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久別重逢的生態之美

——鶴壁市統籌推進全域生態保護修復的探索與實踐

2022年10月31日15:46 |
小字號

為常態長效推進能力作風建設,集中破解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的難點、堵點,努力打造出彩點、樹立新標杆,今年年初,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創新推出重點工作專班推進機制,每名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牽頭一個以上工作專班,局主要領導每月一調度,形成“一項工程、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比學趕超工作局面。

在真刀真槍啃硬骨頭的過程中,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解放思想、大膽作為,實施了一系列成效明顯的舉措,攻克了一批久而不決的關鍵性難題,使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今日起,本報推出《鉚足干勁、爭先出彩,推動自然資源規劃事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助力自然資源規劃系統把“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成果轉化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建設的實際行動。

極目南太行,巨幅“綠毯”綿延起伏,讓人敬畏天地遼闊、感受山川壯美。

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地處太行山余脈的鶴壁,承擔了筑牢中部地區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歷史使命。

近些年,鶴壁市把生態保護修復作為“先手棋”,視野不斷開闊、認識不斷深化。尤其2018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河南首批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以來,鶴壁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機遇,鶴壁市自然資源規劃系統堅持規劃引領,在全國率先編制了市級全域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以綜合整治、全域修復為導向,積極爭取國家、省級試點項目,系統謀劃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力爭在全域生態保護修復中爭當全省標杆,形成“鶴壁樣板”。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

山水相依,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青山綠水、平湖如鏡、楊柳繞堤,站在中山湖畔,當山城區居民孫梅花看到眼前的景色時,覺得騎20多分鐘電動車到這裡跑一趟值了。

中山湖,今年夏天在抖音上火了起來,被網友稱作“小西湖”。

位於鶴山區鶴壁集鎮東頭村的中山湖,原是一個臭水坑。今年年初,鶴山區投資改造提升中山湖,將其與湖畔的中山森林公園融為一體,打造成群眾休閑娛樂的風景區。

山水相依,在整個生態系統裡,對水來說,“水的命脈在山”,全國絕大部分水資源涵養在山區丘陵和高原。山,還是林木、動物等物種的主要生長地。

保護好山,至關重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山森林公園曾是水泥用灰岩供應基地,大量山體被長時間粗放式開採。廢棄后的巨大礦坑帶來了一系列破壞效應,邊坡危岩破碎存在崩塌隱患,渣堆遍布、地表裸露,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給群眾也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資金支持下,我們統籌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拆除廢棄採礦設施,土方回填,平整地表覆土后種植農作物,並對整座山體植樹植草、修建園路,讓廢棄礦山綠起來,逐步建立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鶴山分局局長馬好亮說,生態本底的修復也為旅游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政府圍繞環城游、環水游、環山游打造節點精品,促進山水互動發展。

憑著秀美的自然風光,中山森林公園片區成了網紅旅游地,也讓鄉親們過上富日子有了盼頭。“周邊環境美了,還吸引安陽人過來游玩。這不,村裡買了幾條游船,打算租出去。再規劃開辟一片淺水區,供兒童游玩。”東頭村黨支部書記冀慧芳說,眼瞅著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從窮山村變成幸福村指日可待了。

南太行地區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是構筑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關鍵節點。2018年,河南省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項目區涵蓋新鄉、鶴壁、安陽、焦作、濟源等5市25個縣(市、區)。鶴壁試點工程含四大類(礦山環境生態治理、水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系統保護、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94個子項目,總投資達到9.16億元。在施工管理上,鶴壁市採用EPC總承包模式,聘請全過程咨詢管理團隊介入,確保項目實施進度和工程質量。

去年,鶴壁市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澇災害,75個山水林田湖草子項目未能幸免。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不等不靠,組建生態修復提升專班,充分用好結余資金,統籌縣區財政資金,精心安排、科學組織,全力修復水毀工程,確保項目全部完工,即將迎接省級驗收。經過系統綜合治理,該工程治理河道86.52公裡,恢復礦山地質環境4671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18公頃,城市生態功能、環境質量、宜居程度和綠色惠民水平得到持續提升。

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山”

浚縣屯子鎮向西不遠,由北至南依次有三座山,分別叫善化山、象山、陳山。從衛星地圖看,該區域與大運河浚縣段即如今的浚縣衛河,直線距離不過5公裡。這三座山雖然海拔最高時有兩三百米,但在一馬平川的浚縣“起高峰”,成為一道風景線。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還造就了當地世代相傳的石雕手藝,也因此屯子鎮成為豫北石雕石刻的發源地,歷來有“石雕之鄉”的美譽。

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來說,美麗的“三山”點綴了兒時的回憶。浚縣自然資源局用途管制科股長覃繼科清晰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一帶山清水秀,山上泉水沒斷流過,沒想到小時候爬山玩耍成為封存的記憶。2000年以前,土炸藥置入山體,爆破開採“遍地開花”,“三山”盛景變得千瘡百孔。“一本萬利的生意,村民誰不眼紅?粗放開採最嚴重時,路對面看不見人,空氣彌漫著大霧似的。”覃繼科痛心地說,破碎的山體讓人看著非常心疼。

隨著國家對環保重視,加上採礦權到期,採礦主體責任人滅失,2012年,“三山”全面關停,成為廢棄礦山。惡化的生態環境帶來沉痛代價,讓這片區域成為當地的“禁區”。

生態上的欠賬最終要補上。2021年,中央財政資金向相對集中連片、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對當地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可持續發展影響較大的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綜合整治進行傾斜。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積極謀劃、多方對接,將浚縣屯子鎮善化山、象山、陳山和小河鎮同山納入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項目,成功申報並聯合市財政局爭取到6029萬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9月28日,記者站在小河鎮同山一處已經修復整理后的緩坡上,放眼望去人工播撒的格桑花在山坡上搖曳,山下礦坑形成的湖泊清澈,遠處的鉤機正在對破損的危岩體破拆,數輛滿載回填土的渣土車穿梭於作業面。

因部分礦坑已平整完畢即將耕種,一度傷痕累累的同山逐步恢復昔日的寧靜、和諧、美麗。項目第三方技術服務團隊工作人員介紹,從施工至今,他們每月都會用無人機航拍記錄修復過程,治理成效還是比較明顯的。

為加快施工進度,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生態修復提升專班已建立日匯報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工地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工程難題。總投資1.8億元的浚縣2021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截至9月底已完成治理面積392公頃,績效目標完成率82.26%。而今年鶴壁市已恢復治理礦山面積達到3.7萬畝,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修復完成進度達到96.54%,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修復浚縣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意義深遠,不僅能恢復治理區域生態系統功能,還將改善大運河流域浚縣段的生態環境,進一步筑牢豫北黃河故道濕地生態功能區和大運河河南段核心監控區生態安全屏障。”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總工程師喬學民表示。

生產礦山新建礦山實現綠色礦山建設全覆蓋——

建設綠色礦山,不負綠水青山

通向廠區大門的路上,進出車輛車身“接受”無死角噴淋﹔砂石骨料從石頭到石粉,經過的廠房、輸送系統、破碎和篩分生產線,全部採用封閉處理﹔對礦區已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不毛之地如今身披“綠衣”……9月28日,在淇縣恆源礦業有限公司二道庄礦區,這是鶴壁市推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關小上大”后新建的綠色礦山礦容礦貌。

2017年,我國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關於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出台,要求通過5年努力,基本扭轉傳統粗放浪費的礦業整體形象。2018年,河南省發布全國首個省級綠色礦山建設系列地方標准。今年8月2日,淇縣恆源礦業有限公司二道庄礦區拿到生產許可証,意味著已具備建設省級綠色礦山的條件。

對露天礦山綜合治理,鶴壁市重拳出擊。2021年,鶴壁市率先在全省完成露天礦山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和綠色礦山建設任務,鶴壁市37家普通建筑石料礦山企業全部關閉到位,“政府主導、資產收購、有償退出”的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工作,形成了“鶴壁經驗”。

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礦保科科長楊如法介紹,為了推動礦山企業落實生態修復主體責任,鶴壁市積極推進生產礦山和新建礦山向綠色礦山轉型升級,邊開採邊治理。露天礦山全面達到綠色礦山的建設標准高,其中的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三率”指標和廢水、廢氣、廢渣“三廢”排放要達到國家規定標准,這無形中推動形成一批相對集中、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綠色環保、安全規范、效益突出的開採加工優勢企業,最大限度減少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大限度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集約節約水平,最大限度保障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供給。

目前,鶴壁市的河南省同力水泥有限公司、河南省豫鶴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兩家企業已分別建成國家級、省級綠色礦山,成為鶴壁市推動綠色礦山建設的樣板工程。

為實現鶴壁市生產礦山、新建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全覆蓋,今年年初以來,市自然資源規劃局積極與省自然資源廳、專家技術團隊對接溝通,給予指導幫助,對建設任務分口分專業細化落實,定期督導縣區落實屬地責任,形成工作合力,打造綠色礦山建設的“鶴壁樣板”。

生態保護修復,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當前,鶴壁市正在全力准備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試點的申報工作,這將有效改善城鄉生活生產條件,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美化城鄉生態環境,助力鄉村振興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來源:鶴壁市委宣傳部肖莉萍 王帥)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丨東岳老楊脫貧記
  • 第九屆“博博會”落幕
  • 千裡援瓊 同心戰“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