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明節,大家會想起踏青、掃墓,你知道清明節還有踢蹴鞠的習俗嗎?”4月1日,鄭州市農業路小學的體育老師李天亮正在操場上為孩子們上一堂別致的“古風”體育課。
人民網 於思遠攝
“老師,你手上拿的是什麼呀?”
“這是蹴鞠,你可以理解為它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
李天亮告訴孩子們,蹴鞠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又名"蹋鞠""蹴球""蹴圓""踢圓"等。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蹴鞠。
“老師,為什麼古人在清明節要踢蹴鞠呢?”
“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在寒食節這一天,人們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體,所以我們會舉辦蹴鞠、蕩秋千這樣的活動來以鍛煉身體。”
李天亮補充道:“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踢蹴鞠。人民網 於思遠攝
“以前從未給孩子們灌輸過有關於足球文化類的內容,很多孩子對足球的理解層面僅限於‘好玩’。”看到孩子們如此興奮,李天亮表示今后將更多元化、多形式充實體育課程,讓踢足球成為一種傳承運動,讓孩子們更好地繼承與發揚。
副校長李永建說,作為曾被評為“全國校園足球示范校”和“河南省足球傳統項目學校”的鄭州市農業路小學,足球已經成為農業路小學學生們的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少年強,則國強。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中提到,要進一步明確體育強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及措施,充分發揮體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學校對孩子的足球教育正是積極踐行體育強國的行動,其通過足球活動,讓學生們獲得了運動快樂,增強了體質,還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和拼搏精神。
“足球大課間”。 人民網 於思遠攝
“鈴鈴鈴……”隨著悅耳的鈴聲,孩子們抱著足球歡快地從教學樓裡跑到操場上並迅速地站好隊形。鄭州市農業路小學的“足球大課間”就這樣“熱火朝天”的開始了。音樂響起,隻見孩子們跟著節奏熟練自如地進行運球、掂球等動作。
放學后,孩子們上來圍著老師吱吱咋咋:“老師,那咱們現在踢足球是為啥呀?”
“因為,將來的‘體育強國’就靠你們了!”李天亮笑著摸了摸小朋友的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