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囑托三年間 信陽答卷特刊】樂享生活向未來

“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信陽的殷殷囑托。三年來,市委、市政府主動適應城市發展新形勢,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努力在品質生活引領上實現更大突破。
幸福生活看今朝
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著力推動實現教育醫療更優質、就業創業更充分、文體活動更豐富、養老服務更貼心,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初秋時節,漫步信陽大地,市民正享受著城市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一幅幅秀美的長卷在每一天的日升月落中,擁抱著幸福的信陽市民。連日來,記者通過採訪,一句句幸福滿足的話語接連不斷,放眼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宏圖正起。
教育更有質量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在浉河區柳林鄉中心校,學校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學生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延時班。操場上,學生滿頭大汗卻樂此不疲,洋溢著少年的朝氣和青春活力。
“要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必須抓住‘增質’核心,才能做到根本上的‘減負’。”該校校長劉友軍認為。
深化改革,打造高效課堂,在“雙減”的實施下,我市交出了合格答卷,致力細化優化每一個環節,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名學生。
在雷山匠谷項目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各自崗位上,揮汗奮戰。現場機器聲轟鳴,運輸車輛來回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
“建設雷山匠谷職教產業園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動我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推動雷山匠谷建設工作有效落實,組建雷山匠谷職教產業工作專班,圍繞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抓統籌、抓推動、抓創新。”雷山匠谷項目負責人表示。
建成后,該項目布局5所高職(其中1所升本科)、10所中職(含技校)、10所產業學院,4個產業園區,5年后雷山匠谷在校生達8萬人以上,每年輸出各類技術技能人才2萬人以上。
據了解,今年以來,我市為爭取項目類(保障類)資金共92860.72萬元,為全市教育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繪就絢麗新篇章,以項目建設助力品質生活。
就業更有分量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千家萬戶的“飯碗”。沒有就業,只是一張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一雙雙創造巨大財富的手。
記者在我市一家婦女培訓基地看到,現場氣氛活躍,學員們認真好學,積極與授課老師互動交流,記筆記、參與模擬演示……
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証、技能河南”建設,我市積極實施培訓計劃,助力廣大群眾實現就業致富夢想,實現“動起來”“熱起來”“強起來”“靚起來”“快起來”。
自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0.55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2.99萬人、高技能人才11萬人,均超額完成省定年度目標。計劃到2025年全市持証人才總量達到162萬人以上。
人才蔚,事業興。
為了讓闖在外地的人願回歸、能發展,我市推動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持續實施萬名學子回歸工程,扎實推動美好人才公寓建設,對標先進,積極謀劃。
目前,擬選定羊山新區、高新區、南灣風景管理區等3處5個項目3074套房源作為首批人才公寓試點。
就業,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一頭連著企業運營、宏觀經濟,我市通過就業服務牽線搭橋、技能培訓授人以漁、雙創中心和人才公寓筑巢引鳳,為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增添新引擎,為實現“美好生活看信陽”城市願景增添新動能。
健康更有保障
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
“現在不用出村,有點頭疼腦熱的就到社區衛生室,看病也方便。想要學習了解健康常識,隻要通過衛生室的大屏幕一看就懂了,現在日子過得比城裡人還舒坦呢!”家住浉河區七裡棚社區的徐發斌深有感觸地說。
持續實施基層醫療服務提升工程,全市投資近5億元完成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連續三年實施村衛生產權回收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2495所村衛生室公有化產權回收,實現每個村有一名合格鄉村醫生,著力解決群眾“病有良醫”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
足不出戶,無須排隊,打開手機就能找到專業醫生。
王女士的孩子咳嗽半年,治療藥物即將用完,由於受疫情影響,復診和購買繼續治療的藥品就成了一大難題。
得知醫院開通了互聯網醫院線上診療服務后,王女士通過手機登錄醫院微信小程序進行線上問診,根據患兒之前的病史、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給出了合理的治療方案及建議,並在線開具了電子處方。
互聯網醫院通過線上跟線下緊密結合,實現“線上+線下”“互聯網醫院+智慧醫療”的一體化服務,拓展基礎醫療服務半徑,打造區域互聯網服務生態,方便居家群眾就醫,切實改善患者就醫體驗。
我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市委“1335”工作布局,抓細抓實疫情防控,積極打造豫南區域醫療中心,推進更高質量健康信陽建設,為全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健康環境。
文化更有滋味
“來、傳球、投籃……”在架子山公園的籠式籃球場,一群愛好者正在暢享運動帶來的快樂。
放眼望去,這是一個500多平方米的球場,四周被鋼絲柵欄圍起,標准化的籃球場呈現在市民眼前。
“在家門口就可以打球了,從前真是沒有想過。”市民葉先生高興地說。
同時,在市民健身上,一批智能化運動設置也建成投入使用。位於北湖街道石子崗社區的我市首個新型室外智能健身公園對外開放,隻需手機掃一掃,就可“量身定制”健身方案。
今年,我市已投入1059.06萬元實施中心城區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一批燈光球場項目正加快建設,不斷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
據悉,為豐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我市制定了《中心城區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三年計劃》,每年投資800萬元到1000萬元用於中心城區體育設施補短板,科學規劃建設有特色、多元化的全民健身設施場景,完善15分鐘健身圈,力爭“十四五”期間補齊短板。
與此同時,我市大力實施“全民閱讀·書香信陽”建設。“請掃碼測溫,有序進入城市書房。”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的相關要求,引導讀者進入。
位於市第八小學旁的城市書房附近修建了周邊綠化帶、微地形景觀、居民休閑文化等設施,書房內配置有智能圖書借閱設備。
以城市書房為載體,書屋內組織開展了剪紙、書法、信陽茶文化等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吸引更多市民走進城市書房,營造了濃厚的書香氛圍,讓青少年群體感受傳統文化,也為市民帶來了有趣又有料的文化新體驗。
據了解,全市年度計劃建設73座城市書房正在加快推進,已建成投入使用11座,為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品質增添新體驗,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養老更有溫度
養老體現美好生活的溫度。
“在這裡能下棋、看書、健身,還有一群老朋友,我天天都很樂呵!”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智能健康體檢機上檢測指標……在羊山新區前進街道戴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內,老人們笑呵呵地展示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日間照料中心裡,科普活動中心、生活微課堂、衛生健康室等各類功能室分布其間,滿足老人們的健康生活及休閑娛樂的需求。
目前,中心初步實施“社區+網格+養老”,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網格為服務,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明確改革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責任鏈,精准實現“網格員吹哨,養老服務報到”,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享受晚年生活。
記者來到浉河區湖東街道三五八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時,正值老人們就餐的時間。見到記者來採訪,老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對餐廳的飯菜贊不絕口。
“我們開設了‘幸福食堂’,由專業營養師團隊搭配老年人口味的健康飲食,滿足社區老年人就餐。”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
目前,全市已建成36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37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著力實現街道、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全覆蓋,市級智慧養老平台已錄入122.4萬老年人信息,提供實時、快捷、高效的養老服務。
擦亮底色提品質,美好生活在信陽。據了解,今年以來,市本級年度謀劃推進品質生活重點項目和重點工作23項,各縣(區)、管理區(開發區)實施品質生活類省、市重點項目62個,總投資432.8億元,讓老區人民群眾深切地感受到了發展的“溫度”、幸福的“質感”。
未來,我市將繼續辦好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讓老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氣越來越足,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區發展的溫度以及幸福生活的質感。
信陽將不負使命、奮勇向前,以品質生活夯實美好生活之基,奮力譜寫“美好生活看信陽”的絢麗新篇章。(來源:信陽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