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華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

159 常再來
160 崔 崑
161 蔣 誠
162 游文晃
163 譚連喬
164 戴 清
165 魏 豐
201 王懷花
202 王金鈴
203 王建東
204 王 亮
205 牛紅生
206 牛振西
(上接第十一版)
159 常再來
常再來,男,漢族,1972年3月生,中共黨員,陝西省延安市富縣龍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常再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樂於無私奉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被譽為樂善好施的“愛心企業家”。
常再來於2009年成立建筑公司,在做強企業的同時,積極投身公益事業。他常年組織開展扶貧幫困、助老幫孤、助殘助學等活動,先后投入430多萬元。他在自己的企業優先安置失業和貧困人員就業,注重培養貧困大學生成為企業高管,以愛心善行回饋社會。
常再來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對接幫扶3個貧困村的12位貧困村民,為10個行政村3500多位村民購買人身保險。2015年,常再來回到故鄉富縣茶坊鎮羌村,看到父老鄉親大多還住在老瓦房或窯洞裡,開始投資建設美麗鄉村,幫助大家改善生活條件,走上致富道路。他投資858萬元,幫助村民建成50套民宿,將全村村民整體搬遷到漂亮的住宅區。緊接著,他又投資650萬元,建設安裝公共設施,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他還想辦法搞促銷,讓村民手裡的農副產品賣出好價錢。2018年,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脫貧以后,常再來又謀劃幫助村民致富。2018年開始,他啟動建設集山水田園、歷史文化、生態養生、戶外運動為一體的富縣羌村杜甫文化生態園,科學合理利用家鄉資源優勢,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美好家園。目前,已投資5000多萬元,建設完成生態園核心區60%以上工程量。生態園先后吸納村民50多人就業,通過運營農家樂等方式增加了村民收入。
常再來通過成立協會、聯合會等形式,凝聚社會力量,組團支持公益。2015年,他發起成立“延安市道德模范愛心公益協會”,關心幫助模范好人,捐款捐物600多萬元。同年,他牽頭成立“富縣鄜州經濟發展聯合會”,組織會員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累計投入230多萬元發展公益事業,投入1200多萬元開展精准扶貧。
常再來榮獲陝西省道德模范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160 崔 崑
崔崑,男,漢族,1925年7月生,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96歲的崔崑堅持愛心助學,行善救急。2013年以來,他和夫人捐資助學達1000萬元,幫助500余名青年學者成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第一時間交納100萬元特殊黨費,個人卻始終簡朴度日。
崔崑出生於山東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經歷過炮火連天的艱苦歲月,他深知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易,一心希望捐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一同向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款420萬元,用於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勉勵受資助的學生努力學習。2018年,崔崑夫婦向該獎項捐款180萬元,每年受資助名額增加到60人。2020年7月,崔崑夫婦再次向該基金會捐款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每年向133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新生每人資助6000元。他說:“在我的有生之年,我會一直將愛心助學做下去,幫助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
除了資助貧困學生圓夢高等教育,崔崑還經常向同事朋友伸以援手。上世紀80年代,在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機械工程二系任教時,了解到部分老師生活困難,他拿出個人獎金,在學院裡設困難互助基金,方便有急需的同事取用。2016年,為方便行動不便的老同志在校內看病和購物,華中科技大學籌劃提供“校內交通應急服務”等便民措施。他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捐贈一輛新轎車。
崔崑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捐贈的資金都是從工資、補貼及獎金等節省而來,自身則始終保持艱苦朴素的生活作風。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學校院士樓,家中電器早已使用多年,白色襯衣領口破了也自得其樂。65年黨齡、73年教齡,他以勤奮治學的態度彰顯大師之風,以慷慨解囊的善舉引導青年成長。
崔崑榮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61 蔣 誠
蔣誠,男,漢族,1928年12月生,中共黨員,重慶市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村民。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蔣誠英勇作戰榮立一等功。復員還鄉后,他深藏功名,隱於鄉野勞作三十六載,舉債帶領村民修通“致富路”,帶頭發展特色農業。從抗美援朝戰爭的火線到農村脫貧致富的一線,蔣誠始終用堅毅果敢和無私奉獻書寫著人生履歷,累累功勛詮釋著“忠誠於黨、忠誠於人民”的諾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是殲敵尖兵,堅守火線重創敵軍。蔣誠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作戰,經歷大小戰斗400余次。1952年11月,蔣誠所在的志願軍第12軍32團到達上甘嶺。在戰斗中,蔣誠身負重傷,右腹被打穿,腸子流了出來,他把腸子塞進肚子裡繼續戰斗,以重機槍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並奇跡般地擊落敵機一架,榮立一等功。
他是深藏功名的助人模范,舉債筑路無怨無悔。退伍返鄉后的蔣誠將戰場功勛深藏心底,在家鄉當起一名普通農民。1983年冬,當地決定修建鄉間公路,蔣誠主動請纓牽頭修路,且不領任何報酬。這條鄉道修到一半出現資金困難,蔣誠悄悄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2400元,補貼修路工程款。鄉道最終修通了,蔣誠個人雖身負債務,卻始終無怨無悔。直到1991年,蔣誠的兒子偶然得知此事,他被深深感動了,籌集資金幫父親還清債務,用實際行動支持父親的義舉。
他是發展產業的開路先鋒,帶頭行動助力脫貧。蔣誠所在的村子曾因多種原因,村民生活總體較為貧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號召退耕還林,蔣誠帶頭在自家田地裡種上柏樹、柚子樹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2014年,村裡引進油橄欖種植,需要農民流轉土地,蔣誠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還主動協助村干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村民解決種植中的實際困難,如今油橄欖種植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
蔣誠榮獲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2 游文晃
游文晃,男,漢族,1955年12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祥店社區居民。
退役34年來,游文晃投身公益事業,矢志不渝。他省吃儉用、埋頭創作,投入約770萬元資助683位孤兒貧困生、孤寡老人和重病患者,他是眾人口中的“游好人”。
1995年,游文晃的戰友因肺
癌去世,兩個幼小的女兒和患病的妻子生活困難。游文晃主動要求資助兩個孩子上學,直到大學畢業,他也由此聯想到全國各地等待救助的貧困孤兒,從此便踏上救孤資困之路。他資助的孩子遍及廈門、莆田等10多個城市。每年春節或寒暑假,他都會去看望這些孩子,或者把他們接到廈門。在他資助的孩子裡,現有48位已經大學畢業,83位大學在讀。一位受助學生深情回憶:“那時候,因貧困導致重度營養不良的我頻頻生病,是游爸爸給了我學費和每個月的生活費,使我順利完成學業。游爸爸像慈祥的父親一樣關愛著我,我會永遠銘記游爸爸這份無私的愛。”
2013年7月,游文晃突發心梗。在重症搶救室,游文晃仍然牽挂著那些孩子們,他囑咐家人:“如果我走了,辛苦你們繼續幫助這些孩子”。后來,他的心臟植入4個支架,每天服用10多種藥物,但他從未停止過對貧困孩子的資助。他說:“是意志和孩子們支撐著我的生命,我願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奉獻給慈善事業。”
平日裡,游文晃也是全力助貧幫困。2003年至今,每年春節前夕,游文晃都會購買新衣分別送給孤兒和孤寡老人,並和志願者們一起包水餃,與孩子們、老人們一起歡度新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第一時間捐款1萬元,還忍受右膝關節傷病復發帶來的劇痛,連續12天拄著拐杖日夜加班創作6幅油畫,捐贈給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基金管委會。
步履不停,公益不止。游文晃堅持創作油畫26年,並全部拿來義賣。一家人省吃儉用,衣服穿了10多年不舍得換,出行總是騎自行車或者乘坐公交車。“游好人”將所掙所得全部用於捐助,公益終成他一生的事業。
游文晃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3 譚連喬
譚連喬,女,毛南族,1969年6月生,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水力發電總廠退休職工。
20多年來,譚連喬致力於公益事業,發起組建都安愛心坊公益聯合會,個人捐助物資10多萬元,帶領團隊募集愛心物資500多萬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精神。
1995年,譚連喬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當地一位女孩小唐的遭遇。小唐家境十分貧困,雖然學習很努力,卻因家庭問題而面臨失學。譚連喬找到了小唐的班主任,承諾一直資助她,直到大學畢業。譚連喬從此開啟了公益之路。
2012年,譚連喬和幾位朋友一起組建都安愛心坊公益聯合會,先后組織開展了“石山育苗”瑤山兒童成長援助計劃、“藍色夢想·愛在廣西”愛心圖書室等活動項目,以及“青蔥課堂”“明窗行動”“陪伴行動”等志願服務活動,為兒童帶來關懷、溫暖,受到群眾稱贊。9年來,譚連喬和愛心坊志願者們走進都安的山山弄弄,孩子們沐浴著愛心坊傳遞的希望之光。都安縣永安鄉安蘭小學有了新教學樓、食堂、宿舍和體育設施,鳳山縣金牙鄉大平村嫩村教學點有了嶄新的校舍,河池市的30個鄉村學校有了圖書室,40個學校的師生受益於300多節公益課堂,數以萬計的孩子們有了溫暖的冬衣、文具和書包……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譚連喬帶領愛心坊公益聯合會的志願者們響應號召,積極參加防疫志願服務。譚連喬和她的團隊為抗擊疫情籌款達154萬元,組織發動募捐的口罩、手套等緊缺醫療物品、生活物資累計達40余萬元。“作為公益人,哪裡有需要,我就到哪裡去。”這是譚連喬常說的話。
譚連喬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志願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4 戴 清
戴清,男,漢族,1931年7月生,中共黨員,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科技局離休干部。
戴清16歲參加革命,先后參加過淮海戰役等多次戰役。戰爭年代,他勇往直前、屢立戰功,為革命事業甘洒熱血﹔和平年代,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為紅色宣講四處奔波。
戴清離休后,從零星的演講到區域報告,紅色革命教育課堂越講越遠、越講越密,足跡遍布安徽、江蘇兩省7市26縣570多所學校,作報告580余場,學生參與40多萬人次。戴清總說,是戰友們的精神激勵了他,他要盡自己的力量把戰友們的精神傳遞下去。他自制戰役示意圖等演講道具,結合自身經歷講述革命故事,抑揚頓挫的語言,精彩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同學們。“隻要我還能動,我就要去給孩子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讓他們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戴清每次到學校作報告前都“約法三章”:不要一分錢報酬、不接受任何招待、一律不要接送。一次,到霍邱縣臨淮崗鄉兩個農村小學演講,他硬是堅持不要接送,一天來回走了60多裡路。有時候路程遠、時間緊,必須在學校吃飯,他就自己到食堂與學生一起排隊打飯、在一張桌上吃飯。他出門就是一套朴素的軍裝、一雙普通的球鞋。
他捐款助學,傾盡所有關愛著孩子們。戴清對自己很摳門,對學生卻格外大方。自1993年起,戴清就熱心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隨后從未間斷。離休30年來,戴清資助近400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捐資助學60多萬元。“隻要我還活著,資助學生這件事,就會一直干下去。”
“入黨不為了別的,就是要把為人民服務做到底。”2004年,戴清簽訂遺體捐獻協議,把回饋社會做到極致。
戴清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工作者、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65 魏 豐
魏豐,男,漢族,1922年11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寧河區工業和信息化局離休干部。
魏豐少年從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離休以后,他走訪多地為犧牲的戰友樹碑立傳、傳承紅色精神。耄耋之年,他捐出多年積蓄,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1937年“七七事變”后,年僅15歲的魏豐參加河北任丘抗日人民自衛軍,后被編入八路軍冀中軍區野戰第16團,隨軍轉戰晉察冀、冀魯豫等地。1939年冬,他因戰斗中表現英勇,火線入黨。從參軍入伍到全國解放的12年烽火生涯,他為打擊侵略者、建立新中國舍生忘死。
新中國成立后,魏豐轉業到地方從事經濟工作直至離休。1984年,他參與中央軍委組織的軍隊黨史撰寫工作,走訪全國各地100多位老戰友和烈士家屬,調查核實史料,撰寫回憶文章。撰寫南進支隊軍史時,他在河北任丘騎車下鄉尋訪幾十個村、走了200多裡路,終於尋找到守候了老戰友、革命烈士吳喜增48年的烈士遺孀。在他提供資料的支持下,河北省廊坊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寫了《吳喜增傳》,大城縣民政局在編制的《永遠的豐碑》一書中為吳喜增烈士立傳,並為烈士立紀念碑。
他始終心系公益事業,默默奉獻。離休后,他發揮習武專長,義務帶領蘆台鎮群眾晨練隊30年,傳承中華傳統武術,培養愛好者近千人。2014年,他捐款5萬元幫助家鄉實施小學改造工程,讓村裡孩子們上學不再走土路。2019年7月,他將自己多年省吃儉用積攢下的20萬元全部捐出,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
魏豐還說服家人,做出了去世后捐獻遺體的決定,並叮囑子女,要在他臨終前交納5萬元“特殊黨費”。
魏豐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天津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
(按姓氏筆畫為序)
201 王懷花
王懷花,女,漢族,1954年8月生,上海市浦東新區南碼頭路街道銀河社區居民。
年逾花甲的王懷花不顧個人安危,為救鄰居赤手空拳勇斗醉酒行凶者,協助民警將其擒獲。她的左手被割傷,傷口被縫十幾針。她在危急時刻臨危不懼、挺身而出,弘揚社會正氣,被鄰裡譽為守望相助的“俠女奶奶”。
“救命啊!”2020年9月7日深夜,借住在銀河社區朋友家的王某因飲酒過量,在回住處時醉倒在樓門口。居民海某聽到聲音后,前往詢問:“你怎麼會摔的,是不是酒喝多了?”這時,王某突然掏出隨身攜帶的折疊刀向海某連捅兩刀,隨后趕來救援的海某母親也被刺傷。
母子倆的求救聲,驚動附近的鄰居。聽到有人呼救,住在附近的王懷花沒有遲疑,穿著拖鞋跑下樓,第一個沖到事發地點。在現場,王懷花看到海某滿身是血倒在地上,一名陌生人正沖著海某母親揮舞刀刃,情況十分危急。
眼看行凶者的刀即將再次扎向海某母親,王懷花一個箭步沖上前,眼疾手快,奮力一拳擊中行凶者的頭部,行凶者摔倒在地,惱羞成怒,爬起后抓起掉在地上的凶器,向王懷花沖來。
對峙中,王懷花的左手不幸被割傷。她忍住疼痛,用右手抄起一根木棍,繼續奮力與行凶者搏斗。在連續三次被王懷花擊中后,行凶者終於倒在地上,被隨后趕來的民警擒獲。海某母子兩人也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回憶起當晚發生的驚險一幕,王懷花說:“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如果我有一秒鐘的遲疑,他們母子就危險了,那一瞬間我想到的就是要救他們。”
平時在鄰居眼中,王懷花樂於助人,還愛打抱不平。周圍許多鄰居都得到過她的幫助,大家親切地叫她“阿花”。
王懷花榮獲上海市浦東新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2 王金鈴
王金鈴,男,漢族,1978年5月生,中共黨員,中央儲備糧天津武清直屬庫有限公司寶坻分公司報賬員。
王金鈴路遇一家四口落入路邊大水渠中,不顧個人安危,兩次入水把4個人救上岸,在確
認被救老人和孩子沒有大礙后悄悄離開,被譽為不畏艱險、舍己救人的英雄。
2020年8月23日下午,王金鈴駕車途中見到路邊有位老人攔車呼救。王金鈴立即下車查看,看到路邊水渠中翻扣著一輛三輪車,有孩子正在水中掙扎,情況萬分危急。王金鈴奔到水渠邊,顧不得脫衣服,馬上跳進水裡救人。跳入水中他才發現,是一位老人一隻手用力托著兩個孩子,另一隻手緊緊抓著第三個孩子,4個人都掙扎得筋疲力盡,正慢慢下沉。王金鈴迅速抓住兩個年幼的孩子游到岸邊,在聞聲聚集過來的村民幫助下,把孩子托舉到岸上。隨后,他再次返回水渠,把老人和第三個孩子也救上了岸。回到岸上,確認老人和孩子們沒有大礙后,王金鈴招呼大家幫忙打撈三輪車,就悄悄離開了。
事后,被救孩子的家人幾經周折,通過民警幫助調取監控,才找到王金鈴,並制作了一面“不畏艱險 舍己救人”的錦旗送到他的單位表達謝意。王金鈴一再表示,自己就是一個平常的人,做了一件平常的事。誰遇到那種情況都會出手相救,何況自己還是一名共產黨員。再遇到這樣的事,自己還是會盡最大的努力義無反顧地去幫助別人。
在工作中,王金鈴認真、仔細、嚴謹,是行家裡手、業務骨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頭堅守崗位,加入黨員突擊隊,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
王金鈴入選“天津好人”。
203 王建東
王建東,男,漢族,1980年11月生,中共黨員,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
王建東在遭遇空中重大特情的緊急關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37秒內3次轉變航向,成功避開翼下居民區。他不懼風險、不畏生死,心系群眾安危,敢於挺身而出,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信念,樹立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好樣子。
2020年9月4日,王建東駕駛戰機實施空中對抗課目練習,戰機起飛上升至高度272.2米時,突然遭遇低空鳥擊、發動機停車重大特情。王建東全程保持頭腦冷靜,准確判斷飛機狀態,首先嘗試返場迫降,由於飛機快速下墜無法實現。此時實施跳傘,王建東可以保証自己人身安全,但是下面是人口密集居民區,“一定要避開人群”是他當時心裡唯一念頭。此時飛機發動機已停止運轉,距離地面隻有151米,千鈞一發之際,王建東冒著生命危險全力控制操縱杆,壓低坡度、向小山頭飛去,最終在空曠水田找准難得縫隙,直到飛機接地前的最后3秒才選擇跳傘。
在飛行高度低、處置時間短、飛機狀態急劇變化的情況下,王建東一心想著群眾安危,憑著豐富的飛行經驗,拼出了零動力、低高度多次變向制控的飛行奇跡,為降低事故等級、減少事故損失盡到了最大努力。現場勘查發現,接地方向位置正對水田最前側,充分展現了他精湛的飛行技術和及時應變果斷處置的能力。
從事飛行多年,王建東注重從嚴從難訓練,敢於飛邊界、飛極限,不僅練就了精湛的飛行技術,更鍛造了頑強的戰斗意志。在這次突發特情的危急關頭,他處變不驚、沉著冷靜,於轉瞬間作出正確判斷。跳傘后,在全身9處骨折的情況下,強忍疼痛第一時間向單位報告位置和事故情況,令在場群眾和前來救治的醫學專家深感敬佩。
王建東榮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授予空軍功勛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
204 王 亮
王亮,男,漢族,1999年1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73132部隊61分隊班長。
王亮面對突發險情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生死救援,從5米高的河堤跳入水中,3次下水,兩破車窗,勇救4人,展現扎實過硬的救援技能,彰顯勇敢無畏的精神品格,詮釋“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宗旨本色。
2020年7月12日10時許,王亮在休假回家途中,突遇1輛轎車與貨車相撞翻落河堤,倒扣沉入河中,車內人員被困,生命危在旦夕。王亮毫不遲疑沖了上去,一邊催促他人報警,一邊從貨車工具箱裡取出一把鐵錘。為了爭取時間,王亮沒有選擇繞路下河,而是就近從5米高的河堤一躍而下,迅速向轎車游去。看到車內拍打窗戶的手,他手腳並用猛力一蹬拉開車門,一手懷抱驚恐抽搐的小孩,一手拉出精疲力竭的大人,先后將后排的2名大人和1名小孩救到岸邊。來不及休息,他再次轉身扑入急流,沖向沉車點,試圖救出前排老人。此時,車輛已被河水淹沒,數次拉拽車門均無濟於事。緊急瞬間,他拿出鐵錘,奮力破窗,將老人從車中救出,拖回岸邊,並立即進行心肺復蘇直至老人蘇醒。兩次救援,他體力幾近透支,當得知車內還有人時,他再次跳入急流,拼盡全力砸開車窗,將司機從車內托救上岸並進行急救,直到醫護人員到達現場。
事后調查,救援時車輛已沒入河水,受困人員肺部已經進水,如果再晚一點,后果不堪設想。面對社會各界的贊許,王亮說:“人民有難,別說是5米高崖,就是刀山火海我也會跳。”他時常為司機因傷重離世而遺憾自責,說:“如果當時能夠早來一會兒,動作再快一點,或許就能保住司機的生命。”
入伍5年來,王亮在重大演習中先后擔負海上操舟、立體機降、快速突防等任務,熟練操作步兵班6種主戰武器,掌握20余個課目組訓方法和6項戰場一線救治能力,是單位戰斗班長、首席教練員。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甘於奉獻,休假期間多次加入家鄉的防汛工作隊,參與巡山巡堤、義務宣傳等工作。此次立功表彰,王亮把1萬元獎金捐給家鄉慈善總會。
王亮榮立一等功1次,被評為陸軍“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被授予浙江青年五四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205 牛紅生
牛紅生,男,漢族,1975年12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歡喜嶺採油廠採油作業三區齊7站站長。
面對不慎翻入溝渠的小轎車,牛紅生毫不猶豫、奮不顧身跳入水中救人,並對重傷者緊急施救,為搶救生命贏得寶貴時間。
2017年7月7日17時左右,正在站上值班的牛紅生例行巡檢,走到龍王路段時,發現一輛轎車從百米外的公路上猛然栽進路邊的排水渠。由於當天下午突降大雨,不僅路面濕滑,公路兩旁排水渠裡的水位也比平時上漲不少,最深處達到2米左右。牛紅生來不及多想,快步跑過去,跳進排水渠,在齊腰深的水中快速靠近事故車輛。由於轎車浸在水中,加上水體渾濁,施救並不容易。牛紅生隻能在水中摸索,摸到車門后用力拽開,把人拉出水面,並與附近聞訊趕來的工友合力將落水男子拖上岸。因為營救及時,男子得救了。
牛紅生再次確認車內情況,發現車內還有兩個人。他果斷向岸上喊道:“快打120!再下來幾個人搭把手。”由於車輛反扣在水底,水壓大,擋風玻璃砸不開,牛紅生就和工友一起在深沒胸口的水中合力把轎車翻轉過來。經過10多分鐘的努力,他們陸續將困在車內的司機和一名女子救上岸。落水女子因溺水時間較長,救上岸后面部青紫。牛紅生見狀立刻跪在她身旁,實施心肺復蘇急救,經過3分鐘左右的施救,這名女子慢慢恢復呼吸和心跳。救護車到達現場后,牛紅生等人配合急救人員,將3名落水者轉移到救護車上才離開。
10天后,獲救者及親屬一行10余人,專程給牛紅生等人送上錦旗和感謝信。牛紅生說:“看到有人遇到危難,伸把手是應該的,相信無論是誰都會這麼做!”平日,牛紅生就是個熱心腸的人,發現鄰居老人暈倒,他幫助聯系120救護車﹔得知夜班員工突發疾病,他連夜開車將員工送往醫院。
牛紅生榮獲遼寧省道德模范、遼寧省見義勇為英雄等稱號。
206 牛振西
牛振西,男,漢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長。
多年來,牛振西帶領水上義務救援隊為群眾排憂解難,無論是抗洪搶險,還是應急救援,總是沖鋒在前,展現了民間救援人的責任與擔當。
救助生命不惜身。自2005年組建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以來,牛振西幾乎每次救援都要趕赴現場。
他將自己手機號作為水上安全求助報警電話,在市110、119指揮中心備案,與之形成聯動。
手機24小時開機,隻要指揮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報警電話,都會第一時間通知他。常年奔波救援、凌晨接警等不規律生活使他患上了糖尿病、高血壓和神經衰弱,但他依然無怨無悔,見義勇為,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
英勇義舉傳大愛。2016年2月,一個兩歲的孩子掉入35米深井,在機械施工挖掘深17米、長200米的救援通道未能成功營救后,牛振西帶領隊員趕到現場,通過認真分析探測儀傳輸影像,嘗試多種救援方法,歷時10個小時最終順利救出孩子。在牛振西的感染下,越來越多人加入救援隊。截至目前,救援隊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注冊志願者152人、裝備精良的專業救援隊伍,累計成功挽救99條生命。牛振西和救援隊的無私奉獻,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贊譽。
為最大限度避免悲劇發生,自2012年開始,牛振西帶領救援隊伍秉持“防大於救”的理念,結合自身救援實踐,在大型自然水域周邊學校舉辦水上安全知識普及教育講座800余場次,群眾參與達數十萬人次。
牛振西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稱號,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207 亢會元
亢會元,男,漢族,1971年7月生,生前系江蘇南通三建公司富力海洋公園項目部工人。
(下轉第十三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