索,創新發展。范振喜和村民發揮創新精神,率先進行新民居建設、率先進行土地流轉、率先進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率先進行村民素質提升。據此,周台子村建立了村庄城鎮化、產業多元化、福利制度化、養老一體化的和諧富裕新農村,創造了貧困山區建設的奇跡。
魚水情深,血肉相連。1992年秋天,范振喜考察項目時,接觸到放射性物質,患上血癌。危難之際,村民自發捐款達10多萬元。術后回村,他就像擰緊發條的鐘表,繼續為民辦事。由於多年辛苦工作,他又患上心肌梗死等多種疾病,至今每天仍需服用10多種藥物,但范振喜無怨無悔。支撐他干下去的是他對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承諾,是父老鄉親的血肉深情。
履職盡責,永葆本色。范振喜時時刻刻嚴於律己、甘於奉獻、清白做人、干淨做事。多年來,他沒讓一個家人親屬在村班子和村辦企業任職,涉及村裡的大小工程,他都不讓家人和親屬沾邊。各級組織給予他的獎勵資金,都被捐獻出去。
范振喜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最美基層干部、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等稱號。
333 林則銀
林則銀,女,布依族,1974年2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北辰區瑞景街道寶翠花都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林則銀對黨忠誠,對群眾真情,從雲貴高原來到海河之濱,扎根基層14年。她始終牢記“要把居民的事當作天大的事,服務群眾馬上辦”的承諾,為社區百姓辦實事、辦好事。
2007年,林則銀通過招考走上天津市社區工作崗位,來到瑞景街道的社區任職。7.6萬平方米的社區、1009戶3500位居民,是她服務的對象,這裡成了她的“新家”。
她致力於幫扶弱勢群體,為下崗女工、單親母親成立“中空媽媽工作室”,搭建“織夢橋”婦女公益平台﹔將家中無人照料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等一一統計,誰家有困難一目了然﹔實行網格員+黨員“二對一”幫扶,為社區弱勢群體居民提供免費洗衣、物品代購等服務累計5000余人次。
她是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排頭兵”。推動社區與高校、企業等13家單位開展區域化黨建共建,構建“一核多聯”社區治理共同體﹔創新民情聯系機制,發起“星期五義務勞動”,號召社區黨員每星期為社區服務1小時﹔推動“三長負責制”和“綠地認領管養制”,維護改造社區環境,使老舊社區變成“大花園”。
她創建“五常五送”服務體系:常敲空巢老人門、噓寒問暖送貼心,常串困難群眾門、排憂解難送愛心,常叩重點人群門、溝通疏導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區門、打防管控送安心,常開休閑文明門、和諧追夢送歡心。針對社區250多位空巢老人、20多位獨居老人,“早看窗帘晚看燈”,成立6個互助組,形成社區“苦有人問、難有人幫、事有人管”的“一家親”氛圍。
林則銀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天津楷模”等稱號。
334 尚廣強
尚廣強,男,漢族,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宏達木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尚廣強38年始終如一,銘記回報鄉親的承諾,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幫助鄉親就近就業,成功脫貧﹔同時積極捐資助學,扶貧濟困,累計捐出善款4000多萬元。他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重信守諾、情系桑梓的時代贊歌。
尚廣強出生於黃河灘區的原陽縣韓董庄鎮荒庄村,自幼家庭貧困,父親1978年去世后,家裡欠債5000多元。全村鄉親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尚廣強一家度過最困難的日子。那時他就立下誓言,要用一生回報鄉親。
1994年,尚廣強將全部家當和東借西湊的10多萬元投入創業,建立起原陽縣宏達膠合板廠,發展成今天擁有16個子公司的企業集團。尚廣強始終不忘誓言,積極回報社會、回報鄉親。工廠招工,他優先吸納安置貧困群眾和殘疾人就業,共安置了2100多名灘區農民、貧困群眾和殘疾人就業。通過下游產業幫扶,扶持周邊貧困村和其他地區創辦了100多家木材加工廠,並給予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帶動1.7萬余人受益脫貧。主動承擔原陽縣與平原示范區11個鄉鎮254個行政村2100戶1.03萬余人的脫貧任務,佔原陽縣和平原示范區貧困人口的18%。截至2020年6月,幫扶對象全部脫貧。
尚廣強銘記鄉親恩情,逢年過節為村裡孤寡老人送去米面蔬菜。村民朱克琛的妻子身患腸癌,3次手術費用都是尚廣強幫助解決。村民吳國勝從車上摔下休克,尚廣強先后共送去20萬元治療費。此外,他出資700多萬元為村裡修建了道路、學校、幼兒園、村委會辦公樓、村衛生所、老年活動中心﹔聘請了7名教師,工資由公司發放,村裡兒童上幼兒園全部免費。荒庄村已經於2014年整村脫貧,現在成了黃河灘區鄉村振興的模范村。
尚廣強榮獲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35 周飛虎
周飛虎,男,漢族,1971年3月生,中共黨員,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重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
周飛虎始終牢記人民軍醫的使命擔當,在重症醫學科工作18年來,先后參加汶川抗震救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內外重大醫學救援任務,用實際行動書寫守信踐諾、服務人民的生動篇章,被譽為“白求恩式好醫生”。
聽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飛虎參加援助利比裡亞醫療隊執行抗擊埃博拉任務,與隊友共接診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達80%以上。2016年6月,周飛虎奔赴馬裡和塞內加爾救治受傷的維和戰士,詳細制定傷員轉運預案,將傷員安全轉運回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在北京會診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為外地患者遠程會診。2020年4月,周飛虎赴巴基斯坦執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並擔任赴巴抗疫專家組組長,提供專業指導。
大愛仁心、救死扶傷。周飛虎認為,病人把生命托付給我們,哪怕隻有一線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醫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來自山西的老紅軍腹部術后合並嚴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當地醫院曾出現心臟間歇性停跳情況。家屬抱著希望來到重症醫學科,周飛虎立即組織全力救治,經過2個月的治療,老紅軍不僅恢復了生命體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飛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時組織溫暖的病房生日聚會、在病人打電話時貼心地送上一個靠枕,這些暖心動作如同涓涓細流,在病人心中激蕩起愛的力量。
牢記使命、扎根奉獻。周飛虎堅持服務基層、服務官兵,多次赴各地參與軍內外重大搶救工作,赴外地培訓指導基層軍醫和即將執行援外任務官兵。作為國防科技創新某重點項目主要成員及子課題負責人,周飛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難,兩上西藏阿裡高原,參加野戰醫院監護病房建設,為高原官兵做好醫療衛勤保障。
周飛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最美援外醫生、中國好醫生等稱號。
336 孟繁中
孟繁中,男,漢族,1969年3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比優特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在踐行誠實守信、承擔社會責任的道路上,孟繁中收獲了員工認可、群眾信賴和同行信賴。
1996年,孟繁中從一家隻有6平方米的化妝品商店干起。孟繁中本著為顧客負責、為品牌負責的態度,做出了“貨真價實,明碼實價”的承諾。從那時起,“誠信經營”就根植於孟繁中的心中。
2002年,孟繁中開始經營超市業務。公司在他的帶領下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年銷售額達38億元,納稅4300萬元,解決就業人數9000余人。孟繁中用始終如一的初心和擔當構建了企業誠信經營的體系。
對員工顧客講誠信。25年來,孟繁中從未拖欠員工工資,承諾員工的事情全部兌現。“不滿意就退貨”的售后承諾,公司已經實行了16年。2007年,超市在售的一款不粘鍋被爆出廣告存在虛假宣傳的情形,孟繁中立即向工商部門咨詢,得到的回復是“鍋本身沒有質量問題,按規定可以不予退貨”,但孟繁中堅持給顧客退回了12萬元商品款。2009年“毒奶粉”事件發酵,奶粉廠家要求必須有購物小票才能退貨,而孟繁中決定“不能讓顧客吃虧,有沒有購物小票都可以退”。
對合作伙伴講誠信。多年來無論是多收到的貨物還是貨款,每一筆都第一時間如數返還,孟繁中“講誠信”的好口碑在當地人盡皆知。
對社會講誠信。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孟繁中從大年初二開始,每天與員工一起沖在一線門店,及時制定了“蔬菜成本價銷售”和“散裝商品打包銷售”的抗疫保供應策略,同時連夜搭建揀貨配送庫房,每天及時把民生必需商品送至100多個居民小區。
孟繁中榮獲全國十大杰出青年興業領頭人、黑龍江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
337 胡擁軍
胡擁軍,男,哈薩克族,1972年9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市一八一團六連職工。
為了恪守對父親“守護邊疆一輩子”的承諾,33年來,胡擁軍將忠誠鐫刻在邊境線上,是人們心目中的“戍邊衛士”。
胡擁軍的父親早年間駐守別克多克牧場的哨所,在中蒙邊境線3號界碑附近的“三號溝”放牧巡邏多年,胡擁軍年幼時就陪著父親一起巡邊。當父親詢問他將來是否願意接過自己的馬鞭,當一名護邊員時,胡擁軍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自1988年起,胡擁軍放牧巡邊33年,趕返臨界牲畜4000余頭(隻),攔阻臨界人員20多人,制止違法採挖藥材、拾鹿角等100余人,提供有價值信息10余條。
1998年的一天,胡擁軍發現自己帳篷前拴了5匹馬,5個陌生人坐在他的帳篷裡,身上帶有口徑槍、鐵夾子和動物毛皮,多年的巡邊經驗告訴他,這是趁著牧民轉場來盜獵的。胡擁軍穩住心神,找到機會將盜獵者的情況報告給了邊防派出所。邊防民警在這個盜獵團伙出山之前將他們抓獲,為國家挽回了損失。
1999年8月,山裡天氣驟變,下起了大雪,胡擁軍被困在“三號溝”,靠著啃干馕、喝雪水度過了艱險漫長的20天。獲救時他身體虛弱,整個人都瘦了一大圈。有人問胡擁軍是否后悔,胡擁軍堅定地回答:“不管多危險,我都會守下去。”
胡擁軍熟悉深山的一草一木,了解牧區的一山一雲。他看天色就知道哪裡有雨,看雨量就知道何時會發生泥石流。胡擁軍經常向牧民們預警山體滑坡、洪水、大雪等自然災害,普及牲畜安全轉場、疫病防治、科學養殖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他還兼職牧區宣講員,向牧民們宣講黨的惠民惠牧政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帶著文明實踐志願者走家入戶、細致排查,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胡擁軍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道德模范等稱號。
338 鐘光平
鐘光平,男,漢族,1968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佐龍鄉富裕村黨支部書記。
多年前,由於家境貧困,鐘光平的母親因無錢救治病逝,他立下“發家致富”“幫助共富”等誓言,走上了讓富裕村真正富裕的奮進之路。
一諾:發家致富,擺脫貧困。他向家人承諾:“一定要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創業途中,他歷經各種打擊,步步艱辛,步步向前,從剛開始發展大棚蔬菜,再到流轉土地,興建家庭農場,他成為全縣首批“吃螃蟹”的人。他探索出果蔬套種、多茬輪作等復合高效種植模式,實現了“一季甘蔗兩季菜,一畝收入一萬塊”的產業新路。目前,鐘光平的家庭農場面積1000多畝,果蔬全部實現農超對接,年收入超百萬元,是全省果蔬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之一。
二諾:當好“頭羊”,幫助共富。踏上致富路的鐘光平從沒忘記拉鄰裡鄉親一把。2013年,當選村支部書記后,鐘光平更向村民承諾:“我要帶大家共同奔向致富路!”他通過贈種子、傳技術、幫銷售、吸收貧困戶務工等方式幫助19戶貧困戶脫貧。每年無償提供30多個蔬菜大棚給村民種菜,常年吸納100多人在自家農場做工。通過傳幫帶,村裡僅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就達20多個,流轉土地達2200余畝,500余戶農戶有四成以上從事規模化種植養殖業,實現全村農民人均年收入達2.3萬元。
三諾:做誠信人,種良心菜。鐘光平常說:“一個人丟了誠信,就會丟了所有﹔種菜如果沒有良心,那干的就是傷天害理之事。”他帶頭做示范,寧可少賺、虧本,都要誠信買賣。在生產方面,他不斷引進優良品種,堅持無公害生產標准,堅決杜絕使用高毒違禁農藥﹔發現問題蔬菜,損失再大,也要全部處理掉。30多年來,富裕村銷往外面的蔬菜,從未發生過任何質量安全問題。
鐘光平榮獲江西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西省勞動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339 段金輝
段金輝,男,漢族,1972年8月生,中共黨員,雲南雲秀花卉有限公司總經理。
段金輝躬耕花卉產業17年,憑借誠實守信和勞動創造幸福的經營理念,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月季專家”,成為推廣鮮花種植技術、帶領花農增收致富的“領頭人”。
打造品牌,走向世界。經過多年誠信經營管理,“雲秀”牌月季鮮切花在段金輝手中問世了。段金輝規范公司、合作社及周邊花農的生產流程,統一的質量標准順勢而生。“雲秀”品牌的每一種產品都必須按照標准生產,分級人員嚴格把關。由於標准化生產、技術培訓、誠信經營,當地花農種出的月季品相俱佳,在昆明斗南花市脫穎而出。“雲秀”月季聲名遠揚,花價一路走高,成交量居花拍中心聯合體交易量前列, “雲秀”之花在雲南市場花開一方,走向世界。
科技創新,雲秀花開。段金輝嚴把質量關,打造特色品牌。通過對月季鮮切花種苗繁育、栽培、修剪等關鍵技術的鑽研,他帶領團隊探索高效無土栽培技術、積極研發選育新品種,讓“花苞大、顏色艷、枝條硬、花期長”變成現實,通過包裝二維碼和肥水數控技術,成功解決了產品地塊溯源問題,提高了品牌核心競爭力。目前,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3個,擁有國家授權技術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7項。
助力脫貧,擔當振興。段金輝牢記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實現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夙願。2006年組織58家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公司+院校+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為農戶提供種苗、農資、技術、包裝、品牌、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帶動通海縣及周邊地區3500戶花農種植月季鮮切花7000余畝,解決就業220余人,戶均增收2萬元,產業輻射帶動實現經濟效益3.5億元。他還籌建“雲秀農業創業園”,為大學畢業生、家庭農場主等提供創業空間。
段金輝榮獲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雲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被授予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340 施德華
施德華,男,漢族,1944年1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謳象社區居民。
參加抗美援越戰爭的老兵施德華,為完成老班長生前囑托,歷經艱辛,耗費大半生精力,足跡遍及全國,尋找到26位烈士的親屬,以此緬懷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戰友,被譽為一生踐一諾的“信義老兵”。
施德華出生於嘉定區安亭鎮一個普通農家,20歲入伍參軍。1967年1月,隨部隊奔赴抗美援越戰斗前線。戰斗中,他所在的中隊先后有26位指戰員獻出寶貴生命,其中也包括老班長倪振華。
戰后,施德華無時無刻不在懷念曾經共同戰斗、最后壯烈犧牲的戰友。他忘不了老班長生前的話:“大家要牢牢記住,犧牲的戰友也有一個家,活著的同志要在有生之年,代犧牲的戰友,去看望他們的親人。”
為了不辜負老班長的遺願和囑托,1978年,施德華轉業回到上海后,開始四處尋找、慰問犧牲戰友的家屬。在犧牲的26位戰友中,有4位是上海籍,他與4位烈士家屬取得聯系,經常前往看望。當老班長倪振華的母親病故,施德華專門前往吊唁,替戰友行孝。
退休后,施德華又歷時10余年,到各地尋找另外22位烈士家屬。22位烈士的家屬分布在遼寧、河南、湖南、浙江等地,地域跨度大,尋找難度更大。
為節省費用,每次尋親,施德華都會自備干糧,路上就著白開水啃饅頭,乘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住最便宜的旅館。有一次,為了尋找王德清烈士在遼寧盤錦市的家屬,施德華一路顛簸,僅單程就花了30多個小時。
經濟並不寬裕的他,在每次尋訪烈士家屬時,總會送上慰問品、慰問金。了解到烈士黃紹英一家10口人生活拮據,他千裡迢迢送去1000元慰問金。
施德華傾注了大量心血收集整理烈士生平資料。2016年底,記錄26位烈士生平、再現64中隊777名官兵在抗美援越戰斗中的真實場景、講述他們可歌可泣英雄事跡的書籍《烽火勁旅》出版問世。
施德華說,他這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完成對班長的承諾,隻要能為戰友們做點事情,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341 賀新義
賀新義,男,漢族,196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水屯鎮孟庄村黨支部書記。
賀新義組建車隊,多年履行免費接送困難鄉親外出就業的承諾,帶動多個家庭脫貧致富﹔他幫助鄉親捎帶工錢累計達上億元,無一差錯,被人們稱為“信義大哥”﹔他信守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承諾,積極發展扶貧產業,被村民親切稱為“信義書記”。
長輩的言傳身教,使賀新義從小就把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1994年,賀新義買了第一輛大巴車,開始從事客運業務。針對當時很多鄉親想外出打工卻沒有車費的情況,他成立了車隊,並承諾:“家庭困難的農民外出務工乘車不要錢,找不到活兒免費送回家。”多年來,他信守承諾,通過這種特殊方式減免車費5000多萬元,幫助3000多個農村家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由於當時銀行業務不能通取通兌,農民工掙的錢無法及時寄回家,賀新義就主動承擔起捎錢的責任,並保証:“我一定把你們掙的錢原封不動送到家裡”。賀新義說到做到,找他捎錢的農民工越來越多,最多的一次,帶錢的信封裝滿了整整一麻袋。那些年,每到春節前、學校開學等時候,等待賀新義帶錢回來成了鄉親們的期盼。
2011年,面對3000多名村民的期待,賀新義毅然放下多年生意,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並承諾:“孟庄村是我的根、是我的家,孟庄村不富我決不罷休。”他自掏腰包300多萬元還清了村集體債務,建設了標准化辦公樓和村室大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環境。協調資金1000多萬元發展了蔬果大棚、光伏發電、建筑工程隊等8個扶貧產業,就地吸納周邊群眾2800人就業,2019年孟庄村成功實現整村脫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第一時間交納特殊黨費10萬元,3次赴深圳購買防疫物資,共捐款捐物達120多萬元。
賀新義榮獲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未完待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