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德耀中華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事跡(上)

2021年07月15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20 朱麗華

  121 劉發英

  122 劉顯富

  123 閆文英

  124 江滿鳳

  125 蘇玉琴

  126 李王花

  127 李東亮

  129 李慧文

  130 李增軍

  131 楊 暉

  (上接第八版)2018年,朱天民出資7000萬元捐建綏中縣實驗三小、綏中縣第二幼兒園,為城鄉接合部的適齡兒童在家門口就能上學創造條件。2021年,他又捐資4000萬元,建設綏中縣風華實驗初級中學。

  他是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朱天民因村制宜、因戶跟進,大力推進設施扶貧、產業扶貧,先后捐資300萬元,幫助4個貧困村115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針對建昌縣牤牛營鄉蒿子溝村產業單一現狀,他出資引進2萬多株新疆和田大棗樹苗,發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調整果樹種植結構,形成規模化水果產業項目。為解決興城市郭家鎮張沈村缺水困難,他出資打水井、建泵房,鋪設入戶水管,還幫助建成直接供應興城地區的蔬菜種植基地。他出資援建西豐縣天德鎮如意村靈芝木耳食用菌基地灌溉設施,帶動貧困戶就業16戶50多人,幫助多名群眾順利脫貧。

  他是疫情防控一線的“急先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朱天民積極投入當地防疫消毒工作,捐款捐物共計303萬元。他第一時間組建黨員先鋒突擊隊,抗擊疫情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連續奮戰3個月,對綏中高速出入口入境車輛,綏中城區公園、廣場、車站和露天市場、公廁等公共場所進行消毒。

  朱天民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0 朱麗華

  朱麗華,女,漢族,1957年10月生,中共黨員,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麗華中醫診所所長。

  一級視力殘疾的朱麗華,30多年來省吃儉用,穿36元兩雙的鞋,一件白大褂穿10多年不舍得扔,卻資助寒門學子587人次﹔她是嘉興首位盲人中醫師,創辦麗華中醫診所,服務23萬余人,為百名腦癱患兒做康復治療,幫助100多名殘疾人就業﹔她免費為現役軍人服務4000多人次,各類捐款累計450萬余元,被當地人稱為“新鄉賢”。

  1985年,朱麗華參加浙江省中醫推拿培訓后,被分配到嘉興市福利院醫務室工作,一干就是22年,成為嘉興市首位盲人中醫師。她視病人如親人,精心為每一個腦癱患兒做康復治療。2008年,她創辦了麗華中醫診所。為幫助更多殘疾人“謀前程”。她不僅無私傳授技術還包食宿,先后幫助100多位殘疾人就業。不少殘疾人學成后自己創業,從家庭的“包袱”轉變為“頂梁柱”。

  朱麗華從事愛心助學已經有30年了。1991年的一天,她第一次從廣播裡聽說了“希望工程”,就立刻拿出近3個月工資寄到了雲南,資助了兩名貧困孩子,這讓她體驗到了助人的快樂。從此,她開始了30年的愛心助學之路,就像母親一樣惦記著自己資助的孩子,經常聯系他們,事無巨細,樣樣都管。多年來,朱麗華給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初中捐贈熱水器,為馬爾康市67名建檔立卡家庭困難學生捐贈15.41萬元助學金和67床鴨絨被,“愛心榜單”上受助貧困學子已達587人次,助學資金達幾百萬元,一路播撒愛心的她也成了幾百名貧困學子心中的“好媽媽”。

  南湖革命紀念館籌建,她捐出了兩個月工資﹔汶川大地震,她交上了10萬元“特殊黨費”﹔武漢市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她帶頭捐款捐物﹔50戶困難家庭改造臥室,她出資53萬元。2018年,她簽下了器官捐獻協議。她說:“作為紅船旁的一名共產黨員,我的財產、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將奉獻給社會!”

  朱麗華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浙江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121 劉發英

  劉發英,女,土家族,1970年3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

  她自費捐資助學,創辦“英子姐姐”助學網站,獨創“一對一”網絡助學新模式,用30年丹心織網,籌集助學資金2480萬元,幫助3705名山區貧困學子實現求學夢想,被媒體譽為“中國網絡助學第一人”。

  丹心織網,搭建圓夢平台。1991年,21歲的劉發英畢業后主動申請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最偏遠、最貧困的黃柏山鄉支教。目睹山區孩子的求學艱難后,她踏上了捐資助學之路。12年間,她省下微薄工資資助了22名學生,幫助他們改變了命運。長期的助學經歷也讓劉發英開始思索如何利用網絡讓更多孩子獲得幫助。2005年,劉發英申請QQ號,取名“英子姐姐”,發布求援信息。2010年,她建立“英子姐姐”助學網站,創立“一對一”網絡助學模式。為了贏得網友信任,她主動公開了自己的姓名、單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足印農家,情暖土家山寨。為辦好助學網站,劉發英堅持親自實地走訪核查信息。山高水急,道路崎嶇,許多時候隻能步行走訪,腳上磨出血泡、走壞鞋子都是常有的事。除了艱辛,走訪時還常常會遇到不可預料的危險。2007年,親人先后遭遇不幸,她沒有被壓力打垮,選擇將助學事業進行到底。所有實地走訪核實過的貧困學生信息,都會被第一時間發布到網上“待資助信息”板塊,方便資助人了解困難學生的基本情況。愛心款一到賬,她也會把款項及時地親自轉送到學生手中,並公布資助學生的受助信息,保証信息真實透明。

  薪火相傳,托起美好未來。16年來,劉發英足跡遍布湖北、湖南兩省的貧困地區,累計行程近10萬公裡,寫下了20多萬字的走訪筆記,整理了180本台賬,詳細記錄了每筆捐款的來龍去脈。在她的努力下,“英子姐姐”助學網站吸引愛心人士捐款2.2萬次,籌集愛心助學資金2480萬元,幫助數千名貧困學子走出求學困境,成為當地教育扶貧的一張亮麗名片。眾多曾經受到資助的學生在走出困境后,也紛紛加入到“英子姐姐”助學志願服務團隊,接續助學,傳遞愛心。

  劉發英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登“中國好人榜”。

  122 劉顯富

  劉顯富,男,漢族,1967年3月生,中共黨員,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毛巾廠下崗職工。

  25年來,劉顯富在家鄉勃利縣義務放映紅色電影,足跡遍及城鄉各地,成為“編外”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員﹔扶貧濟弱,本不富裕的他堅持照顧孤寡老人、烈士母親、留守兒童﹔抗擊疫情,在夜班崗位帶傷堅守了100余天。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劉顯富始終保持退役不褪色,展現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劉顯富18歲參軍,退伍返鄉參加工作后,他踏實工作,不計個人得失,連續多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隨著原單位解體,劉顯富成了下崗工人。在做學校義務輔導員時,他發現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為此,並不富裕的劉顯富自籌資金6萬余元,購買了4套膠片電影放映機、100多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和1台三輪車開始義務放電影,這一放就是整整25年。

  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霜雨雪,他從未耽誤過一次放映。2017年冬天,一次放映回來,他連人帶設備滑到了深溝裡,腰部嚴重扭傷。2020年8月,妻子被檢查出肺癌,需要住院治療,為了不耽誤放映,他讓女兒先去陪護。為了方便老年人看電影,他常去敬老院和老人家裡,把放映機搬到老人炕頭上。每次放映電影前,他還帶著大家一起唱紅歌。如今,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在勃利縣已經成為一個傳統、一種時尚。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劉顯富加入了七台河快樂義工志願服務總隊,成立了“紅色光影放映隊”,把電影放映推廣到全市,義務為市民放映紅色經典電影。僅在新興區北岸新城的一場,就吸引數千人觀看,成為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的一大亮點。

  除了放映電影外,劉顯富還把扶貧濟困作為使命追求。多年來他義務照顧孤寡老人劉景玉、五保戶馬生智夫婦,逢年過節,他經常探望衛國英烈李厚亮的母親,堅持多年從未間斷。當得知小學生趙洪菲因家境貧寒面臨輟學時,他立即出資幫助……諸如此類的幫貧扶弱,還有很多。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劉顯富積極配合街道社區做好疫情監測、宣傳引導、卡點防控等工作。在艱苦的夜班崗位,他的手腳被零下20攝氏度的低溫凍傷,他卻帶傷堅守崗位,成為當地抗擊疫情的中堅力量。

  劉顯富榮獲龍江最美勞動者稱號。

  123 閆文英

  閆文英,女,漢族,193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海南省五指山鴻雁志願者協會理事。

  她是“圓夢奶奶”,自掏腰包,長期資助貧困學生,圓了孩子們的大學夢﹔她是“民族工藝傳承人”,自學民族工藝品制作,免費傳授給年輕人﹔她是“科技助農先行者”,推廣農業領域新技術,幫助五指山鄉親們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她用大愛情懷為山區孩子點燃希望之燈,也為扶貧協作搭建愛心之橋。

  閆文英退休前長期在民政部門工作。14年前,年逾七十的閆文英來到五指山市定居。懷著一顆甘於奉獻的“志願心”,2016年,閆文英組織“候鳥老人”成立了五指山鴻雁志願者協會,開啟了資助貧困學生上學的公益之路。盡管退休金並不高,但老人仍舊克服困難資助了3名學生,並號召幾十位志願者與她一起制作黎錦、數字油畫、布貼畫等手工藝品用於義賣,將義賣所得資金補貼資助學生,保証受助學生每月300元生活費從未間斷。高考結束后,老人得知兩名受助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卻在為學雜費犯愁,又忙活著在協會裡發起愛心助學捐款,共77名熱心志願者捐款1.17萬元,為兩名孩子解了燃眉之急。

  讓五指山鄉親們的富裕之路走得更快一些,一直是閆文英老人最大的心願。聽到協會決定在五指山農業領域推廣超敏蛋白復合酶技術的時候,老人便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科技助農增收的先行者。為了解決前期試種場地、經費不足的問題,老人與協會的同仁多方輾轉﹔為了確保試種取得效果,老人成了種植基地的“水龍頭”“鬆土鏟”“施肥車”﹔為了消除農民朋友的顧慮,老人又化身成送酶、送苗、送技術的“推廣員”。現如今,超敏蛋白復合酶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在黃瓜、西紅柿、青椒的種植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省下來的錢,留給了貧困學生﹔閑暇的時間,交給了志願服務。已經85歲的閆文英,像一隻停不下來的陀螺,總在想著能夠為這片熱土做些什麼。她帶領志願者學習黎錦編織,通過義賣籌措善款用於志願服務。在閆文英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各種各樣以五指山的綠水青山為主題制成的民族手工藝品,她用綠水青山換來了志願服務的善款,也用這一筆筆善款,回饋著這片綠水青山。

  閆文英榮登“中國好人榜”。

  124 江滿鳳

  江滿鳳,女,漢族,1970年8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井岡山市龍潭景區保潔員。

  江滿鳳是小井村紅軍烈士江治華的孫女。受爺爺革命精神和父親樂善好施的熏陶影響,江滿鳳從小立志把弘揚井岡山精神、扶危濟困獻愛心當成畢生追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書寫了草根紅三代的“雷鋒故事”,被群眾譽為“紅色百靈”。

  她信仰堅定,奉獻大愛,毅然放棄多次換崗機會,25年堅守“苦累臟”的保潔員崗位,隻為留在景區以傳唱紅歌的方式,宣傳井岡山精神。她先后為11位來井岡山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唱過紅歌,每年向眾多游客義務傳唱紅歌。

  她播撒愛心,甘守清貧,18年幫助82位學子喜圓求學夢,成了貧困孩子的“春蕾媽媽”。2003年,江滿鳳得知上井村老鄒家的兩個孩子交不起學費,當晚便掏出放在枕頭底下、用油布袋包了三層的300元,反復數了幾次,想留100元家用,最后還是全部送給了老鄒家。從此,江滿鳳走上了一條愛心助學路。18年來,她省吃儉用,常年穿著工作服,卻慷慨捐出32萬余元。

  她奉獻真情,無微不至,9年中結對照顧53位孤寡老人,成了敬老院裡的“大眾閨女”。2012年,江滿鳳開始與黃坳敬老院結對子,幫扶照顧廖振高等53位孤寡老人日常生活。為改善老人用餐條件,她自掏腰包興修廚房、添置廚具﹔為讓老人住得舒服,她添衣送被、購買電視機、電風扇﹔為給老人補充營養,她定期送去水果、蔬菜……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用廖振高老人的話來說:“滿鳳比親兒女還貼心。”

  她扶危濟困,幫人無數,13年堅持做公益,成為困難群體的“愛心大使”。汶川地震后,她第一時間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貧困戶葉惠蘋建房子缺錢,她把自己種菜養豬賺來的5.5萬元全部捐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她向抗疫一線捐款的同時,還向11戶疫情防控期間糧食短缺的老弱困難戶捐送大米和油……在信仰中生活,在奉獻中忙碌。25年來,江滿鳳累計捐款60多萬元,感動了許多群眾。

  江滿鳳榮獲江西省勞動模范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25 蘇玉琴

  蘇玉琴,女,回族,1957年4月生,中共黨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蘇玉琴志願工作站負責人。

  蘇玉琴身患癌症,仍然堅守助人善心,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做公益,成立“蘇玉琴志願服務工作站”等志願服務組織,帶領1100多名志願者常年開展公益活動,將愛心播撒到天山南北,被人們親切稱為“熱心大姐”。

  與病魔抗爭,組團奉獻愛心。蘇玉琴23歲時不幸患上罕見的血小板無力症,之后又罹患鼻喉癌等多種疾病,經歷過大小手術20多次。就是這樣一位癌症患者,仍以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一邊鼓勵病友與病魔抗爭,一邊幫扶少數民族病友和困難群眾。從1983年開始,蘇玉琴堅持每周四在醫院做義工,為腫瘤患者做心理疏導撫慰,陪護危重病人。在她的幫助下,一些自暴自棄的病友恢復與病魔抗爭的勇氣,有的還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2006年,蘇玉琴創辦昌吉州紅十字抗癌樂園。2013年,組建“蘇玉琴志願服務工作站”。后來,她又組建康乃馨愛心媽媽幫扶隊等11支志願服務分隊,現有志願者1100多人。蘇玉琴經常對志願者說:“我必須每天爭分奪秒地做事,就是哪一天走了,也不遺憾。”

  與公益結緣,匯聚無邊大愛。從南疆洛浦縣、民豐縣、葉城縣等地的維吾爾族孩子,到昌吉市轄區及周邊縣市的養老院、孤兒院、軍營、學校、醫院……蘇玉琴帶領她的團隊一次次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送去“及時雨”。她們先后重點幫扶貧困群眾2000多人,探訪慰問孤寡、殘疾、貧困家庭3萬多人次,長期助學178人,讓38位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蘇玉琴還多方奔走協調,募集善款168萬多元,為昌吉州多個縣市偏遠牧區捐贈愛心物資價值55萬多元,舉辦文藝演出1600多場次,組織的各類公益志願活動累計約56萬人次受益。

  蘇玉琴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

  126 李王花

  李王花,女,漢族,1985年12月生,中共預備黨員,海南王花愛心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王花身殘志堅、自強不息,自主創業開辦企業,帶動和培訓上百名殘疾人掌握服裝加工技能,實實在在給殘疾人提供自我創造價值和勞動致富的平台,用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引導和帶動殘疾人勇敢走進社會。

  3歲那年,李王花因患小兒麻痺症左腿落下殘疾。但李王花不向命運屈服,刻苦學習紡織縫紉本領,自主創業,做起服裝批發生意。2011年,李王花和朋友合伙開了公司。2013年,李王花的兒子出生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她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但心裡始終還有事放不下,那就是要創辦一家企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就業,共同過上幸福生活。

  2016年,李王花創辦了海南王花愛心服飾有限公司,先后帶動和培訓了上百名殘疾人掌握服裝加工生產技能,使他們在就業過程中找到尊嚴和快樂。李王花從心底裡關心殘疾員工,親自帶生病的殘疾員工去看病,自墊醫療費用,還免費給殘疾員工子女提供日間照料場所。

  2019年,李王花投資120多萬元建設扶貧車間,主要開展服裝加工生產、為農村重度殘疾人提供托養日間照料服務,解決貧困戶、貧困殘疾人及家屬就地、就近就業等難題,走出了一條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企業壯大、多方共贏的扶貧新路子。創辦至今,員工最高工資達8000元以上,為農民提供一個自我創造價值和勞動致富的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海南各大醫院防護物資大量消耗,處於急需狀態。李王花立即召集員工返回工廠,馬不停蹄為省內多家醫院和支援武漢醫療隊伍生產6000余件價值30多萬元的醫護用品,緩解醫院燃眉之急。李王花還通過多年合作方的關系,緊急購買了口罩、防護服、酒精等價值6萬多元的防護用品,及時捐贈給抗疫醫護一線,同時捐贈防護物資給殘疾人創辦的企業助力復工復產。

  李王花榮獲全國自強模范稱號。

  127 李東亮

  李東亮,男,漢族,1976年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商丘市幫扶商丘好人協會會長。

  2000年,李東亮就讀軍校期間,被查出患上尿毒症,在社會各界的關愛下做了腎移植手術,獲得第二次生命。為回報社會,他帶著重病之軀,先后發起成立多個公益組織,帶領眾多志願者積極參加志願服務。他在感恩中傳遞愛心,延伸了生命的寬度,被譽為“行走在生命倒計時路上的志願者”。

  2003年9月,李東亮退役回到家鄉,因身體原因被評定為一等傷殘軍人。“我的血液裡流淌著大家的愛,此恩必當涌泉報。”退伍后,李東亮成立了“同在藍天下”義工小組,探索公益之路。隨著義工小組影響擴大,2006年7月,李東亮組織成立了商丘市義工聯。從此,他和同伴們干勁十足地奔波在公益路上。

  2018年,李東亮牽頭成立了商丘市愛之源人體器官與遺體捐獻志願者服務隊。截至目前,已有500多名熱心市民填寫了人體器官與遺體捐獻志願登記表,為眾多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生的希望。2019年,李東亮成立了商丘市新時代退役軍人雷鋒團,啟動了“柘城老兵愛心早餐”等公益項目。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李東亮動員組建商丘好人戰“疫”志願服務隊,為12個疫情防控點執勤人員贈送午餐28天,為社區居民義務理發403人次,設立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點22個,捐贈價值11萬元的抗疫物資。

  截至目前,李東亮已先后發起成立4個公益組織,凝聚近2萬名志願者,設立各類志願服務項目、站點及隊伍213個,參加志願服務52萬人次,捐款捐物約1340萬元。

  當初李東亮被推進手術室的時候,醫生承諾他可以多活5年,如今4個5年過去了。李東亮在回報社會、溫暖他人的同時,也收獲著生命的奇跡!

  李東亮榮獲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榮登“中國好人榜”。

  128 李 莎

  李莎,女,漢族,1999年5月生,共青團員,生前系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大學畢業之際,李莎毅然選擇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在教書育人的講台上,她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在課堂外,她情系學生,打開留守孩子的心扉,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莎姐姐”。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學校開會途中發生意外,不幸去世,年僅21歲。

  來自四川偏遠的大巴山腳下的李莎,家裡經濟比較困難,從小卻有一股不服輸的勁。16歲那年,她以四川達州通川區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自身的經歷讓李莎深刻地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2019年,雖然她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進入保研名單,卻毅然選擇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到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

  李莎積極探索教學方法,通過培養“小老師”的方式,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她課后一遍遍地單獨教學習困難同學開口講英語,她經常關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難小女孩,幫助她融入集體、提升學習……李莎還經常跟孩子們分享她的大學學習和生活感悟,她的教學熱情像一團火苗,點燃了孩子們心中的夢想。她說:“支教工作就是把孩子內心的火種點燃,點燃山區學生對外界的好奇,點燃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點燃他們對改變命運的信心與追求。”

  李莎特別關愛留守兒童,通過家訪、談心等形式向他們傳遞溫暖。研支團策劃在馬堤鄉東升小學舉行夏令營活動,得知這裡的大多數孩子都少有機會外出,特別是留守兒童更是缺乏關愛,李莎便把視角對准這裡,牽頭制作短片《旭日東升》,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融入其中。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李莎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從縣城到家訪學生家中,車程要一個半小時,加上徒步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翻山越嶺,艱辛可想而知。去家訪就去最偏遠的學生家,做工作就做到學生的心坎上。李莎用行動實踐夢想,用奉獻書寫人生,在西部的大山裡留下青春星火,譜寫出助人為樂的永恆之歌。

  李莎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榮獲“最美大學生”稱號。

  129 李慧文

  李慧文,男,漢族,1959年12月生,中共黨員,廣東省韶關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

  32年間,李慧文累計無償獻血430多次、16萬毫升﹔他身體力行,參與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達3萬多小時,帶動了一大批無償獻血志願者﹔他著書立說,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帶頭宣講千余次,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獻血哥”。

  濟世救人,血站人的“熱血真情”。1989年,李慧文從醫院調到韶關市中心血站工作。當第一次看到體檢合格的獻血者擠在採血室門口卻不敢獻血時,他深深地感到推動無償獻血工作的重要性。此后,李慧文堅持每年定期無償獻血,每隔三個月就無償捐獻一次400毫升全血﹔有了單採血小板后,他又定時捐獻單採血小板,從最初每年捐獻12次,到后來一年捐獻單採血小板24次,30多年無間斷。截至目前,李慧文累計無償獻血430多次,獻血量達16萬毫升。

  滿腔熱血,推動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發展。1994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李慧文赴日本參加國際輸血研修班,學習無償獻血宣傳、發動、組織和服務等先進經驗。1995年,李慧文從日本完成學習回國后,便全力投入推動我國無償獻血事業發展。他先后撰寫出版著作、編著和譯著20多卷本,發表專業論文80多篇、新聞和科普文章300多篇,指導和推動無償獻血志願服務工作,應邀到全國各地講課200多次,進行無償獻血宣講千余次。1999年,在李慧文的帶領下,韶關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無償獻血促進會,隨后成立了無償獻血志願者服務隊,創建了無償獻血志願服務宣教招募和參與新模式。截至目前,韶關市已有5400多名志願者加入無償獻血志願服務隊伍。

  生活中,李慧文時刻不忘熱心助人。2000年,他在報紙上看到寧夏西吉縣有一位貧困的高中生需要捐助,家庭並不富裕的他連續資助了這位貧困高中生三年﹔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后,他將剛剛收到的6000元稿費捐贈給中國紅十字會用於抗震救災。除了無償獻血,李慧文盡己所能幫助他人,詮釋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與擔當。

  李慧文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終身榮譽獎,榮登“中國好人榜”。

  130 李增軍

  李增軍,男,漢族,1950年2月生,中共黨員,北京市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黨支部原書記。

  70多年前,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堂上村誕生,隨后,這首歌曲唱響全中國。2006年,李增軍成為這首紅歌誕生地的紅歌講解員,他15年如一日,講述紅歌故事,累計講解9000余場,直接受眾達45萬多人次。

  1943年,作曲家曹火星在房山區堂上村創作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並傳唱全國。李增軍清晰記得,村裡最早學唱此歌的11名兒童團員之一的李甫會,即使晚年被阿爾茨海默症擦去許多記憶,仍能一字不落地哼唱這首歌。堂上村地處抗戰時期的平西抗日根據地,黨與群眾血肉相連,這種深入血脈的朴素真情,全都融入這首歌裡,也深深震撼著李增軍。從那時起,讓每個到堂上村的人聽一段紅歌背后的故事,讓紅歌故事感動更多的人,成為他的夙願。

  李增軍聲音洪亮,喜歡唱歌,通過在講解中思索磨練,他越講越精彩,水平越來越高。紅歌誕生地的名氣越來越大,來堂上村參觀的團體也越來越多。2014年以后,李增軍有時一天要講上七八場,往往是早上8點開始,完成講解回家已是晚上六七點了。有的游客來了好幾回,說:“老書記講得特別精彩,我來多次就是為了能再多聽一次老書記的講解,更加了解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真理,這是人民的心聲,聽起來特別提氣。”

  講解任務重,年齡也不算小了,免不了頭疼腦熱、感冒發燒,“有時候感冒了,身上沒勁不想動了,但是想著既然叫我了,那就講吧”。他身上經常帶著銀黃顆粒和草珊瑚含片,有時講一場就嚼一嚼銀黃顆粒、含一片草珊瑚含片。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霞雲嶺鄉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創作地為核心,挖掘整合堂上村及周邊資源,建成紅色教育中心,李增軍成為領銜主講,承接了大批中央、市、區級部門守初心擔使命、學黨史悟思想等教育活動講解。現在,堂上村一年吸引游客就達20多萬人次,農家院隨之變紅火,村裡經濟被拉動起來,村風村貌、村裡的基礎設施都有了很大改觀。

  李增軍榮獲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稱號。

  131 楊 暉

  楊暉,男,漢族,1986年5月生,民建會員,雲賬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暉留學回國創辦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個體經營者的就業效率,讓他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穩,被稱為新個體的“雲上”服務者。

  2016年,楊暉創立雲賬戶(天津)共享經濟信息咨詢有限公司,首創零工經濟服務模式,自主研發線上“勞務派遣”平台,為全國5000多萬名外賣小哥、保潔阿姨、維修師傅等提供服務,服務建檔立卡貧困戶218.2萬人。針對新個體最為關心的勞動收入能否及時到賬問題,楊暉和團隊加強科技創新,提升服務水平,實現了支持630多家銀行和微信、支付寶全通道打款,7×24小時隨時結算,秒級到賬率99.9%,最高單日處理訂單達165萬筆。

  楊暉還把脫貧攻堅實踐從線上延伸到線下,足跡遍布甘肅、新疆、西藏等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雲賬戶結對幫扶的12個貧困村,自然環境艱苦、生產條件落后、產業基礎薄弱,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的“頑固碉堡”。楊暉帶隊走進每個村,聚焦基本生活保障、特色產業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等,“一村一策”、逐一落地。在新疆和田地區,楊暉通過實地調研,以“自習鴿”項目開展產業扶貧,增加就業500人。在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設立二級公司,以“直播+電商”模式,把當地的綠水青山、農牧產品等拍攝成短視頻吸引更多消費者,以數字化賦能幫助當地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部分困難群體長期居家無法獲得收入。楊暉帶領公司於2020年3月落地“線上秒批”電子營業執照服務,幫助新個體通過線上平台完成市場主體登記,第一時間審批拿照、第一時間接單干活、第一時間獲得收入,助力穩就業、保民生。

  楊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下轉第十版)

(責編:姜果、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鄭州“大玉米”上演燈光秀03:21
  • 探訪河南“大個子”儲糧倉03:21
  • 我是90后村支書—我們村有"三千萬"03: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