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打好“国花牡丹”牌“卉”制产业新蓝图
近日,在洛阳催花牡丹主要产区--老城区土桥社区,虽是春节假期刚过,这里已然忙忙碌碌、人来货往。走进一处催花牡丹温室大棚,一盆盆催花牡丹排列整齐,每盆牡丹株型健壮,叶子翠绿,含苞待放,工人们忙着挑选、捆扎、包装、发运。“ 今年我这个牡丹棚种了三棚10000多棵,牡丹长势非常好,北京的、上海的、山东的,都来这里进货。年前那几天忙哩很,都没空闲聊。”牡丹种植户老卫笑呵呵的说,言语间收获着牡丹种植带来的喜悦。
这是老城区牡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老城区是洛阳市区牡丹最集中的种植和观赏区,也是洛阳市重要的牡丹产业聚集区。近年来,老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市促进牡丹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传统牡丹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辖区内牡丹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是2015年末的2倍,年产牡丹盆花20万盆,每年为花农增收3200余万元;每年近百万游客来到国际牡丹园、国家牡丹园、洛阳牡丹园等5个牡丹观赏园,身临花海,领略牡丹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花企花农,老城区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协调快递公司专门驻扎在社区,花企花农与物流公司实现了无缝衔接,既增强了运力,又降低了成本。不仅如此,直播带货也正成为疫情之下催花牡丹拓展市场的新风口。在老城区牡丹办、邙山街道的引领带动下,今年许多花企花农开启“触电”模式,纷纷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在“互联网+现代物流体系”的加持下,走向天南海北,进入千家万户。
洛阳牡丹历史悠久,如何把资源利用好,打好“国花牡丹”牌,做强做大产业规模?打造全覆盖产业链,深化文旅融合,挖掘小牡丹的大价值,这就是老城区给出的答案。
从牡丹籽产的油,到牡丹花蕊制的茶,再到牡丹花制成的鲜花饼……一株牡丹被拆解后,每个部分都得到充分挖掘、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老城区不断加大牡丹深加工产品和牡丹文化产品的科研开发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牡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牡丹系列产品年产值超亿元,初步形成了牡丹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目前,已开发牡丹化妆品、牡丹干花、牡丹食品、丹皮、牡丹枕等10余类深加工产品,牡丹刺绣、牡丹玉石、牡丹画、牡丹剪纸等衍生文创产品百花齐放,牡丹饼、牡丹瓷、牡丹三彩釉画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借助科技的力量,老城区不仅推动牡丹产业育新提旧并举、补链延链强链,还深入发掘牡丹文化,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去年国庆节前,洛阳市首个水幕电影《三生三世牡丹情》亮相老城区洛邑古城。新潭为介,水做画幕,黑科技将水幕与炫彩光影融合,富贵典雅的牡丹花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青春革命的热血”“新时代洛阳老城的时光密码和人间烟火”有机串联,生动展现了老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着力营造“梦里隋唐,尽在洛邑”的浓厚场景氛围,把文化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古老厚重的老城重新焕发年轻态。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新程。在老城区首届牡丹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内顶尖牡丹产业专家和企业家畅所欲言,为牡丹产业找准未来发展新方向,“卉”制产业新蓝图。老城区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大力发展牡丹特色产业,围绕建设邙山特色牡丹产业带,打造牡丹产业社区,推动牡丹种植、观赏、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提升;加快推进洛阳牡丹博览交易中心、徐村牡丹集散中心、牡丹无土栽培项目,带动前李、徐村等牡丹大田种植,扩大催花牡丹、牡丹鲜切花市场规模,为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品牌贡献老城力量。(来源:洛阳市老城区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