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酸奶含有鹽分、無糖飲品並非真的“無糖”……如何躲開健康路上的“坑”?快收下“避坑”錦囊

睡眠有助於減肥 熬夜可能導致過勞肥

李佳
2022年09月16日08:32 | 來源:河南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睡眠有助於減肥 熬夜可能導致過勞肥

 “‘三減三健’健康相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傳月,今年的主題為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

  雖然說如今“三減三健”對於大部分人早已耳熟能詳,但關於健康的“坑”,一些人卻沒有少踩一個,莫慌,快快收下這份“避坑”錦囊。

  果凍、辣條、酸奶,這些都含有鹽分

  油脂是日常烹調的必備之物,但長期食用過量高油脂食物,會引起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高血脂症等多種疾病,而吃不吃、如何吃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所祁輝介紹:“用油要有度,《膳食營養寶典》告訴我們,每人每天油的攝入量需控制在25~30克更有益健康。”

  除了少吃油炸食品外,炒菜也要少放油,但是放多少量,很多人也拿不准,這時候就可以尋求控油壺的幫助。

  這是一個簡單好用的小工具,祁輝說:“大家可以根據全家人數,將固定數量的烹調油倒入控油壺,炒菜用油均從控油壺中取用,就很容易控制每天用油量。”

  食鹽是生活中比較常用的一種調味品,長時間超量的食鹽攝入會對身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誘發高血壓等疾病,《膳食營養寶典》倡導成年人每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

  當然,除了少吃腌制食品,很多家庭在烹調時選擇限鹽勺控制食鹽用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很多人忽略了日常食物中隱形鹽的存在。

  吃零食的時候一定要先看看食品的“營養成分表”,營養成分表中會出現“鈉”的含量,而鈉含量的多少和鹽的多少是正相關的,1克的鈉相當於2.5克鹽。

  “其實從果凍到辣條、從薯片到海苔,從挂面到面包,甚至是我們經常喝的酸奶,這些食物中都會含有鹽分。”祁輝提醒。

  此外,所有食材中的鹽以及調味料、輔料中含的鹽都是不能忽略的。

  拒絕甜蜜負擔從減糖開始。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無糖飲料、無糖小食品迎合現代人對減糖、健康的生活追求,但是無糖食品/飲品真的就“無糖”嗎?

  所謂的無糖食品,只是相對常規含糖食品而言的,絕對不等於無蔗糖食品,祁輝表示,無糖食品是指食品中不含有蔗糖,但這並不表示其不含有其他升血糖速度快的單雙糖,特別是血糖代謝有障礙的人千萬要謹慎選擇,避免造成健康損害。

  此外,這些所謂的無糖飲品為了保持口感,添加的代糖(如阿斯巴甜、甜菊糖、木糖醇、麥芽糖醇等),滿足了人們對味覺的需求,短暫地欺騙人類的大腦,當大腦發現后,反而會增加對真糖的渴望,降低對糖的警惕,讓人不自覺地多攝入糖分。所以,無糖飲料並非可以任性喝。

  成人至少每天刷2次牙

  俗話說病從口入,口腔健康問題關系全身健康,要健康生活一定要從“口”開始。

  祁輝說,保持口腔健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刷牙。成人至少每天刷2次牙,每次刷牙時間最好在2~3分鐘。

  就刷牙方法而言,最好的是“畫圓圈”而不是“拉大鋸”,千萬別因為刷牙方式不對而毀了牙齒。

  體重是評價人體營養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而吃和動是保持健康體重的關鍵。

  減重成為很多人一年四季都不會停止的話題,但減重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加健康,所以決不能因噎廢食。

  為了減重很多人會選擇不吃早餐,而長期不吃早餐很容易患消化道疾病、患膽結石、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直接抑制身體的代謝,后期極易造成報復性過量飲食。

  其次是不愛喝水。充足的水分是保証身體各種代謝功能正常進行的關鍵,更能促進脂肪的燃燒。

  “通常情況下健康成人建議飲水1500~1700毫升,當然腎功能障礙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據醫囑調整飲水量。”祁輝表示。

  現代社會熬夜成為很多人的主動或被動的選擇,祁輝介紹:“睡眠對減脂非常重要,70%的生長激素在深睡眠過程中分泌,這種激素可以促進脂肪的分解。”

  此外,充足的睡眠還有助於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促進代謝廢物的分解與排除。

  現在看你過勞肥的體型是不是和你熬過的那些夜有關系呢?

  “補充一定量的鈣質,在整個生命周期對維持人體骨骼的健康狀況十分必要。”祁輝提醒。

  建議每天攝入相當於鮮奶300克的奶類及奶制品。除此之外,綠葉蔬菜、奶酪、豆腐也含有較多的鈣。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鈣吸收,減少腎臟鈣排泄,就像加油站一樣,源源不斷地把鈣補充到骨骼中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吃得太咸。高鹽飲食是患骨質疏鬆的因素之一。此外,低蛋白飲食也不可取,這樣不僅會導致營養不良,還會影響骨的生長發育和骨量。

  骨質不但要補還要守好。

  科學表明正確的運動有助於增強骨密度,尤其是年輕人,足量的運動可以獲得更高的骨量儲備,並能有效減緩年老后骨量丟失速度。而老年人運動隻能減緩受力部位骨量的流失。

  “建議大家40歲前要重視運動。”祁輝表示,年輕人可以選擇荷重的有氧運動,跳繩、慢跑等,老人則要選擇強度較低的運動,如健步走,在速度上可以進行快慢交替。

(責編:霍亞平、黃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清涼登峰
  • 河南平橋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風蓮香
  • 三門峽陝州區:葡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