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窩窩”裡的雷洞村,貧困戶李付立靠著自家小院改造的民宿脫了貧﹔在建安區,貧困戶孫紅福靠蘑菇發了家﹔在鄢陵縣,越來越多的群眾靠著花木產業過上富裕生活。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如何保証貧困群眾持續增收不返貧?河南許昌市給出的答案是興產業。一個個立足當地實際發展的特色產業,猶如一片片“防護林”,牢牢守住了脫貧攻堅的成果。在這片林下,一條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正在徐徐展開。
“貧困村”變身“明星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夏日的紫雲山滿目蔥蘢。轉過道道彎,半山腰閃出一座小村,紅牆青瓦的農家小院與青山相得益彰。入村,但見紅石房、紅石牆、紅石路,別有情趣。
“紫雲山多紅石,形成了我們雷洞村的紅石文化,深受游客喜愛。” 雷洞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李洋說,雷洞村是許昌市襄城縣有名的“旅游村”,僅去年五一假期,游客就達3萬人。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出名的“窮窩窩”。當地人給雷洞村編了句順口溜,“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男男女女都外‘嫁’,村裡光棍扎成堆。”
男人無奈外“嫁”,媳婦娶不進來,雷洞村人口銳減。2014年雷洞村建檔立卡時,6個自然村共有622人,比上世紀90年代少了200多人,其中貧困戶有83戶285人,貧困發生率達到45.6%。
病根在哪兒?村裡人多地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后來,當地封山育林,禁止採石,村民沒了掙錢門路,村庄日益貧困。
脫貧攻堅后,雷洞村實現了水電路“三通”,在各項政策扶持下,村民生活環境大大改善。然而,實現從外在“輸血”到自我“造血”,讓貧困人口有穩定的收入、致富的機會、發展的平台,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
唯一的選擇是發展產業。雷洞村開始了艱難探索:村民種藥材、養雞鴨、喂獺兔,可技術不足,最終半途而廢﹔引入外來資金,建設千畝“花田花海”,但花期短暫,熱鬧過后很快便曲終人散。
究竟什麼樣的產業才是適合的?時任許昌市市長、現任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岳作為聯系干部,提出發展鄉村旅游。紫雲山風景區的自然風光,紫雲書院的人文勝景,讓雷洞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潛質﹔“紅石文化”歷史悠久,是雷洞村風格獨具的文化標簽。
瞄准方向大膽干。村裡專門成立了集體企業,對村庄進行重新規劃,以房屋入股分紅的形式將老房子打造成民宿,帶動村民致富。同時依托紫雲山風景區和“古村、石寨、民宿、林果”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林果採摘、民宿旅游”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
雷洞村民宿院子富有鄉村情調。 人民網 鄂智超 攝
走進脫貧戶李付立的家,古木餐桌、保留鄉村特色布局的房間、屋檐下懸挂著的一串串玉米和大蒜……這座閑置的老宅子,如今是村裡的精品民宿,去年,老李就靠著民宿的租金脫了貧。
然而,民宿建設之初,村企業找到李付立,希望他能以房屋入股分紅的形式將老房子打造成民宿樣板間,他死活不接招,“我們這連媳婦都娶不上,男的都要‘嫁’到外面去,你們就別瞎胡整了,根本不會有人來。”
眼看老李對開民宿沒信心,村企業隻好換個方式,以每年付定額租金的形式再談,旱澇保收,老李勉強同意簽約。誰成想,短短一年時間,雷洞村聲名在外,一房難求。眼看生意火爆,當初入股的村民都掙著錢了,李付立最近天天找村干部,要求變租金為分紅。
如今,雷洞村全村共有農家樂34家,各家年收入10萬元左右﹔建設特色民宿客棧16家。如今的雷洞村,貧困發生率降為0,還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益達到20萬元。
2019年,許昌市4個鄉村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6個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推出了張家庄槐花節等30多個節慶活動,推動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全市鄉村旅游總接待量807萬人次,旅游消費總額4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2%、11.1%,輻射帶動貧困人員4000余人,促進農民創業就業1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