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范國甫寫下抒情詩作品《黃河詩林——我的母親》
人民網鄭州1月9日電(常力元)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孕育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承載著不變的民族精神。
中原腹地,中華民族日夜不息、波瀾壯闊的流動史詩和中國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黃河岸邊,一位73歲的老人以水為伴,一直堅守著一塊土地。他以“詩詞”為梯,將傳承和發揚黃河文化這項工作做到極致,令黃河之濱煥發出全新的活力,鏗鏘前行。
這位老人叫范國甫。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黃河在他心中的地位,范國甫將黃河稱為自己的母親。
初見黃河,17歲的范國甫在岸邊佇立著,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隻此一眼,少年的黃河情結深深地播植在心田。
范國甫對於詩詞的愛來源於母親,對於黃河的愛也來源於母親,“我想為黃河母親實實在在地做點事。”
自那以后的多年間,范國甫把黃河當親娘,以詩詞為媒介,展開了一場關於“弘揚黃河文化”的馬拉鬆長跑。
弘揚黃河文化這條路,道阻且長。
2008年,在鄭州黃河灘區西灘部位,距離黃河主干道兩公裡的地方,范國甫租下了1200畝土地用於建設黃河文化項目。這個園區,有人曾願意花高價承租,范國甫並沒有同意。“能在黃河岸邊,在中華文明的誕生地,看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創作關於她的作品,這是我覺得最幸福的事情。”
在反復跌倒再站起來的斗爭中,范國甫終於得償所願,建設了黃河詩林。
“你問黃河有幾寬,心逐無限眼望穿。君不相信人皆信,昨日方登虎牢關。”“淚洒端陽去汨羅,河伯見我細吟哦。天下詩林詩天下,屈原移居住黃河。”范國甫的作品以黃河文化精神為支撐,為作品灌注厚重的歷史力量。
河南詩詞學會原副會長方偉曾這樣評價范國甫:“其骨子裡仍舊是一個文人,所以,仍然對文化藝術情有獨鐘。”
對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離不開文藝作品和文藝精神的激勵和輝映。對於范國甫而言,黃河詩林的建成扎扎實實架起黃河和文化互通長橋,為更多的黃河文化作品的產生注入了強大的時代力量。
2014年,中華詩詞研究院、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發展基金會聯合組織16位全國著名詩人到蘭考採風,范國甫作為16名詩人之一,一同前行。
活動結束的當天16位詩人一起來到位於黃河之濱在建的萬科園區,范國甫提出每人“種一棵樹,寫一首詩,將詩寫在牌上,將牌挂在樹上”,並將這16棵挂詩牌的樹林命名為“黃河詩林”。至此,首屆黃河詩林大會正式扎根。
對於范國甫來說,黃河詩林和黃河詩林大會只是一個開端。
2018年4月,黃河詩詞社正式成立,由范國甫擔任社長。目前加入黃河詩詞社的有百余人。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華詩詞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詩人易行,著名詩人周嘯天、楊逸明、星漢等都先后出席過“黃河詩會”。
此后,又陸續建成“黃河詩牆”“黃河詩牆牌坊”“黃河圖書館”“黃河書院”“黃河大講堂”“黃河自然科學教育館”“黃河農耕文明勞動基地”“黃河詩詞社”……范國甫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完成了少年時期的小理想。一座黃河詩詞文化園呼之欲出。
范國甫堅信,有著黃河賦予的豐富的文化資源,會有更多人感受到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說:“你用熱情做成了你喜歡的事情,並且能夠持續不斷的為這件事情賦予能量,讓它延續下去,這件事情便成了你願意一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黃河是一部打開的大書,書寫了中國文藝最華美深刻的不朽篇章。
黃河之水天上來,是大自然的杰作。范國甫認為講好黃河故事,要緊扣黃河“美景”。其無數美景,也成為我們今天發展文旅事業豐富至極的文化資源。
這裡有文化、有故事、有資源、有沉澱,如何將文化之“古寶”變成文旅之“活寶”?范國甫想在黃河詩詞文化園的基礎之上創建黃河文化大觀園,將黃河文化大觀園打造成傳承黃河文化的高地,普及黃河知識的基地,黃河經濟開發的寶地,黃河游覽的園地,弘揚黃河精神、祭拜黃河母親的聖地。
范國甫堅信自己可以看到那天的到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