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筆者走在鄧州市張村鎮趙家村劉合成家附近,不時看到成群的鵝,或是在岸邊休憩,或是在水間覓食……“這幾天,鵝進入了產蛋高峰期,一天能收幾百個蛋呢,你看看,這窩裡全是。”該村貧困戶劉合成邊說邊用手扒開窩棚,放眼望去,白生生的鵝蛋一枚挨著一枚。
趙家村地處張村鎮西南部,位置偏僻,但正因地處得子河、扒淤河交匯處,水域資源十分豐富,特別適合發展養殖業。劉合成的父母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又患有紅斑狼瘡,他無法外出務工,家庭重擔全壓在劉合成一人身上,2017年,他家被評為貧困戶。
“因為咱沒有文化、沒有特長技能,就指著家裡的幾畝地吃飯,難以維持家庭的開銷。后來,經別人介紹,我在村裡養雞,因沒有經驗賠了個精光,讓本就艱難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談起以前的日子,劉合成嘆了口氣。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庭負擔也逐年加重。眼瞅著周邊的村民都奔上了小康之路,而自己還在為溫飽發愁,劉合成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業,改變家庭拮據的生活狀況。
可是,創業資金從哪裡來?做些什麼才能發財致富?劉合成為此犯了愁。畢竟,幾萬元的啟動資金對於一個貧困家庭來說是天文數字,已經失敗過一次的他有些退縮了。
“多虧了樊書記和張克的幫助,這才讓我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和希望。”劉合成說,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鄧州市教體局駐村工作隊隊員張克了解到了這一情況后,和該局駐村第一書記樊子剛深入劉合成家走訪調研,分析致貧原因,聽取他的脫貧願望和想法,為其“問診把脈”。經過協商后,村干部兼養殖大戶劉紅震願意為其提供鵝苗,並且進行回購,還免費給他提供技術指導。工作隊隊員與劉合成開始籌備場地,還為其發展養殖產業提供資金支持。
在幫扶人張克的幫助下,劉合成搭建棚舍、引通水源、平整地面、改造電路,並購進了600余隻鵝苗。就這樣,劉合成踏上了養鵝的道路。
“別看它們現在小,長肉可快著哩。”劉合成指著一群仔鵝介紹說,雛鵝到成鵝出欄大概70天左右,一年能養多批,每批大概可養殖四百多隻。通過這一年多的養殖,劉合成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養鵝專業戶,談起“養鵝經”也是頭頭是道。
劉合成還根據鵝的生活習性專門搭建了鵝舍,為它們定制“營養餐”,配備“游泳池”。鵝住得舒適,吃的東西有營養,產蛋自然也多。劉合成坦言,鵝蛋都是工廠定點收購,銷售根本不用愁。一枚蛋按保底價算4.5元一個,從去年十月到現在,單鵝蛋這一項就使他直接增收三萬余元。2018年年底,劉合成光榮脫貧。
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劉合成逢人便夸黨的政策好。他經常對鄰居說:“政府對我幫助很大,我得對得起政府,對得起大家對我的幫助,隻要我努力,一定能做得更好。”
當筆者問及他下一步有何打算時,“想再擴大點養殖規模,多養點。”嘗到了養殖甜頭的劉合成除了想增加養殖數量外,還有了新的想法,“有村民願意養鵝的,我可以帶動他們一起養,在大家脫貧致富的同時也能形成更大的產業規模效益。”(鄧州市扶貧辦鄧波 林海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