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九年奮飛筑新城 二次創業再起航

經過9年建設,鄭州航空港實驗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從鄭州機場出發,24小時可以到達全球主要經濟體。
華銳光電廠房內。
超聚變公司今年計劃在航空港實驗區建成8條生產線。企業供圖
鄭州機場出發的飛機從鄭州航空港站上空掠過,“米”字形高鐵與鄭盧“空中絲路”在航空港實驗區“握手”,共同構建起大型現代綜合交通樞紐。
擁抱五洲四海,迎接八面來風。自2013年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鄭州機場實現從一個區域性機場到國際航空樞紐的華麗轉身……一座連通全球、生態宜居、智慧創新的現代化國際航空大都市正以嶄新的面貌在中原大地崛起。
九年奮進春華秋實
2013年3月7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獲國務院批復,河南向著蔚藍色的希望起航,邁入“雲中漫步”的航空時代。
2017年6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盧森堡首相貝泰爾時明確表示,支持建設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為河南擴大開放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融入“一帶一路”,經過9年發展,航空港實驗區已成為河南融入全球循環、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在高質量發展的孜孜追求中,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數據見証發展巨變:
——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206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173億元,年均增長15.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2年的7.27億元增長至68.5億元,年均增長25.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176億元增長至609億元,年均增長14.8%﹔外貿進出口從1759億元增長至5246億元,年均增長12.9%,全省佔比64%、全市佔比89%。
——2021年,鄭州機場貨運吞吐量突破70萬噸,達到70.5萬噸,同比增長10.2%,貨運規模連續兩年居全國第6位、躋身全球貨運機場40強。其中,國際地區貨郵吞吐量超過54萬噸,位居全國第5,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核心節點地位更加凸顯。
——城市建成區面積從19.6平方公裡拓展至105.6平方公裡,年均增長近10平方公裡﹔富士康科技園產值在2021年突破4000億元,達到4052.6億元,成為全國單體產值最大的項目。
“從數據來看,9年來,航空港實驗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基本上是全省平均增速的2倍左右。”航空港實驗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吳祖明分析認為,“從交通優勢、開放能級、產業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成績來看,航空港實驗區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作用日益增強,已經初步形成自身的獨有優勢,確立了在全省、全市開放發展中的核心位置。”
交通區位優勢不斷凸顯。機場二期投用,高鐵鄭州航空港站開通運行,航空港實驗區進入航空、高鐵“雙樞紐”時代。成功探索鄭州—盧森堡“雙樞紐”組織模式,開通全貨運航線48條,從鄭州機場出發,24小時可到達全球主要經濟體。
開放能級提檔升級。以航空樞紐為核心的多式聯運體系和以“1+1+7”口岸體系為核心的開放體系不斷完善,通關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航空港實驗區已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產業生態創新活躍。緊扣航空經濟特點,電子信息、商貿會展、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半導體、新型顯示、新能源、新基建與航空物流、跨境電商等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富士康、超聚變、鄭州合晶、鴻運華寧、華銳光電等一批重點企業入駐,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備,產業鏈條進一步拉長。
9年奮飛路,今日航空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上,航空港實驗區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大格局裡,在助力中原更加出彩的偉大征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二次創業再譜新篇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以前瞻30年的視野,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進行了系統性重塑性改革,賦予其“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圈核心增長極”新定位,“現代化、國際化、世界級物流樞紐”新目標,“爭當全國航空經濟發展頂梁柱、制度型開放排頭兵”新要求。
對標新定位、新目標、新要求,航空港實驗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推動經濟承壓前行、快速企穩、持續向好,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在鄭州市16個縣(市)區中排第一位。
“這是全區上下落實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奮力開啟‘二次創業再起航’發展新篇章取得的實際成效。”吳祖明表示,下一步,航空港實驗區要全力跑出發展“加速度”,努力提升航空港實驗區高質量發展的規模、能力和水平。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航空港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頂住疫情沖擊,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完成665.7億元,同比增長6.1%﹔工業運行支撐有力,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較前5個月提高3.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企穩向好,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6.2億元,同比增長9.1%,較前5個月提高33.6個百分點。
市場需求持續釋放,項目投資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航空港實驗區項目投資完成153.6億元,同比增長28%,項目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75%﹔市場消費持續恢復,6月份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扭轉下滑態勢,實現4.3%增長﹔外經外貿企穩回升,6月份全區外貿進出口增長17.6%,上半年累計完成2334.3億元,同比增長1.3%,較前5個月回升2.4個百分點。
市場預期持續改善,惠企紓困成效明顯。該區第一時間出台了穩經濟“141條”一攬子政策,制定了加快人才集聚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1條”、穩經濟促增長“10條”等政策措施﹔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辦理退稅約27億元,惠及企業2500余戶次﹔服務業穩步恢復,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完成160.2億元,同比增長10%﹔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上半年新增市場主體6532戶,同比增長43.5%。
發展勢能加速積蓄,“三個一批”成效顯著。上半年航空港實驗區“簽約一批”項目開工轉化率、“開工一批”項目開工率、“投產一批”項目達效率均實現100%。機場三期北貨運區竣工並通過行業驗收,高鐵鄭州航空港站建成投用,鄭州國際郵件樞紐口岸獲批,管理體制改革、營商環境重塑、創新驅動發展、重點片區規劃建設等穩步推進。
砥礪奮進決戰全年
“第三季度是決定全年經濟目標能否全面實現的關鍵期,必須下‘非常之功’,施‘非常之策’。”吳祖明說,下一步,航空港實驗區將落實好“優勢再造搶跑新賽道、創新驅動培育新動能”的要求,全面啟動北部片區、國際陸港、高鐵片區、雙鶴湖片區、園博園片區、機場出入口六大板塊建設和開發﹔搶跑第三代半導體、衛星產業、通用航空、新一代人工智能、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大數據及軟件產業等六個產業新賽道﹔全力打造生物醫藥平台、半導體平台、人工智能和數字化平台、電子信息制造研發平台、衛星產業平台等平台﹔強化招商引資、人才資金技術要素、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營商環境優化等保障,從“六個方面”發力,確保實現“全年紅”。
——切實鞏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守牢長周期不發生規模性疫情底線,確保全面達到應急狀態下疫情防控與生產經營雙線嵌合所必需的標准要求﹔落實落細“四保”措施,及時協調解決企業(項目)防疫與生產雙線運行中遇到的訴求和問題。
——持續抓實落細助企紓困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政策直達快享,持續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落地實施﹔要堅持頂格執行,切實做到“該免的免到位、應減的減到位、能緩的緩到位”,切實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最大限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質效。
——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進一步優存量擴增量。積極推動工業增產增效,全力做好富士康、超聚變、華銳光電等重點企業生產保障,堅持抓大不放小,按照“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成長路徑,加強幫扶培育,推動市場主體不斷做大做強﹔加快推進消費回補升級,搶抓下半年重要節假日,積極貫徹實施促消費政策措施。
——持續攻堅發力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三個一批”開工項目和省市重點新開工項目,逐項目梳理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確保應開盡開﹔加快在建項目進度,在做好要素保障的同時,持續開展施工環境專項整治,進一步優化施工環境。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積極推進相關項目建設,加快布局新基建項目。
——狠抓招商引資創新驅動,搶跑新賽道培育新動能。提高招商引資的專業化水平,聘請行業內的專業人士,專業化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創新招商模式,用好產業鏈招商圖譜,深耕富士康、超聚變等龍頭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細分領域。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大力開展創新平台建設、創新企業培育、創新英才匯聚、創新技術突破,發揮好中科院軟件所鄭州基地等平台作用,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對標前沿推進系統性重塑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縱深推進“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對標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加快優化營商環境一攬子重點改革落地實施﹔對標深圳前海、上海張江及新加坡等國內國際前沿地區,充分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加快各類改革試點舉措集中落實、率先突破,打造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未來一段時期,航空港實驗區將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以競進狀態、拼搶姿態決戰下半年,奮力奪取‘全年紅’,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吳祖明充滿信心地說。
本版圖片除企業提供外均由劉暢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