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共508.19萬株!其中河南超50萬株,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普查結果出爐

5000年以上的古樹隻有5株,堪稱國寶

2022年09月14日07:58 | 來源:大河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508.19萬株!其中河南超50萬株,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普查結果出爐5000年以上的古樹隻有5株,堪稱國寶

你知道我國有多少株古樹嗎?這些古樹大多分布在哪些地方?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結果公布了。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

  根據普查,河南是古樹名木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總數超過50萬株,排名位於全國前列。而這50余萬株古樹,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古樹群之中。

  【普查】

  全國古樹名木共計508.19河南古樹名木總數超萬株50萬株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是全國綠化委員會在2015年至2021年這一周期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普查范圍內的古樹名木共計508.19萬株,包括散生122.13萬株和群狀386.06萬株。可以看出,古樹大部分分布在古樹群中。

  根據了解,508.19萬株古樹名木,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萬株,分布在鄉村的有483.53萬株。散生古樹名木中,古樹121.4865萬株、名木5235株、古樹且名木1186株,數量較多的樹種有樟樹、柏樹、銀杏、鬆樹、國槐等,群狀古樹則分布在18585處古樹群中。

  河南的古樹名木數量在國內排名靠前。古樹名木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是雲南,超過100萬株,陝西、河南、河北超過50萬株,浙江、山東、湖南、內蒙古、江西、貴州、廣西、山西、福建超過10萬株。

  根據統計分析,全國散生古樹的樹齡主要集中在100—299年間,共有98.75萬株﹔樹齡在300—499年的有16.03萬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有6.82萬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古樹有10745株,5000年以上的古樹有5株。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了解到,本次普查對散生古樹名木進行了每木調查,對其樹齡、分布、權屬、生長勢、相關歷史文化信息作了詳細登記。對群狀古樹,林業和園林部門一般隻統計了古樹數量。

  本次資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本底狀況,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數據庫。

  【數量】

  鄭州明年開始新一輪古樹名木普查古樹名木資源庫是動態的

  那麼,河南的古樹名木情況又是什麼樣的?下一輪古樹名木普查什麼時候啟動?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聯系河南林業系統多位相關人士了解到,地方的古樹名木普查,和全國性的古樹名木普查,時間上並不十分一致。以鄭州市為例,古樹名木普查是五年一次,明年開始鄭州將對古樹名木進行新一輪的普查。

  “古樹名木數量,其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於變動之中。”河南林業職業學院副教授陳德成說,一方面,各地平時會將普查時遺漏的古樹名木進行統計,納入到古樹名木數據庫中,另一方面,古樹名木后備資源庫中的古樹,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轉變成新一茬的古樹,比如99歲的樹木到了第二年就成為100歲的古樹了。

  在古樹的地域和年齡分布上,河南基本和全國一樣。以濟源為例,目前,全市古樹名木666株,分為21個科34屬42種,其中,古樹666株,古樹群6個。

  從古樹分級標准來看,其中國家三級古樹(100年-299年)281株,佔42.2%﹔國家二級古樹(300年-499年)215株,佔32.3%﹔國家一級古樹(500年以上)170株,佔25.5%。其中,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古樹28株,樹齡最長的是濟瀆廟內玉皇殿門前和淵德門背后的兩株柏樹,樹齡在2200年以上。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林業局生態建設修復科科長任軍戰介紹說,從古樹生長位置來看,主要集中在邵原、王屋、大峪、坡頭四個鎮,共計403株,佔60.7%,其中邵原鎮古樹最多,有155株,佔23.3%﹔王屋鎮千年以上古樹最多,有9株。

  【分布分布】

  河南散生古樹約3萬株50萬株古樹絕大多數集中在古樹群中

  根據全國普查結果,河南的古樹名木數量超過50萬株,這其中散生古樹隻佔一個零頭,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古樹群中。

  根據河南省第二次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數據(截至今年3月),河南省目前共有散生古樹29968株,其中一級古樹3901株,二級古樹5642株,三級古樹20425株。

  古樹根據年齡不同,分為三個等級。其中100-299年的為三級古樹,300-499年的為二級古樹,500年以上的為一級古樹。

  河南有大量的古樹群。615個古樹群內,共有501588株樹。古樹群內的樹木,並不全是古樹,也有后期衍生的樹齡較小的樹木。

(責編:霍亞平、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清涼登峰
  • 河南平橋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風蓮香
  • 三門峽陝州區:葡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