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河南淅川:打造蜈蚣富民恆業 實現生態融合發展

2023年05月25日15:31 |
小字號

“倉房發蜈蚣財的人一直不少!”“倉房,為啥年年都有蜈蚣?”地處丹江河西岸的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人,給出了響亮的回答——走庫區生態和富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在倉房,靠蜈蚣發財的人,著實不少!一類是留守倉房的群眾,一類是中草藥商家,第三類是返鄉創業成功人士。

“能照得住的就多轉幾圈,騎摩托跑遠一點,照到大半夜甚至天明的都有。照不住的就拐回來,隻當是家人朋友夜跑散步聊天了。萬一遇著好時機,一條水泥路走過來、再返過去都不落空,黑壓壓活鮮鮮的都是蜈蚣。激動的心顫抖的手,趕緊給親友通報信息添加設備。燈光所到之處,除了小號的,夾住就往瓶裡塞,顧不上查數量。”5月18日,在倉房鎮看到街頭巷尾、田間村落,夜幕剛剛降臨,照蜈蚣隊伍就活躍在田間地頭、公路沿線、溝渠河畔,一雙水鞋、一個膠壺、一把鑷子,必要時預備一套雨具,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頭燈、摩托燈、汽車燈在靈山秀水間與月夜星光萬家燈火交相輝映。晚上十點以后,車輛、人群慢慢回歸。第二天一早,人們陸續提著水壺拎著膠瓶或者攥著紙包,到集鎮收購門市部賣蜈蚣來了。

攀談中,筆者又了解到——不管是泡在器皿裡的,冰箱裡保鮮過的,還是用竹簽繃過的,一律隨行就市,小號9至13公分的1.3元/條,中號13至15公分的2.8元/條,大號15公分以上的3.3元/條。今年閏二月二十左右就開始扒蜈蚣了。農村的扒蜈蚣好手,一般一天(扒)二三十條不是問題。每年一般在立夏到夏至之間,要出一兩次“大貨”(指蜈蚣夜間大面積出動)。今年第一次“出大貨”時,楊灣村小山組白元志一人一夜照兩千七八(百元)!全鎮像侯家坡村杜溝組杜青山老兩口、劉裴村陳溝組李德成老兩口這樣倆仨人合伙、一夜照千把元的有好幾起!就連平時不會照的隻要出手,都可能照百二八十拾元!全年連扒帶照帶翻(石塊),持續兩三個月時間,群眾保底收入在5000元至15000元不等!“我先是在老家、又搬到街上,連續干這行二十年多年了,坐庄生意,在鄉親們中的信譽一直不錯。堅持憑良心做生意,讓家鄉群眾早晚不吃虧現貨變現錢。今年已經收10幾萬現貨,這幾天零零星星的,每天也要收2000多元蜈蚣。自己從中賺個差價和深加工手工費,比外出打工強的多!”

筆者在倉房鎮了解到,像倉房鎮人民路張老板家這樣的大商鋪全鎮還有五六家,本地小商販、外地流動商販,群康蜈蚣養殖基地,留守倉房的絕大部分群眾都正在發“蜈蚣財”,年均收益400余萬元。

“大自然是良善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倉房人”深諳其理,在發展壯大富民產業,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同時,又以實際行動譜寫著富民產業與庫區生態融合發展的時代佳話。

為了響應倉房鎮黨委政府鼓勵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的號召,2021年,致富不忘鄉鄰的磨溝村畢光群、畢光果兄弟成立了河南省群康養殖集團有限公司,注冊2000余萬元打造了佔地10余畝的群康蜈蚣養殖基地。基地設置了中華紅頭蜈蚣恆溫繁殖區、室內外養殖區,黃粉虫等飼料養殖區。今年部分蜈蚣已經進入成熟期。

在群康蜈蚣養殖產品展銷大廳,一瓶瓶原生態的餐飲蜈蚣擺放有序,正准備打包銷售。一捆捆剛烘干的蜈蚣身體肥厚頎長,還透著微微焦香。一條條活體蜈蚣精神百倍,行動迅速。“基地今年帶動四個生產組的20戶人家,基地固定人員10人流動人員15人,人均年薪3.6萬元。基地現有蜈蚣近2000萬條,最低年產值2000萬余元。

據悉,近年來,倉房鎮以“觀念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為契機,發展富民產業,鎮主要領導深入群康養殖基地解難紓困,引進專業人士指導洽談,利用涉農整合資金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保護庫區生態,提高責任意識,履行使命擔當,強化監管督導,發揮河長、林長、塘長等網格員在護林、護水、大氣污染防治等生態環保領域的重要作用,持續開展守好一庫碧水、植樹造林、消防演練、退耕還林等專項行動,保護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推進融合發展,一方面,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持續鞏固“守好一庫碧水”專項整治成,常態化加強庫區巡查監管,堅決防反彈、遏新增,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另一方面,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支持並積極推動群眾跟班學習、基地認養、居家養殖免費供苗包回收等帶富新模式,引進毒素和蜈蚣油提取等設備,實現共同富裕,讓好生態與好錢景和諧共榮。

創設生態優良環境,自然獲取更多野生蜈蚣。養殖加工優質蜈蚣,爭得利益最大化,淅川縣倉房鎮的蜈蚣逐步成為全鎮繼柑桔、艾草、生態旅游之后的又一大生態產業和富民恆業。(淅川縣委宣傳部 李雪山 周文海)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河南滎陽:千畝櫻花開 滿目春色美
  • 河南內鄉:萬畝山茱萸花開金燦燦
  • 各路“民間高手”高燃合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