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千年文物“嗨”起來,河南文創“潮”出圈

2022年08月04日16:36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跨越數千年的賈湖骨笛、婦好鴞尊、蓮鶴方壺、杜嶺方鼎、武曌金簡等39件文物仿制品在麥田裡“開起了音樂會”﹔脫胎於唐代彩繪陶俑的唐宮少女穿越千年,在舞台上歡快起舞﹔埋著微縮版青銅器、元寶、銅佛等仿制文物的考古盲盒供不應求,掀起“考古熱”﹔支付寶“地下室”模擬考古現場,還原洛陽鏟等考古器具,人人都能成為數字“考古官”……伴隨著河南文旅持續出圈,其文創產品也進入大眾的視線,在積累千年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的碰撞中,被具化的擺件、玩偶、盲盒等在受到年輕人喜愛的同時,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河南的這一波“操作”可謂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人民文旅研究院和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出品的《2021年度河南文旅大數據監測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河南的文旅文創產品給大眾不斷地制造驚喜,一再刷新人們對河南的認知,其背后的原因正如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德亞所言,河南堅持創意驅動、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科技賦能,推動了文物遺存的具象化和活化。當優秀的文化品質,遇上AI互動、裸眼3D表演、沉浸式體驗等創新手段,就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民眾能“觸摸”到的中華文明,盤點河南博物院那些“出圈”的文化產品

王恬恬從來未見過這樣奇怪的笛子。在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中,小巧的賈湖骨笛在蓮鶴方壺等國之重器的映襯下,稍顯得低調,卻絲毫未被掩蓋光芒。縱使已經跨越八千多年的時光,笛身仍晶瑩亮潔,上面整齊排列著七個小圓孔。

而在這裡,這個10歲的小女孩不僅親眼看到了這件音樂文物,還親耳聽到了它吹奏的音樂。不僅是賈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已復原、復制各類音樂文物300余件套,並依托音樂考古學家的研究,根據歷代樂譜、文獻和民間音樂遺產,編譯、創作了100余首華夏古樂。線下演出幾乎場場爆滿,還經常開展“雲端音樂會”……

“文物本就是社會公眾的創造,今天應重新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曾表示,文物不應被鎖在庫房,而應重回人類社會的生活。

特色展陳、研學講座、文創IP孵化、沉浸式展演……近年來,博物館的功能不斷豐富,文化產品不斷“出圈”。河南博物院更是走在了“時尚”的最前沿,大膽創新,使千年前的文物重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變成民眾能觸摸到的“中華文明”。

除了來自千年前的音樂會之外,最受大眾歡迎的“潮玩”產品之一,當屬由婦好鸮尊衍生而來的考古盲盒、寶物巧克力、冰激凌、冰箱貼、天氣預報瓶……

甚至,河南博物院還推出了首個3D版數字文創“婦好鸮尊”,一經上線便被瞬間搶購一空。厚重的杜嶺方鼎不再只是被靜默地館藏,早已化身豐富多彩的文創產品。靈感來源於杜嶺方鼎的玻璃方杯,霸氣十足,炯炯有神的雙目,似乎在不停引人用它品一杯佳釀﹔萌態十足的杜嶺方鼎胸針,讓青銅器有了別樣的時尚感﹔以杜嶺方鼎為原型設計的卡通人物“小杜嶺”,還成了河南博物院虛擬講解員,為參與者帶來全新的體驗……

當“潮”不讓,“出圈”有底氣

近年來,隨著國內文博事業發展和文創產業的崛起,千軍萬馬做盲盒、各行各業搞文創正成為一種風潮。然而,面對這樣的“竄紅”,亦有人提出了質疑,能火多久?這樣的現象會是曇花一現嗎?

對此,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長肖建勇表示,“河南很有底氣。”在他看來,河南博物院之所以能夠出圈,不僅僅是因為出品了幾個爆款產品,更重要的是組建了專業的文創團隊,創新了體制機制,構建了全鏈條的文創產業生態,實現了人貨場的有效鏈接。隻有這樣的出圈,才能有持續的創新能力,對河南文旅產業發展也才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鄭州大學旅游管理與規劃系教授鄭鵬,他表示,“年輕人對於文化產品的喜愛不僅不會曇花一現,反而還會持續增長。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從國際上來看,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有文化的崛起,美國、日本都是如此。2021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消費者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極大滿足之后,會追求更多的文化消費。”

然而,亦有專家持不同觀點,引起短期消費熱潮不難,難的是長期保持流量。一代人有一代人追求的潮流,還能紅多久?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但站在產業的視角,總是希望其生命力更持久。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國內文創市場存在嚴重的內卷傾向:一是“照貓畫虎”,導致萬物皆為IP,如文創雪糕比比皆是﹔二是“移花接木”,看見別家火了,就照抄模仿,稍作改良便稱“獨家原創”﹔三是“新瓶裝舊酒”,一個文化符號反復使用,仍停留在“換湯不換藥”的初始形態。

然而,與傳統工藝美術類、民俗藝術類及生活創意類等實用型或生活型文創產品不同,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除了兼顧上述功能外,對文化內涵詮釋與實物化創意表達要求更加苛刻,這也是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屢屢出圈的秘決所在。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實現傳統與新潮之間的有機融合,讓文物‘活起來’。”

他分析,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新生代正逐步成長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就是這種文創用品最龐大、最活躍的購買力。所以我們在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時,就將青少年群體作為重點目標人群,借助文創產品延續文物的生命力,延伸博物館的傳播教育功能,吸引他們通過另一個角度來了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拉近他們和歷史文化的距離。

而這些備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其實只是當代的一個縮影,未來它們還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所呈現,在現任河南博物院文創辦市場總監的“90后”姑娘劉維看來,“其實,每一代年輕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和演繹著傳統文化。年輕人和傳統文化的距離並不遠。”

行穩致遠,如何持續“擴圈”?

隨著河南博物院文創產品的火爆出圈,河南博物院也一改往日的枯燥嚴肅,成為大家趨之若鹜的旅游目的地。

《報告》指出,2021年,河南省文旅品牌傳播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為主題形象,文化旅游宣傳推介影響大。與大象融媒合作成立創意工作室,參與清明、端午、中秋等系列“奇妙游”節目的拍攝與制作,助力“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節目火爆出圈。舉辦第三屆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第二屆快手網紅大會、“2021大別山再出發”、“太行山上,我為祖國喝彩”等10多項大型主題宣傳推廣活動,發起超120個熱點話題,總傳播量超過170億人次,傳播效果顯著。

去哪兒發布的數據也佐証了效果。在河南春晚播出后,河南博物院、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和開封清明上河園搜索熱度高居不下,與2019年同期相比,搜索熱度增長4倍﹔單是2021年3月,清明假期坐飛機去洛陽的旅客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兩成。

當文物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強烈情感被激發。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啟一場能探索整個地球、人類文明的前世今生的文博旅行,誠然是迷人、極具誘惑力的。但是,撇除表面蠢蠢欲動的翻騰泡沫,這泓深不見底的靜水,真的已經被這些不可抗拒的能量徹底煨熱了嗎?這種“熱度”之后,河南博物院又該如何持續擴圈呢?

馬蕭林指出,這一系列文創產品的成功只是開始,給了我們信心,也讓我們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文物和日常生活、文創產品結合起來,讓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從參觀展覽、欣賞文創產品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愛上傳統文化。

鄭鵬表示,“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有儲藏、研究、傳播以及收集、展覽、娛樂等功能。目前,我國各大博物館也在延伸產業鏈,將文博走向研學和旅游。也是從‘線上’到‘線下’、從‘流量’到‘留量’的轉化探索。從發展內在理念上來看,是‘以物為核心’向‘以人、社會為核心’的轉變,是主動尋求與公眾關系轉變,以‘參與互動’為特征,讓公眾參與到博物館的各項事業功能中去,也是博物館向社會化、市場化、多元化的發展。”

7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提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增強博物館發展活力。加強文物活化利用與傳播方式創新,積極推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和流動博物館建設,發展雲展覽、雲教育,以全媒體形態、文創產品衍生轉化等多種形式,切實增強展覽展示的影響力。

人類對於遠方和未知的求索都是一以貫之的,締造了燦爛文化的先民雖早已遠去,博物館和文創設計師卻又讓他們離我們這麼“近”。

對於未來的發展,馬蕭林十分堅定:“河南博物院緊扣文旅融合、實施精細化管理和融合式發展,推動河南文旅高質量發展。比如,該院策劃舉辦黃河文化主題展覽,融合視聽媒體和互動技術,以更具親和力的方式向公眾呈現黃河與文明發展、古都變遷、城市興衰的內在聯系,讓黃河文化精神鮮活起來。同時,發掘博物館藏品與黃河文化的內在關聯,讓黃河文化故事深入人心。打造文創產業矩陣平台,推出黃河文化主題文創賽事,實施博物館連鎖化、體驗式策略,讓黃河文化情懷貼近生活,將專業知識可視化、普及化,為觀眾奉獻更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視覺盛宴。”

有了文化自信,文旅活動就有了魂。如今,河南各地正借勢探索,“博物館熱”“文創熱”“漢服熱”一浪高過一浪,這方唱罷那方登場。各地深入挖掘中原歷史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讓沉睡的文化“活”起來、靚起來,逐漸形成河南文旅高質量發展的獨特優勢。(人民文旅研究院 李楚薇供稿)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清涼登峰
  • 河南平橋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風蓮香
  • 三門峽陝州區:葡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