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鄭州6月12日電(王佩)洛陽地處黃河中游,山川縱橫,溝谷交錯的地貌特征一直是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但是,近年來洛陽因地制宜,通過發展溝域經濟和鄉村旅游,來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6月11日,在河南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洛陽市新安縣縣長王智介紹了新安縣發展溝域經濟的亮點和成效。
2020年5月,新安縣榮獲“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溝域經濟這把“金鑰匙”。洛陽市新安縣縣長王智介紹,優化產業結構,縣財政每年對溝域特色產業給予2000萬元獎補,全縣特色農業產業種植面積達27萬畝,軟籽石榴榮獲中國綠博會金獎,新安櫻桃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種植面積8萬余畝,規模豫西之最,遠銷北上廣,年收益超過10億元。
此外,新安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依托縣域內1家5A、3家4A、4家3A級景區,創新龍頭景區帶動、民俗文化融合、生態旅游康養等模式,打造休閑農庄35個、採摘園58個,年接待游客180萬人次,叫響了“絲路漢關、山水新安”“心安禮得”等文旅品牌。
“聘請農業農村部專家編制完成了全縣溝域經濟示范帶的發展規劃,一溝一策,一溝一色,一溝一韻,謀劃實施重點項目147個。”王智說,新安縣規劃先行,加大金融助力,整合項目資金1.9億元,對接金融機構融資5.6億元,發放小額創業貸款3.3億元,吸納社會資本11億元,為溝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近年來,新安縣鐵門古鎮、北冶陶瓷等一批特色小鎮聲名鵲起,4000畝的“黃河神仙灣”由荒山野嶺搖身一變,成為4A級休閑農業旅游度假區;“大河田園”的土家窯洞獨具特色,成為回味鄉愁的“打卡地”;“櫻桃谷”的休閑採摘風生水起,年接待游客超過35萬人,綜合經濟效益8億元,成為群眾增收的“聚寶盆”。
王智透露,截至目前,新安縣已經成功打造12個溝域生態經濟示范帶,覆蓋24.9萬人,年綜合收益超過20億元。“下一步,我們將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重大機遇,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農民的腰包更鼓,農村的環境更靚,人民群眾的生活更美好!”王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