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胸懷“國之大者”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2021年07月12日08:05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胸懷“國之大者”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是河南的責任,更是河南的擔當。在麥收之際,河南日報以“記者+學者”的形式組成課題調研組,赴息縣、唐河、滑縣、延津開展實地調研,探尋總結各地小麥產業發展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從6月16日起,本報連續四期推出“糧食大省的責任與擔當”系列調研報道,並配發記者觀察,總結延津強筋小麥、息縣弱筋小麥、唐河穩面積穩產量、滑縣筑牢“豫北糧倉”的經驗和做法,在理論宣傳報道方面進行了一次有益探索與創新。

  為更好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日前,河南日報舉行“糧食大省的責任與擔當”理論研討會,總結多年來我省糧食穩產高產的秘訣,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會上,參會代表作交流發言,現將發言摘要刊發,敬請垂注。

  以夏糧豐產豐收 慶祝黨的百年華誕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王俊忠

  “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是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我省麥收已經結束,豐收已成定局,在去年總產、單產創新高的基礎上夏糧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實現豐產又豐收。

  從預產和收獲情況看,小麥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均高於上年,總產、單產有望再創歷史新高﹔品質質量進一步提升。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1533萬畝,較上年增加183萬畝。小麥籽粒飽滿、品相好、容重大,大多為一等麥﹔農民實現增產增收。今年我省小麥品質優、質量好,收購價格明顯高於上年同期。從各地情況看,普通小麥收購價每斤普遍在1.2元以上,優質專用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3元以上,均比上年高0.1元左右,再加上增產因素,粗略估計,僅小麥一季,全省種糧農民就能增收80億元∼90億元。

  今年,河南夏糧能夠豐產豐收,可謂人努力、天幫忙、科技支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小麥面積穩中有增。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狠抓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實行糧食生產目標管理,壓實地方黨委政府抓糧責任,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麥播期間,土壤墒情適宜,實現應種盡種、適期播種,全省麥播面積8500多萬畝,比上年穩中有增。

  病虫防控扎實有效。今年小麥條鏽病發病早、蔓延快,赤霉病偏重發生流行風險極高。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安排2.06億元資金,市縣籌措5.08億元,開展條鏽病、赤霉病防治。全省累計防控條鏽病4900多萬畝次,預防赤霉病1.01億畝次,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

  指導服務組織到位。我省先后印發小麥播種、管理、病虫防控等技術方案,組織開展“虫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和“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成立18個專家指導組,分市包縣進行指導服務。廣大農民積極開展追肥、澆水、化控、病虫防控,打牢了豐產基礎。

  氣象條件總體適宜。整個生育期內氣候條件較為有利,沒有發生大面積的干旱和凍害。小麥灌漿期溫度、墒情適宜,灌漿時間較常年延長5∼7天,有利於增加粒重。盡管后期部分地方發生倒伏,但與常年相比,災害仍屬於偏輕年份。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南豐、全國穩,夏糧豐產豐收,對夯實全年糧食豐收基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 提升糧食生產能力

  □河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 程傳興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建成10.75億畝集中連片高標准農田。河南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在保証耕地數量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實現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

  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高標准農田集中連片建設。我省鄉村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小且分散,影響高標准農田的集中連片建設,進而影響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各縣市可結合實際,通過農村“小塊並大塊”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還可以根據農民意願,統一連片整理耕地,將土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托管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

  拓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內容,提高建設標准。面向未來,要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必須大大提高高標准農田建設水平,切實提升耕地內在質量和產出能力。據統計,河南總耕地中的中低標准農田所佔比例達到60%,土壤有機質含量仍然偏低,耕作層厚度有待增加。而現行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的補貼標准較低,主要能達到旱澇保收,未來要實現高標准農田高產穩產優質,應在拓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內容上下功夫,把提升地力列入高標准農田建設補貼標准之中。統籌推進耕地地力提升,統籌退化耕地治理、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深耕深鬆、輪作休耕等措施,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水藥一體化等技術。

  創新補貼方式,促進耕地使用者積極養護耕地。科學運用耕地生產補貼措施是調動耕地實際使用者參與耕地養護的重要因素。設立糧食綠色高效獎勵政策,對高產綠色糧食生產主體加大獎勵力度,鼓勵糧食生產者加大對提升地力的投入。推動補貼資金向真正種糧的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幫助他們加快改善糧食生產田間設施條件,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引導實際種糧主體“多打糧、打好糧”,探索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誰使用,誰驗收”的機制,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加強工程建后管護,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多渠道籌措管護經費,確保建成一方、管好一方。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需要處理好幾大關系

  □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 劉雲

  我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在國家糧食安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必須認真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自覺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區域糧食安全納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系統。

  處理好糧食“產購儲加銷”各環節之間的關系。糧食安全具有系統性,“產購儲加銷”各環節之間具有嚴密的內在聯系,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傳導到其他環節,從而給總體糧食安全帶來風險。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必須利用糧食安全責任制這個指揮棒,把涉及糧食安全的各個環節、各種政策資源,有效組織起來並進行合理配置,既要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保障穩定可靠的糧源,又要發揮糧食儲備的蓄水池作用,完善糧食收儲調控體系,形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大合奏。

  處理好“保安全”與“促發展”的關系。糧食加工既擔負著原糧加工轉化、滿足多樣化糧油產品需求的職能,同時也是我省重要的主導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調動產糧大縣的積極性,必須立足省情糧情,通過大力發展糧食加工業,延長糧食的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發展產區的經濟、保障產區的就業,稀釋糧食比較收益低的弱質性,將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兼容在一個戰略框架之中。

  處理好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的關系。城鄉居民和社會生產對糧食需求的滿足,既包括數量的滿足,也包括營養、健康等質量安全的滿足。而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保障,又必須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在生態安全的基礎上。河南省是一個水土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糧食又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產品和高耗水作物。因此保障糧食安全,要高度關注並採取有效措施克服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更加注重糧食質量安全和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糧食是一種特殊產品,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商品性。因此,對涉糧的市場主體要堅持“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盡最大可能不對從事糧食收購、儲運、加工和政策性糧食經營者設置過多的前置條件和規定,創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監管﹔對行政主體要按照“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邊界,規范政府行為,為市場發揮作用讓渡出更大空間,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糧食流通中的決定性作用。

  解決好“誰來種地”問題

  □安陽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 張良悅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必須高度重視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誰來種地”問題包括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好地兩個方面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於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要在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的經營環境等方面做好基礎性工作。

  新型職業農民的形成。新型職業農民是專業化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其職業要求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農民。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在農業生產環節是行家裡手,而且在市場開發、產品創新、貿易規則、契約精神、技術創新、政策支持等方面都爛熟於心。新型職業農民的形成,既需要專業知識方面的培訓,更需要在實際經營中的歷練,在競爭中成長。

  商業環境的營造和支持政策的落實。融資難、融資貴、保險覆蓋低、理賠難是新型經營主體面臨的主要困難。新型經營主體進行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大規模、長時間的基礎設施投入,需要資金支持。如果不能獲得金融支持,投資就會受阻,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就無法滿足生產的需要。同樣,規模化經營之后,隨著投資規模的增加,農業生產的各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就會凸顯,一旦遭遇風險,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解決好部分農民的退出問題。農民的退出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退出,不解決好部分農民的退出問題,就不能解決好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經營問題,無法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和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涉及農村的發展,也涉及城市的發展。農村方面的發展需要解決土地的財產性收益問題,需要在土地制度方面深化改革﹔城市方面的發展需要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生活社會保障,做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與城鄉統籌發展相統一。

  打造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雁陣”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陳明星

  糧食生產經營主體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所謂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雁陣”,就是在糧食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領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由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和一般農戶組成的關聯緊密、銜接有效、耦合協同、聯動發展的有機整體。糧食生產經營主體“雁陣”不僅可以是單類或多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合作,還包括一般農戶,從而在更寬視野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並經由各主體間密切配合、有機協同,形成“1+1>2”的“雁陣效應”。

  以糧食全產業鏈集聚“雁陣”勢能,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鏈主”作用,聚集產業要素,創新發展模式,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拓展鄉村多種功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形成農業龍頭企業“頭雁”引領、返鄉創業“歸雁”融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鄉土雁”跟進、小農戶“鴻雁”參與的產業主體“雁陣”。

  以縣域城鄉融合重塑分工布局。立足縣域布局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優化縣域產業鏈空間布局,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打造以農業為起點的全產業鏈,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鄉村產業結構布局和鄉村產業體系。

  以一流營商環境優化產業生態。以“萬人助萬企”活動為契機,深化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強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政策支持與產業發展訴求有效對接,避免“一刀切”“千村一面”和產業同構,並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創新基層小微權力“負面清單”管理,釋放改革紅利,營造“有求必應、無事不擾”“說到做到、服務周到”的良好鄉村營商環境。

  以產業深度融合拓展發展空間。聚焦糧食產業發展中高端、關鍵環,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創、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和產村產鎮融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促進全產業鏈首尾相連、上下銜接、前后呼應,實現串珠呈線、塊狀成帶、集鏈成群,不斷提升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以種為先打造“中原農谷”

  □省農科院研究員 田建民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河南是育種大省和用種大省,在農作物尤其是小麥、玉米、花生、大豆等大宗糧油作物的育種創新上,有基礎有優勢,理應在生物育種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上有新作為新擔當。

  為此,我省在“十四五”期間將謀劃“中原農谷”建設項目,以黃河為主軸,圍繞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等全產業鏈條,整合我省沿黃地區優勢創新資源,在沿黃的洛陽、焦作,新鄉、鄭州、開封五市,通過優勢農業種質資源庫、糧食加工科技創新中心等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機構,打造形成布局科學、功能清晰、有機融合的“中原農谷”。

  然而“中原農谷”仍然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目前一個具有區位、自然資源條件和多重機遇於一身的地區——新鄉平原新區,正在凸顯出種業創新高地的雛形和勢頭。該區域地域廣闊,土地資源豐富,具有典型的黃淮中原自然特征,且有城有農,是承接大鄭州都市擴展功能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特佳區域選擇。這一區域已聚集了一大批農業科技資源,建設有中國農科院、河南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多家國家、省、市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擁有國家和省多個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先正達(中國)、中農發種業、秋樂種業、牧原生物等一批國際國內知名育種企業正在落戶。

  基於平原示范區的發展基礎、區位、資源條件等諸多優勢,以及搶抓到的系列重大發展機遇,建議將這一區域打造成為農業科技城,作為“中原農谷”的核心區域和推進抓手,進行重點打造和建設。

  一是站位國家層面,開展頂層規劃設計。研究支持政策,優化營造吸引人才和投資營商良好環境。同時借力平原示范區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爭取更多種業創新資源聚集該區。

  二是支持並強力推進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圍繞制約育種研發和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特別是在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作物育種的基礎性科研工作、應用基礎研究、育種技術和模式創新方面強力攻關,努力實現生物育種創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和關鍵技術和新品種選育的重大突破,確保“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實現趕超”目標的實現。

  當好“田保姆” 做新時代新農人

  □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李杰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我國農業是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碎片化比較嚴重。為實現土地規模化、節約化的耕種,2011年,我牽頭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社內的農戶統一提供優質小麥、優質玉米的托管服務,根據市場的需求,優化糧食品種、栽培技術、訂單銷售等要素,並開展技術集成創新,推進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經過10年的摸索與實踐,合作社初步構建了綠色、高效的糧食產業體系,探索出糧食全產業鏈閉環式運營模式。其中,以土地托管為核心,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讓農民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受益者。以縣級政府為主導,農民合作社為載體,鎮、村級為單位,進行土地托管,實現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專業化、智能化的“耕、種、管、收、烘、工、銷”全產業鏈條,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實施過程中,一是抓頭,以“優質高產”的強弱筋小麥和特用玉米(機收玉米)作為首選品種,全面推進優質商品糧的標准化生產。二是收尾,和下游企業簽訂訂單合同,對糧食作物統一收儲、統一銷售,實現由傳統小麥、玉米向優質強弱筋小麥、特用玉米轉型,推行優質優價。三是管過程,產前與上游上市的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直接對接,減少投入成本﹔產中配套大型農業機械與標准化農業技術,提供耕種管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產后通過糧食貿易、糧食收儲、糧食期貨+保險等方式,提升強弱筋小麥和特用玉米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在滎陽、蘭考等縣(市)托管土地11.7萬畝。通過全程托管服務,每畝土地減少投入200多元,糧食實現穩產高產、優質優價,既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難題,又達到“人不在家,收入增加”的效果。

  在土地托管過程中,“旱、澇、虫”是糧食生產的三大天敵,我省普遍面臨防災減災能力弱的問題。希望政府加大對種糧大戶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在優良品種推廣、金融保險支持等方面給予支持。

  策劃:董林 劉雅鳴

  統籌:張學文

  執行:劉玉梅 李定宇 王華崗

(責編:黃莎、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鄭州“大玉米”上演燈光秀03:21
  • 探訪河南“大個子”儲糧倉03:21
  • 我是90后村支書—我們村有"三千萬"03: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