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入選2022中國縣級市品牌百強榜

辭舊迎新之際,一條喜訊飛傳太行,2022中國縣級市品牌百強榜發布,我省共有10個城市上榜,林州市位列第六十五位。此次發布的前100名城市都有“五宜”特點,即宜居、宜業、宜學、宜商、宜游。
在新的趕考路上,林州市始終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邁氣概,建設新時代富美林州幸福家園,譜寫“新時代紅旗渠”的壯美篇章。
綠水青山美美與共
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是林州市2021年摘取的桂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借山水美家園,借山水興產業,借山水造福百姓,“兩山”理論在紅旗渠畔的成功實踐,催生出了富美林州、幸福家園。
近年,林州市以綠水青山為底板,大力拓展文旅產業的發展,持續放大紅旗渠精神和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品牌帶動效應,吸引更多的發展要素和機遇集聚林州,精心打造“紅旗渠人家”民宿品牌,催生培育寫生、培訓、研學等文旅融合新業態。
林州市文旅產業提質增效顯著。萬泉湖、中華古板栗園創成國家4A級景區,全市A級景區達12家﹔投資5.2億元,實施紅旗渠、太行大峽谷景區基礎設施升級改造,5A級景區品質進一步提升﹔太行山森林運動公園、蒼溪花街、淇淅裡小鎮一期等一批旅游項目建成開放﹔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國字號”旅游品牌達40個﹔累計接待游客45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75億元。
林州市充分利用品牌優勢開展研學培訓。2021年以來,紅旗渠精神營地、紅旗渠研學成長營地、紅旗渠研學基地“兩營地一基地”開始運營,實現了日均接待中小學生1萬人次。同時,開展全國研學導師專題培訓10期,打造國家社科基金研究基地、營地產業博士工作站和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單位,率先在全國打造“研學+文旅+鄉村振興”一體化創新發展模式。
林州市充分發揮紅旗渠干部學院、紅旗渠廉政教育學院等平台作用,引導黨員干部錘煉黨性、牢記宗旨、改進作風,持續提升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本領。僅去年一年,紅旗渠干部學院就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740余期,培訓學員4萬余人次。
建筑之鄉攬金八方
60%的林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從事建筑業,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自建筑業,居民銀行存款余額的60%得益於建筑業。建筑業名副其實地成為林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特色產業。
紅旗渠的修建,為林州培養了一大批能工巧匠。這批能工巧匠沖出太行,跨河過江,攬金八方。
回望新時代開局后的林州發展史,林州建筑強市富民,貢獻突出,每一步都有建筑業的支持和貢獻,每一步建筑業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建筑業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持續改善民生的支柱作用、保障作用更加突顯。
2015年10月27日,林州市榮獲“中國建筑之鄉”的金字招牌。這是紅旗渠工匠代代接力、持續奮斗共同鑄就的金字招牌。
近5年,林州市在發展建筑業中堅持“項目為王”、引育並重,產業轉型積蓄新動能,建筑業實力進一步增強。“林州建筑工”榮獲全國行業引領類勞務品牌。
紅旗渠工匠用汗水、心血和智慧交出了驕人的業績:建筑企業數量由2016年的613家增至1300余家,其中特級、一級企業84家,產值突破百億元企業2家。4家企業上榜全省民營企業100強,9家企業入選全省民營企業現代服務業100強。
2021年,林州市完成建安產值1600億元、稅收(全口徑)32億元,較2016年分別增長52.4%、191%。建筑市場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380多座城市和中東、非洲、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的境外市場。
如今,林州建筑業也逐步實現了由單純的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化、精細化管理的轉變,由佔領國內市場向開辟國際市場的轉變。
林州建筑企業先后獲魯班獎10項,詹天佑土木工程獎、國家優質工程獎、中國鋼結構金獎、國家市政工程最高獎等省部級以上優良工程340余項,認証專利175項,獲科技進步獎54項。
人人行動光照山城
一城文明風,滿城皆新景。
文明是一個城市的精氣神。2020年,林州市獲評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站在全新起點上,2021年,林州市開啟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新征程,這是繼林州“讓一城人動起來”之后,“讓一座城美起來”的又一個裡程碑。
2021年以來,林州市統籌謀劃一盤棋布局,將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納入“十四五”規劃,對標對表文明城市創建體系,層層分解指標、逐級壓實責任,四個班子成員率先干、領著干、帶頭干,形成了“人人都努力、林州更美麗”的“創文”實踐共識,有力推動了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常態化。
“路面硬化了,路燈也安裝了,出門走幾步就到公園,為政府點贊。”問起對創建工作的感受,家住盛和社區的吳婆婆豎起了大拇指。
隻有文明的“裡子”毓秀充盈,城市的“面子”才能光彩熠熠。林州市在“外治”的同時更注重“內煉”,深入實施文明提升工程,先后涌現出全國誠實守信道德模范李江福、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楊永峰、中國好人秦鬆山等先進典型,培育出了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推動形成了厚植文明的淳朴民風。
(來源:安陽市委宣傳部 劉劍昆 高曉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