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题列车
23.647公里线路长度,23座地下车站,17个专业, 256次保开通会议,历时500多个昼夜艰苦奋战,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6000余名建设者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喜庆时刻——2020年12月26日,太原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标志着山西省会城市从此进入“地铁时代”。
太原地铁2号线的顺利开通,使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迈出了从施工总包型企业向运营商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步,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蹚出一条新路子。
赓续英雄本色
“为了这条地铁,我们真是拼了命了!”作为建设功臣,中铁电气化局太原地铁2号线总包部经理向伟、太原中铁轨道公司总经理王继德乘坐在首发列车上,说起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仍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施工计划。自2月份接到政府通知复工以来,中铁电气化局太原地铁2号线的大部分员工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向伟和王继德更是直接“泡”在了项目上。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申请延期,要么按期开通。”原定计划施工有效期就不足一年半,受疫情影响4个月进度计划没有实现,要想兑现合同工期如期开通运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集团公司领导征询他们的意见时,他们还是下了按期完成任务的决心:“关键时刻敢打硬仗、能打胜仗,方能彰显央企‘顶梁柱’作用。”
面对复工复产后不断增加的施工队伍,妥善处理好员工有序进场成为一道难题。在“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劳动竞赛大干期间,高峰期全线6000多人在场作业,人员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压力,为此,项目总包部迅速采取了疫情防控及保障特殊措施,坚持铁腕防疫不松劲、项目建设不减速,在全市共计租赁了50多家酒店,严格落实14天的隔离观察制度,在确保员工身体健康前提下,科学有序地组织施工生产、推进施工进度。
综合联调项目部,以极其强烈的责任心,管控从施工到运营阶段的全部过渡阶段。南起西桥站,北抵尖草坪站,23.647公里的黑暗地下隧道,联调安保调度人员用双脚丈量无数个来回,排除各种轨行区安全隐患。巡线,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贯穿整个项目始终,整个阶段无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日日夜夜的轨行区行走,一人一段路,一人一手电,用责任心照亮隧道,也照亮太原地铁2号线安全运行之路。
激发创新活力
在太原地铁2号线的建设中,由于工期的缩短,要想“轨通”“电通”等节点目标按期实现,势必造成轨道、供电系统环网、通信、接触网等多个专业大面积交叉作业,这成为推进施工进度的“拦路虎”。
“要通过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以创新为内在驱动,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在太原地铁2号线保开通会议上,中铁电气化局副总经理、保开通指挥部指挥长李争科强调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施工难题。由此,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付诸实施,在保开通专家组组长夏景辉等资深专家指导下,不仅成立了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室——赵际顺、刘志兵等多个创新工作室,而且各方技术资源得以充分共享调配,有效促进了以创新解决施工难题、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安全质量的目的。
在轨道铺设专业,首次在2号线正线施工中采用新型轮胎式铺轨机和全自动混凝土布料机,施工效率提高2倍多,进度从每天50-75米跃升至100-150米,比预定轨通日期提前15天完成。采用双向协调作业法,不仅减少安拆走行轨的时间,节省走行轨和支墩等材料,缩短了施工准备时间,而且由于新型设备对隧道空间的适应力更强,针对抢工施工作业面狭窄,能迅速形成施工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其他专业同样通过创新找到突破口。
“全线大大小小变电设备300多台,最轻的也得要6吨,重的能达20吨,按老办法轨行车运输根本等不及!”如何快速将变电设备及时运送到各个站点,成为系统集成项目部总工刘志兵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轨转站运转设备的研制》被迅速列为科研课题,从2月份确定课题,到研制的轨转站运转设备成功运输了供电系统配电变压器、40.5kV开关柜等设备,仅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运输成本,而且由于轨转站运转设备使用电瓶驱动,还减少了车辆尾气排放对空气污染,更加绿色环保,此项技术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
太原地铁2号线是国内首条以全自动FAO模式开通的运行线路,联调项目部发挥专业技能,将上百条运行场景,灵活拆分成107项设备功能调试,先实现各相关功能,再将设备与人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全自动运行的调试;通信、信号、机电、供电四大专业,一个控制中心、一个车辆段、23个车站,数十万点位,联调工程师用专业技能,提质增效,在工期节点前扫清各种运营障碍。
据统计,在太原地铁2号线先后实现技术创造与创新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待发证3项、隧道内消防用球墨铸铁管支撑系列13项。“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太原地铁迸发出巨大潜能、激发出巨大活力、展现出“中铁智慧”和“中铁速度”。
创造美好时代
太原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不仅圆了山西省会的“地铁梦”,同时也开启了“绿色、人文、智慧”地铁建设运营的新征程。
把绿色作为美好形态。中铁电气化局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将绿色理念和方法引入太原地铁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太原地铁控制中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办公建筑,除满足一般性环保节能措施外,该中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达到整体平衡,实现全面“绿色”。建设过程中,太原地铁将2号线体育馆、电子西街作为示范站,进行节能创新技术应用。与清华大学合作,对地铁车站环境控制与节能运行全过程管理,提升了系统整体性能,降低了系统运行能耗,实现地铁站节能目标。两座车站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我国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把人文作为美好特点。中铁电气化局依托太原市轨道交通网络文化布局,牵头与太原轨道公司及八维通公司三方共同成立文化传媒公司,以打造“文化传承+商业广告”线上线下一体化非客运业务创新模式,实现全国唯一“淡化商业广告”,以历史文化为载体的艺术展陈地铁线路。在10座特色站、9座标准站及4座裸装站的建设中,按照“一站一景”的设计要求,以车站“主题文化”和“人物IP”等新形式,通过沉浸式体验、AR技术、全息投影、交互艺术等方式,以全部地铁空间为平台,宣传和展示山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开发了全国第一家人文旅游 APP听景,形成太原地铁与全省文化旅游对接关系,通过文化重新定义品牌价值,实现企业效益提升。
把智慧作为美好追求。中铁电气化局坚持对标国内一流建设智慧地铁,在技术上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全自动运行,可实现列车的自动唤醒、出库、运行、进站、开关车门、离站、折返、洗车、回库、休眠等功能。相比传统驾驶模式,全自动运行系统具备更高安全性及可靠性、更低的运营成本、全过程自动防护等优势,可有效地提升运行组织的灵活性和运能,有效降低人工与运营成本。
把共享作为美好向往。在地铁大南门车站,中铁电气化局总经理徐勇烈叮嘱工作人员:“要加强地铁交通运营管理,提升服务品质,努力为太原市民提供安全舒适、智慧便捷的出行体验。” 在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深入合作中,中铁电气化局始终秉承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共同组建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以“提供绿色轨道交通产品,为品质生活提速”为使命,秉承“运行安全高效、管理规范有序、服务周到温馨”的运营服务理念,通过整合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将在运营期间建立一套机构完善、运营高效、服务一流、特色突出的“一站化”地铁运行机制。太原中铁轨道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瑞国介绍,运营筹备期间,公司发挥央企责任担当,结合新线各类人员的配备要求,通过人才回归工程,让“家乡人”服务家乡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储备招聘运营人员近1000名,接收运营管理和设备维护的山西籍订单培养大学生占比58%,极大解决了当地就业压力。
坚持党建引领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中铁电气化局党委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统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急难险重我来干,党员干部冲在前!”在太原地铁2号线建设过程中,中铁电气化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敏、总经理徐勇烈多次到施工现场召开动员会、协调会、推进会,强调要切实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以赴确保2号线按期开通。
太原中铁轨道公司作为2号线建设运营管理单位,着眼年底通车目标,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于2月6号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商议复工复产事宜,做出尽早复工决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多措并举、逆行而上,首次通过云会议平台进行复工协调,多次召开复工复产管理推进会,太原地铁2号线于2月10日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复工复产工程项目。
为进一步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生产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太原地铁2号线项目总包部在全线深入开展了“促创干弘扬电化精神,争一流决胜太原地铁”主题劳动竞赛,按照“要罚罚单位,要奖奖个人”的原则,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将1000万元奖金实实在在地发到了一线员工手中。累计评选表彰先进集体4个,先进班组12个,先进个人76名。涌现了刘志兵、张开强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凝聚了推动施工生产的强大合力。
开通,只是投入运营的起点,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铁电气化局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更多服务一流、运营高效、智慧人文的典范工程,奋力开创地铁美好出行的新时代。(中铁电气化局 张世永 李向奥 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