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周山森林公园晨练
产城融合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大树底下听蝉鸣、健身步道赏绿植、山水相映享美景……伴随高新区的发展, 经过改造提升“绿”起来的周山森林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首选之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边落户。这片“城市绿肺”的变迁,正是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洛阳高新区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颜值,通过实施造林绿化、美化亮化、设施建设等工程,把城市和工业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之地,实现工业园区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在城市经营中,高新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将生态建设作为“点睛之笔”,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环境优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高新区以“一河两岸”为蓝本,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形成产业功能区、服务功能区、生活功能区、 生态功能区的合理空间布局,使产业布局 和城市扩容相互促进、互动发展,让工业 园区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也让城市建 设为工业园区发展增添活力,构建产中有城、城中有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南广场、路劲御城、华阳峰渡、名门世家等商品小区的建设,不但提升了城市品质,还进一步改善了工业园区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利于留住人才,助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周山金湾城市综合体项目、中寰广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高新区打造集旅游、商住于一体的开放式商业街区,带动区域人居品质和商务模式提升。
如今的高新区,产业与城市发展勃勃生机,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放眼高新区全境,产业研究院、高端学校、社区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机构等项目迅速布局,铿锵拔节;河南建业、中辉煌、名门地产等业界巨头乘势而至,大手笔项目豪迈崛起,辖区内的现代商务、生活居住、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正加速完善。今年1月14日,洛阳高新区与第二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成功签约合作共建洛阳高新区外国语学校,成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导入。“十三五”期间,洛阳高新区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洛阳市实验学校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等相继落成。
伴随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洛阳高新区正积极以创新经济体的姿态融入新型城市化过程,并承载起支撑城市发展的使命,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的都市型高新区,探索高新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
坚持推动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洛阳高新区坚决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推进实施了一批医院、学校、安置房、菜市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甘泉河湿地公园露芳容
科技创新 倾力打造“洛阳智造”名片
建区以来,洛阳高新区对于创新的追求从来没有止步。
长期以来,洛阳高新区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多个方面入手,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着力打通 “四个通道”、促进“四链融合”。落实完善 “1+3+X”小微两创政策体系,兑现科技企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各项奖励,推动企业孵化,孕育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内生性增长强劲的草根企业。
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高新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靠着自主创新,在短短十几年间,企业从默默无闻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玻璃深加工设备制造商,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40%,创造了洛阳装备产业发展的奇迹。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是一家脱胎于军工航天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它将军工技术成功应用于民用领域,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电池“动力芯”,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汽车,成为新能源产业的生力军。
从事兽用疫苗与兽药新制剂研究的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中国首创鸡新支流三联灭活疫苗、国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成为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龙头企业。
只有百余人规模的洛阳金诺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打破传统,研制出世界首创一次可拉制5根多晶硅棒的新型硅芯炉,大长了民族硅产业的志气。洛阳威尔若普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弱磁检测仪,只需从钢丝绳上轻轻滑过,各项损伤数据就一目了然。实现了世界上该领域技术研究10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其技术水平目前居世界第一位,该企业已成为世界钢丝绳检测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洛阳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常鸣表示,正是凭着这样一批“洛阳创造”,洛阳高新区挺起了科技创新的脊梁,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一批批新兴的创新型企业,构建起了洛阳一个个创新型产业,推动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使“洛阳制造”真正迈向“洛阳智造”。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立足各自领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爆发出了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减隔震支座成功中标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项目,1.1亿元的合同额也创下双瑞特装桥梁支座产品海外订单最高纪录。
洛阳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5兆瓦超大型风电叶片以83.6米的长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毛纽扣连接器打破进口垄断,为我国集成电路小型化提供崭新路径。
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积极耕耘“一带一路”,新开发亚洲、非洲外贸市场,生产的大阳两轮摩托车出口9万余辆,创汇4000多万美元……
高瞻致远,新无止境。随着创新成果的不断累积,洛阳高新区先后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一个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搭建起通往尖端技术的云梯,成为洛阳高新区科技发展的助推器。
营商环境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
在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由洛阳高新区首创的“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经验得到肯定,该成果还成为河南自贸试验区2020年最佳实践案例。
将多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通过技术手段集中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办照即办证”“拿照即经营”,这是高新区实施“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流程,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的一个最新例证。
2020年下半年,洛阳高新区全方位推进自贸区、自创区三区融合体制机制改革,以“大部制”为统领,强化职能整合,建立大部门、扁平化的管理体制,把原有33个机构整合为18个,“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三区在空间、体制、功能、政策上的深度融合。
机构和人员完全融合,精简高效的新型组织架构初步形成,工作人员的干事积极性、办事效率大幅提升。如今,改革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逐步显现。
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把群众期盼的“少跑腿、就近办、材料少、速度快、环境优”作为工作目标,在便民惠企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经验做法:开设企业开办快捷专区,将注册登记、公章刻制、税务信息确认、社保开户、公积金开户统一纳入“一窗办理”,开办企业两小时完成,在全市率先推出免费为新办企业刻制公章服务,实现了企业开办“零成本”;聚焦企业需求开设特色服务窗口,优化简易注销“单一窗口”;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将842项省、市、区三级审批权限整合集中到审批综合窗口,打造了从“1”到“1+N”的审批服务新模式;拓展便民利企领域,在全市县(市)区率先开设不动产、公积金服务窗口,不断为产业升级、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洛阳高新区充分运用园区科技优势,一次次攻坚、一次次突破,一次次超越,逐渐形成“科技+服务”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在更好服务企业、群众的同时,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也收获了企业和群众的交口称赞。“十三五”期间,洛阳高新区在破解产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上持续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向洛阳市乃至河南省前列。深化“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改革,269件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261项市级审批权限下放高新区。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洛阳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域。优化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不断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审批流程再造,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下一步,高新区还将继续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完善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国际化企业、人才安家落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