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年,我们的目标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收官年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小部分贫困人口能不能顺利脱贫?他们和那些刚刚脱贫的群众过得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访了河南南阳淅川县两个曾经的贫困村。
2019年的这个冬天,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柴沟村村民石殿奇的心情有些不一样。眼看着这一年身边又有十几户贫困户脱了贫,村里像他家这样还没脱贫的就剩下两户,他有些着急,往地里跑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柴沟村位于深山,过去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因为紧挨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守着“大水缸”,为了保护水质,有山不能放牧,有水不能养鱼。全村1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曾有99户。守着几亩薄田,夫妻俩又都有慢性病,要常年吃药,石殿奇家的日子一直过得挺紧巴。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柴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华顶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这里是深山区,交通不便,之前没有南水北调的时候,全指望传统农业来增加收入,没有路,全靠肩扛担挑的,很不方便。”
距柴沟村十几公里外的武店村,前些年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和柴沟村一样,武店村也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前些年,武店村的村民大都也是靠天吃饭,日子不好过。沙聚忠家曾住在烘烤烟叶用的炕烟棚里,孩子上大学的花销加上妻子突然得了重病,几乎压垮这个家庭。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怎么让这些贫困群众不掉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国家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一系列精准扶贫方略出台,扶贫资金投入和金融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机制等不断健全,全社会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合力推进脱贫攻坚。石殿奇和沙聚忠发现,他们的日子一天天不一样了:被定为贫困户后,国家和地方给了很多帮扶政策;村里新来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摸底;一些先进的发展理念和产业发展模式也被带到了他们的贫困山村。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我们因地制宜走高效生态农业,重点发展适合这个地方生长的软籽石榴、核桃、杏李这些有地方特色,有优势的林果业。既能保护水质,涵养水源,又能让老百姓有一个好的收入。”
软籽石榴如今是武店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沙聚忠的妻子治好病之后,这里也成了他们两口子最常来的地方。
武店村所在的淅川县很适宜软籽石榴的生长,但以前因为不懂技术,又缺乏销路,思想保守的村民并不敢轻易尝试。驻村干部和当地政府部门经过调研后,决定在这里开展规模化种植,并引进有经验的企业,共同把这件事做大。
企业想发展,村民想脱贫,几方一拍即合,探索出了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权分置、利益共享的新模式。企业享受国家的扶贫再贷款等优惠政策,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当地政府完善道路建设、水肥配套等,村民可以流转土地种植石榴并参与管护。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武店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峰说:“群众开始种这个石榴的时候也有担忧,担心政府把企业扶持起来了,挣了一大堆钱,他们积累了财富,但是农民该咋样还是咋样。后来在政府引导下我们采取了1:4:5这样一个利益分配机制,就是说净利润的10%拿出来给村集体经济作为管护服务,协调费用,40%归企业所有,50%这个大头归农民所有。”
利润分红的钱要等石榴进入盛果期后才有,不过在这之前,村民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得收入。沙聚忠把自家的3亩地承包给了石榴基地,每亩地每年有800元租金。通过反租倒包,他又承包了40亩地做管护挣工资,一年下来能赚两、三万。几年下来,石榴基地迅速发展壮大,包括武店村在内,引进企业在淅川县的石榴基地已经发展到了18000亩。通过智能化管理,品牌化发展,这里的软籽石榴开始通过线上、线下各平台销往全国。而利益共享机制让大伙儿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动力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这两年,沙聚忠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心气儿也越来越高了。位于炕烟棚旁边的小楼是沙聚忠家的新房子,一层是2017年县里实施危房改造建的,盖房的钱都由政府补贴,二层是不久前他们用自己赚的钱加盖的。除了在石榴基地赚的钱,近年来村里开展的其它一些扶贫项目,像是有机香菇、中药材、扶贫车间等,每年都给贫困户分红,沙聚忠家早就脱了贫。
武店村的日子过好了,不远处的柴沟村也不甘落后。
大山里住得分散,2017年,柴沟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步完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让村民住上了集中安置的新房。新修的柏油马路打破了山里与山外的屏障。
产业发展上,短线推广种植丹参,建设黄粉虫车间等,确保当年有收益。现在,黄粉虫车间已经部分投产,一些贫困户在这里有了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全部建成后,还能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中线发展杏李、薄壳核桃等能持续增收的林果业,长线则计划借助库区环境优势等发展生态旅游。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柴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郭金鹏说:“我们村前期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部到位,现在重点发展产业。本着贫困户个人的特点,因户施策,采取一户一策或者是一户多策的办法确保每一户贫困户能顺利脱贫。”
石殿奇家的这3亩杏李是前年种下的,今年就能挂果有收成了。这两年,他扩大了养蜜蜂的规模,村里还给他家提供了低保、公益岗位、各项扶贫产业分红等,今年脱贫有望。
而2019年刚刚脱贫的李荣龙不满足于仅仅脱贫,种了12亩杏李的他,看到武店村的软籽石榴效益很好,也动了心。
武店村的成功经验摆在那儿,动心的可不止李荣龙一个。原本柴沟村也种了些软籽石榴,只是规模很小,很多村民都不懂石榴种植的技术。听说武店村经常有技术员现场给村民讲课,柴沟村的扶贫干部干脆组织大家去旁听。
原本以为自己种果树已经有些经验,没想到,不同果树的管护差距那么大。要想种石榴,李荣龙还有不少问题想问。
虽然可以到武店村来学学技术,但李荣龙心里明白,他们村不可能照搬这里的发展模式。武店村的土地比较平整,适合石榴基地大规模种植,而柴沟村却以山地为主,土地大都是一块一块的。如果以后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可以搞采摘,把水果直接卖给游客,没准儿收益更好些。
位于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既给柴沟和武店村的发展带来限制,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旅游业正是两个村下一步共同的发展目标。村里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多,村民心里的盼头也越来越多。最近,大家正琢磨着出去看看别人怎么搞乡村旅游。毕竟,脱贫不是终点,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在采访中让记者特别有感触的是贫困户精神面貌上的改变。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再到“我要致富”,反映的是对生活有没有信心,有多少信心,能够有多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我们打这场脱贫攻坚战,不只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我们还要帮助他们从脱贫走向稳定脱贫、走向致富,帮助他们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里心气儿很重要。同时,整体环境和土壤也很重要,我们不只是要帮助贫困户个体,还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扶贫举措,让贫困地区的面貌,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村治理水平等都有一个整体的提升,这样,贫困人口的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才会有更好的保障。2020,决胜脱贫攻坚,将会迎来收官,但是,走向共同富裕,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