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
地處伏牛山腹地的南召縣,是典型的深山貧困縣。群眾說,南召真難,最難的莫過於行路難,趕豬下山給豬腳穿鞋、下雨天人背自行車的故事見怪不怪。
南召獨特的地形氣候條件,適於400多種中藥材在這裡生長,滿山的寶貝難以出山,滿山的風景難以入眼,群眾守著“金山銀山”卻依舊貧困。
南召縣委、縣政府深知南召發展的瓶頸在山,不僅交通落后,而且信息閉塞,暢通城鄉道路、打開信息化通道,大力提升基礎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基礎能力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基,是增強發展后勁、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保障。”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說,2017年以來,南召舉全縣之力,大力加強交通網絡、大數據網絡和電商物流網絡“三網建設”,目的就是要以強化基礎能力建設為主導推進培育發展新優勢,高質量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南召縣向東中學學生常藝丹經常來往於辛夷路上,這條路盤山而上,坡陡彎急。修建前,兩三米寬的土路坑坑窪窪,不僅騎車操心,就連坐車都提心吊膽。去上學,幾十裡的山路得提前一天走,生怕途中有個啥閃失。現在,新改建的辛夷路,8米寬的硬化路面緩緩繞山而行,轉彎處都有防護欄,最難走的28公裡打通后,全線60多公裡的路程,讓3個鄉鎮、22個村、3.56萬農民群眾心裡樂開了花。
“外暢內聯、路網循環”是南召縣利民便民交通網絡的最大特點,該縣以構建快速通道、打通出口公路、密織農村公路網為抓手,圍繞“點、線、串”的建設理念,全縣公路總裡程3400公裡,實現了高速公路從無到有、二級公路從有到優,確保了四級公路不落一村。
南召縣以環庫村鎮、辛夷產業、農業生態、全域景區、鄉村振興為依托,形成從行政村到鄉鎮、從鄉鎮所在地到國(省)道干線、從干線到高速公路“一小時交通圈”,全縣89個扶貧村公路提檔升級,“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成為現實。建設中,嚴格落實公路建設標准,著力打造群眾滿意的優質工程、放心工程。同時,不斷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廣綠色出行方式,建成布局科學、生態友好、清潔低碳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現有運營線路62條,城際、城區公交線路通村218個,客運班線通村92個,實現全縣所有310個行政村通行日發班車。
“全縣農村公路規劃網狀圖,像一條條輸血、造血的毛細血管,連接起每個村庄,承載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小康夢。”南召縣縣長方明洋說。
地面交通網絡的構建,給南召的快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嘗到甜頭的南召決策者又把目光投向了“雲端數據網”,智慧城市應用體系正是南召大數據建設的得意之作,“一朵雲”“一張網”讓“數據產生效益”在南召縣落地開花。
圍繞建設“智慧南召”的發展定位,縣委、縣政府著力建設互聯互通的數據網,堅持走“先行先試、安全可靠、協調發展”的思路,以“政用、民用、商用”為主線,以“優政、利民、興業”為基本目標,以數據開放和資源共享為途徑,深入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打造網絡經濟大縣。
河南省首個“旅游+區塊鏈”在南召落地,一時成為佳話。五朵山景區充分利用大數據,把傳統旅游產業和新興區塊鏈技術相互融合,聯合中國聯通河南省分公司和中科曙光構建整個旅游行業的區塊鏈平台,讓景區、行業把各自的數據信息進行交換,形成共享經濟,為旅游產業強勢崛起插上“科技的翅膀”,安上強勁的引擎,引領旅游新風尚。
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南召“這朵雲”發揮了強大的數據作用。全縣城鄉各個村組和社區人員全覆蓋,行程軌跡一目了然,隔離時間、接觸人員等信息應知盡知,信息篩選、交流、匯總、分析全面應用,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決策參考。
更重要的是,依托大數據雲計算中心,南召建立了網上申報平台和移動端便民服務平台,隻要群眾和企業提供的材料真實、有效、完整,都可實行“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逐步實現了“網上辦事為主、實體大廳為輔”的全程“不見面”審批。縣行政服務中心投資1080余萬元購置了辦公軟件、智能設備和電子監察設備,設置了自助服務區,配置多媒體查詢設備,建成了智能排隊系統、自助申報系統,做到“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縣行政服務中心已推出948項網上可辦事項,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100%。
互聯互通在雲端發力,成為南召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電商網絡的快速發展,則讓南召的數字經濟更上一層樓。
38歲的喬拴家住南召縣城郊鄉閆溝村,在“天貓”上注冊了金官燕旗艦店,他收購當地盛產的葛根、靈芝、黃精、茯苓、桑黃、鬆針、皂角刺等20多種名優土特產和山珍,通過電子商務把伏牛山深處的山貨賣到全國30多個省區市。
幾年來,南召縣從電子商務產業集聚、高級電子商務人才招引、電子商務項目招引、基礎設施配套、服務配套等方面不斷給予獎勵和貼補,改善縣域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縣電子商務產業園規劃建設2萬平方米功能區域,建設有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溯源體系運營中心、電子商務大數據中心、公共服務平台運營中心、線下體驗中心、電商倉儲物流基地、電商人才培育基地、跨境電商企業孵化基地、大宗農產品交易中心運營中心、跨境電商服務中心、“南召特色館”運營中心、互聯網+智慧旅游運營中心等,搭建起了電子商務加速發展的廣闊平台。
位於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的農村淘寶南召縣運營中心服務站點覆蓋15個鄉鎮、30個村﹔菜鳥物流分揀中心攬投覆蓋全縣310個村,京東物流中心配送業務覆蓋15個鄉鎮。不完全統計,全縣電子商務從業人數達2000余人,全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35億元,其中跨境電商交易額2億元。2018年,南召縣被商務部確定為國家級第五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我們夫妻倆和老母親經過簡單初加工,虎頭蜂蛹1瓶189元,皂角刺1公斤116元,野生鬆針1公斤60元,1天通過電商銷售60~70單,每月平均收入15萬元。”5月19日,喬拴一邊忙碌地整理快遞,一邊算著賬。
喬拴算得清每天往外發快件的收入,算不清的是山貨御風而行飛出伏牛山背后的“大賬”——地上公路網,空中電商網,雲端“大數據”網,“三網”交織,擘畫出縣域經濟“換道超車”的美好前景。
全縣310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路、通車,交通運輸能力大幅提升﹔大數據中心實現多部門互聯互通、業務在線運營,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城鄉電商網絡不斷完善,線上交易額突破18億元。南召把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引入經濟社會發展,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新動力。(南召縣委宣傳部曹國宏 廖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