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為何又稱鷹城?與它有關

平頂山,西周時期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應國以鷹為圖騰,又稱鷹城。春秋時期,孔子與葉公曾在這裡討論治國理政之策,留下了“近者悅,遠者來”的治國名言。
鷹城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輩出,在華夏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章節。為發掘平頂山市人文歷史、自然風光、民俗風情、文旅產業,促進文旅康養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特別推出“發現鷹城”系列,共計十個篇章,分為考古文物篇、名勝古跡篇、歷史名人篇、非遺傳承篇、傳統村落篇、民俗文化篇、特色美食篇、美麗鄉村篇、山水風光篇和文化產業篇。
今起聚焦考古文物篇,讓鷹城悠遠的文明回響穿越千年時光,燦爛的民族瑰寶綻放時代華彩。
發現鷹城丨平頂山為何又稱鷹城?與它有關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1957年建市的平頂山,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卻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古應國曾在這裡延續了300多年的繁華,其都城應城就在今天的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滍陽鎮一帶。
平頂山為何又稱鷹城?一切還要從20世紀河南省十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的應國墓地說起。
尋得國寶離奇經歷
市文物研究專家、平頂山博物館研究館員婁金山說,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卜辭中就記載有應國,大致在今南陽盆地以北、汝河以南地區,包括今魯山縣、葉縣、寶豐縣、郟縣等地。《水經注·滍水》也記載,應國位於滍水(今沙河)、應水、彭水交匯處。然而,這些零星的文獻記載,並無實物依據。
直到1979年12月的一天,市文管會辦公室接到了寶豐縣文化館的來電。“剛才有個農民來館裡,拿了一件青銅器,問我們收不收,說是在薛庄(今滍陽鎮)磚瓦窯場干活時挖出來的。我跟他說,薛庄歸平頂山市管轄,你保護文物有功,交到平頂山市文管會辦公室,他們會給你獎勵。那個人說中啊,然后拿著東西走了。”接到寶豐縣文化館這名文物干部打來的電話后,時任市文管會辦公室副主任的孫清遠和兩名同事等了一天也沒等到人。次日,他們乘車趕到薛庄鄉,在北滍大隊干部帶領下,來到滍陽嶺(今白龜山水庫西北岸邊一道南北向的土嶺)上。
當時的滍陽嶺上,建了多個磚瓦窯場,因取土常有青銅器和玉器出土。經了解,北滍大隊窯場確實出土了文物,現場已被破壞,文物由當事人拿到寶豐(當時寶豐行政區劃歸許昌管轄)去了。孫清遠等人分析,文物攜帶者聽說文物歸國家所有,害怕被沒收,有可能將文物拿到廢品站賣掉。他們立即趕往寶豐廢品收購站。果不其然,廢品收購站一名工作人員說確有此事,並拿出一個裹著器具的破麻包,打開來,正是一件古代青銅器。
“按當時每公斤4元的銅收購價格,這件重4.8公斤的銅簋被賣了十幾元。這就是價值連城的鄧公簋。”回憶當時的情景,孫清遠仍十分感慨。
鄧公簋成為發現古應國的第一條線索,隨后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頻繁到滍陽當地磚瓦窯場調查、征集文物。隨著越來越多銅器文物出土,經省市考古學者與專家考察論斷,確認這裡就是西周時期應國貴族墓地所在位置。婁金山說,專家同時推斷,應國都城應城就在墓地南面。如今,碧波蕩漾的白龜湖,應該就是古應城所在地。
玉鷹昭示先人圖騰
1986年至200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平頂山市文管會辦公室組成考古隊,在應國墓地進行了長達21年的考古發掘,先后發掘墓葬500余座,出土文物1萬余件。
為展示應國墓地的文物和歷史,平頂山博物館專門打造了“應國印象”展廳。1986年6月考古隊在1號墓中發現的白玉線雕鷹,被單獨陳列在展廳入口。
這隻玉鷹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溫潤光潔,通體透明,長2.2厘米、寬5.7厘米,頂部與右翅有微斑,呈展翅飛翔狀,形態逼真。它向右扭曲的頭部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與雙翅翅尖的兩個小孔都用於穿繩佩戴,設計精巧。玉鷹眼睛和背翅施以線雕,兩爪卷曲身下,頗具美感。
“專家推斷1號墓主人是應國貴族,玉鷹是他胸前的佩飾。”平頂山博物館助理館員鞏鐳說,后來應國墓地又陸續出土了一些以鷹為紋飾或標志的文物。史學界考証后,認為鷹是古應國貴族的族徽,與應龍氏族的圖騰吻合。
當時在發掘現場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認為,出土鷹形器物,具有象征意義,証明應國就在此地。因為在我國的古文字中,“應”“鷹”通假。郝本性還向平頂山市政府建議平頂山以“鷹城”為別名,響亮且更具歷史文化底蘊。如今,鷹城這個別名已經深入人心,而鷹之精神也成為平頂山的城市精神。
除了玉鷹,在“應國印象”展廳內,還有種類繁多的青銅器,很多雕刻了精美的紋飾圖案,部分銅器上的銘文明確記述了作器者,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匍盉、鄧公簋、柞伯簋等。
“應國雖小,但應國墓地出土的文物卻很高大上。”婁金山說,“這些青銅器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反映了應國高超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
應國墓地以其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和科研價值,1996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1年入選20世紀河南省十項重要考古發現,2006年5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擬建應國遺址公園
沿長安大道行至西滍村路段,上至一個慢坡,路南就是應國墓地遺址。這裡緊鄰應河,順河向南蔓延,當年發掘過的墓葬早已回填,如今是大片的田野和樹木。
示范區文物局局長梁尚俊說,這裡就是應國墓地的保護范圍,包括部分建筑控制區域,總面積約1600畝(1畝≒666.67平方米)。目前,投資500余萬元的應國墓地安全技術防范工程正在施工中。
梁尚俊說,據初步規劃,應國遺址公園包括周代大射禮體驗區、戰國早期墓葬及馬坑展示區、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展示區、自然景觀區等。項目配套建設滍陽古鎮,將打造一個以民宿、汝瓷、花瓷為主題的歷史街區,建設亦商亦游的文創小鎮。(來源:平頂山市委宣傳部 劉光 王春霞 禹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