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動車通過合武鐵路大別山段長嶺關大橋。新華網發 賀勇攝
新華網武漢4月26日電(余凌雲、宋英輝、孟立)四月的大別山,杜鵑花開漫山、雲海起伏翻騰……這裡不僅風光秀美,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老區,更有著眾多的革命史跡。穿越大別山區的合武高鐵、京九鐵路,一路串聯起了那段革命歲月的紅色記憶。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慶祝建黨百年·發現最美鐵路”活動,23日在北京、武漢、南昌、南寧四地同時啟動。由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組織的採訪團,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一路沿合武線、京九線探尋鄂豫皖紅色記憶,見証鐵路服務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採訪團來到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位於大別山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湖北紅安、麻城兩地,是“黃麻起義”策源地,是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等紅軍主力部隊組建地。
1996年9月1日,京九鐵路開通運營,紅安、麻城結束了千百年來的閉塞歷史,麻城從窮鄉僻壤逐漸變身為大別山區的中心城市。2009年4月1日,首條穿越大別山區的高鐵——合武鐵路開通運營,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麻城、紅安率先步入高鐵時代。
如今,從麻城北、紅安西站可乘坐高鐵直達武漢、合肥、南京、杭州、寧波、上海、廣州、成都、成都、天津、沈陽等全國60多個大中小城市。隨著列車運行圖不斷優化,經停麻城、紅安兩地的高鐵、動車也由開通初期的8趟增加到76趟。高鐵讓老區人民與外界的雙向流動,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
圖為麻城龜峰山杜鵑花海 新華網發 邱東旭攝
麻城市擁有100萬畝杜鵑林,其中龜峰山有連片的10萬畝古杜鵑群落,其面積之大、年代之久、密度之大、品種之純、花色之美,堪稱一絕,麻城也因此被稱為“杜鵑花城”。
“麻城地處滬蓉、京九鐵路交匯處,高鐵出行老少皆宜,能讓游客旅程變短、讓旅游更加輕鬆,更便於吸引四面八方、各類群體游客前來賞花。”湖北交投大別山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寶玉介紹,如今每年農歷四月,都有近百萬游客前來麻城龜峰山觀賞杜鵑花海。旅游的興旺,也帶動了周邊村民發展農家樂、民宿等產業,其中發展最好的農戶年收入已達百萬元。
紅安是著名的“將軍縣”,合武鐵路開通后,每年都有大批來自武漢、南京、合肥、上海等地的旅客,專程乘坐高鐵來到紅安,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建黨百年之際,前來紅安開展紅色教育、研學的游客更是絡繹不絕。
圖為在長勝街“紅安繡活傳習所”,席和玉的徒弟正在制作繡花鞋墊。新華網余凌雲攝
在保存有紅四方面軍指揮部、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等一批革命遺址遺跡的紅安縣七裡坪鎮長勝街,一批批游客川流不息。客流的大量到來,也帶火了當地“紅安繡活”“紅安大布”“紅安小吊酒”等一批傳統工藝產品。
“隨著高鐵帶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紅安繡活產品被更多人看到,知名度越來越高,訂單也越來越多。”國家級非遺“紅安繡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席和玉說,她在長勝街開辦的“紅安繡活傳習所”,已帶動七裡坪鎮千余名留守婦女學習技藝、制作產品,根據不同情況,她們每人年收入有5000-10000余元。
圖為河南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 新華網余凌雲攝
河南新縣是京九鐵路沿線的“將軍縣”,這裡有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紅四方面軍軍部舊址等一批紅色史跡。京九鐵路1996年全線貫通,為新縣群眾外出打工帶來了極大便利,當地大力發展“務工經濟”,鄉親們用辛勤的汗水擺脫了貧困。
在外務工致富的新縣鄉親返鄉創業,打造了遠近聞名的“創客小鎮”田鋪鄉田鋪大塆。田鋪大塆房屋大多始建於民國初期,南、北方民居風格相融,特色建筑與自然山水相映,構成了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畫卷。田鋪大灣的鄉村游日益紅火,吸引了大量游客乘坐火車來到這裡參觀體驗。
穿行在大別山區的,還有三趟特殊的“慢火車”,已默默堅守了25年,這是鐵路部門為老區百姓架起的一座“連心橋”。它們分別是麻城至九江的6025/6026次、麻城至淮濱的8332/8331次和信陽至固始8324/8323次列車,25年來從未漲過票價,兩站間最低票價僅1元。
採訪團乘坐體驗的8832次列車,是從湖北麻城開往河南淮濱的慢火車。這趟列車隻有三節車廂,平時乘客並不多,但是列車每天都會往返一次,風雨無阻,為沿途需要乘坐出行的旅客提供票價低廉、安全可靠的服務。
圖為8832次慢火車乘客梁思霞接受採訪時開心地表示,慢火車給自己減輕了負擔,帶來了方便。新華網余凌雲攝
“我經常乘坐這趟車,從麻城到光山票價隻有6.5元,這比正常的過路車便宜了10元。”當天乘坐8832次慢火車的乘客梁思霞,是河南省光山縣人。梁思霞說,為了多掙些錢供孩子讀書,她到湖北麻城開了一家日雜百貨店。平時,她經常乘坐8832次慢火車在兩地往返,感覺便宜又方便,環境也舒適。
2020年,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投入300多萬元,進一步升級了這三趟“慢火車”設施,更好提升了服務品質。“對列車和旅客都有感情了,不舍得走,留在這兒繼續為他們服務,挺好。”在8332次列車上堅守了多年的列車長姜建鵬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