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蒜全產業鏈 促進農產品提質增效
一頭蒜多條鏈 振興路上看杞縣

蒜農喜獲豐收。 杞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5月的杞縣欣欣向榮,趕在小麥豐收前喜提大蒜收獲的喜悅。
國際展會精彩亮相:5月6日,杞縣大蒜亮相第40屆意大利國際果蔬展,兩家公司與意大利、印尼等國家進口商達成農產品出口訂單1萬余噸﹔主場節會收獲滿滿:在5月18日舉行的2023中國•杞縣第十二屆大蒜節上,海內外客商雲集,現場簽約78億元。
從小范圍種植,到大面積推廣﹔從家門口零售,到海內外推介﹔從單純提供食品原料,到發力研發“健字號”“藥字號”“妝字號”......近年來,杞縣圍繞大蒜產業調結構、挖潛能、促振興,通過一頭蒜打通多條鏈,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縣域第一位,擁有大蒜交易市場30多個,年均交易量達200萬噸,交易額110億元。
杞縣縣委書記戴繼田介紹,杞縣將加快補鏈、延鏈、壯鏈、強鏈,促進全要素集聚、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用全產業鏈思維,引領大蒜產業化發展。
一產業:調結構,扭住鄉村振興“牛鼻子”
眼下正是大蒜收獲時期,杞縣田間一片忙碌。
在杞縣五裡河鎮小崗村,蒜農李紅星高興地說:“這幾年,種植大蒜讓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住上樓,買了車,日子越過越甜蜜。”
李紅星於1985年從外地引進薹蒜(俗稱小金豆)開始種植大蒜,當年1畝地僅蒜薹就賣1000多元。1997年,李紅星改良了早熟大蒜的種植,每畝收入達到2000多元。2015年,他在5畝地的基礎上又承包了15畝,全部種植了早熟大蒜,因為早熟大蒜上市早、價格好、收益高,當年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調結構,換品種,傳統農作物實現了價值提升。近年來,在五裡河鎮黨委、鎮政府和村“兩委”的引導下,小崗村著力改良大蒜品種、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了每畝地經濟收入8000—10000元。
目前,杞縣大蒜種植覆蓋21個鄉鎮,擁有15個大蒜生產專業鄉鎮、300余個大蒜生產專業村,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70萬畝,產量90萬噸,先后帶動各類困難戶5000多人,每年每人增收8000元以上,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也為鄉村振興提供產業支持。
“這幾年,杞縣蒜農一改過去種植大蒜品種少、更新慢、長期重茬的習慣,選擇優新品種種植,同時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統一標准,規范出蒜時間、晾晒方式、蒜品型精細加工等,向‘規模化發展、精深化加工、品牌化打造’方面進軍,使杞縣大蒜享譽海內外。”杞縣縣長黃宗剛說。
杞縣大蒜宣傳牌。杞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條鏈:挖潛能,建設產業興旺“新鏈條”
蒜片、蒜粉、糖醋蒜,蒜泥、蒜粒、臘八蒜......在開封市杞縣潘安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廳裡,大蒜制品琳琅滿目。
隨著研發投入,一頭蒜的轉型更加華麗。
“舶來品”獨頭蒜經過特殊發酵工藝轉變成黑蒜,酸甜軟糯,是潘安公司的“明星產品”,年加工700噸。公司研發中心實驗員韓俊俊介紹,黑蒜的口感去除了大蒜獨有的刺激辣味兒,營養成分是普通大蒜的10~20倍,可以提高腸胃蠕動能力。
一粒鮮蒜加工成一顆黑蒜,重量會減輕5克,價值卻會增加10倍,拉長了大蒜的產業鏈。目前該公司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正在研發用本地的多瓣蒜做成黑蒜。
從原產地,到加工地,杞縣也在不斷探索拉長產業鏈。2015年以前杞縣大蒜加工主要以脫水蒜片和腌制蒜為主,七八十家小加工企業,企業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后,費水費電費人工,生產成本高,蒜嗅氣味污染嚴重,杞縣大蒜深加工能力不到10萬噸。
向深加工要效益,不斷建鏈、補鏈。近幾年,圍繞規模和效益提升,杞縣大蒜深加工企業淘汰了生物質鍋爐、更新了脫水加工生產裝備,脫水蒜片加工能力提升了300-500%,用水量減少了90%,產能超過2萬噸的企業達到了5家。全縣大蒜制品加工種類達到了15種。2017年成立了中國農業大學杞縣教授工作站,幾年來培養屬地人才20多人,服務杞縣大蒜加工產業發展。
今年,隨著河南省唯一一家大蒜及大蒜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落戶后,杞縣建成了集綠色生態種植、加工、研發、質檢、貿易於一體的綜合型大蒜現代產業園,擁有國內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多年來,杞縣縣委、縣政府持續實施大蒜富縣戰略,全力打造大蒜全產業鏈條,產業效益不斷增加。2022年,杞縣大蒜產業總產值達242億元,其中,一產產值約50億元、二產產值約62億元、三產產值約130億元。
一新城:促振興,古老大地煥發“新容顏”
賀營村曾是杞縣裴村店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以前,賀營村主要種植傳統作物,群眾收入偏低,全村接近一半人是貧困人口,村裡基礎設施差,群眾出行難。2010年前后,群眾掀起了種植大蒜的熱潮,在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
為持續增加群眾收入,賀營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群眾增加大蒜種植面積,還請來農業專家對蒜農進行指導培訓,群眾每畝地收入從2000元增加到5000-8000元,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入也不斷增加。
農民富,農村美。有了集體經濟收入,賀營村黨支部開始著手加強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村裡的公路、橋梁、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明顯改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賀營村黨支部書記楊雷崗是一名90后,他說村裡計劃利用大蒜種植合作社的集體收益資金,投入到村內的大蒜深加工項目和坑塘治理上,讓荒坑也生效,讓大蒜更增效,推動村集體經濟做大做強,更多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一業興,百業旺。杞縣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特色農業,打造“一鄉一業”格局,大力發展以陽堌、西寨為中心的花生產業,以平城為中心的紅薯產業,以宗店、竹林為中心的金銀花產業,以柿園、沙沃等為中心的果蔬產業,以陽堌、泥溝等為中心的養殖產業,著力打造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杞縣樣板”,奮力推進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俯瞰杞縣大蒜交易市場。杞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