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馆此碑此古树 那村那人那乡愁

曹国宏曹怡然

2021年05月19日08:3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移民丰碑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古树 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曹国宏曹怡然

  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搬迁工程启动,淅川县10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录下每个移民的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去的家园。2011年,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如今,移民搬迁已十余年,在他们生活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移民乡亲的乡愁又将寄托何处?近日,记者走近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56座移民丰碑、1002棵古树,了解和南水北调移民有关的故事。

  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定格故乡模样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家已经搬迁十多年了,今天来到淅川移民民俗博物馆,让我又一次找到了家的回忆。这里有移民乡亲穿过的老布鞋,用过的农具,还有搬迁时珍贵的影像资料,睹物思乡,回到这里就像回到了老家!”刘娟是南水北调移民,老家在淅川县大石桥乡刘营村,2011年搬迁到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5月16日,刘娟和丈夫杨驰昂来到丹江岸边的鱼关村,来看移民博物馆和移民丰碑。看着博物馆里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展览,刘娟心中满是感慨。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20.2万淅川移民先后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河南三省七县市。水库蓄水后,全县淹没土地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县城1座、大小集镇14个。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豫鄂两省又有34.5万移民搬离故土,迁入异乡。其中淅川县共搬迁16.5万移民,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村民小组,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

  2009年,这场世纪大搬迁开始了,16.5万淅川移民,拆掉网箱,推倒繁衍生息的老屋,挥别亲人,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为南水北调让出家园!

  2017年,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市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开始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旧址建设,并于2018年3月建成向公众开放。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珍藏丹江移民图片2万余幅、书籍1200余类、媒体报道7000篇、纪实视频20000分钟、民俗实物2600余件,内部分设北国水源、淅川民俗、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四个展览区及移民影像展映厅,全面展示淅川移民迁安过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承。展览的民俗实物主要有古钱币、老城墙砖、移民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工匠器、老电话、录音机、电影放映机等。

  自开馆以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在300人左右。目前,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23万人次,南阳市及淅川县中小学生先后在此开展研学活动6000余次。

  56座丰碑,铭记16.5万淅川移民的名字

  “李泽明、王改秋、刘守清、闫娥娃、史改娃……”这些是刻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移民纪念碑上的名字,在全部56座碑上,一笔一画一共刻下了16.5万移民的名字!在50多座副碑的掩映下,高8.8米,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巍然屹立于丹江岸边。

  在这深山环抱、江水静流之处,竟藏着这样一片气势恢宏的碑林,在对“移民丰碑”的气魄和艰难的建造过程叹服之余,记者对“移民丰碑”的身世也更加好奇。

  “移民丰碑”所在的鱼关村,号称“移民搬迁第一村”。作为试点移民村,2009年8月20日,鱼关村893名村民整村搬迁至300公里外的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为了给鱼关村移民留下根脉,2010年10月,刻有鱼关村893名村民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在鱼关村原村部位置落成。碑高1.88米,象征着鱼关村188户村民,这是丹江口库区第一座移民纪念碑。2014年10月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鱼关村移民纪念碑以“不能忘却的纪念——凡人丰碑”为题予以报道播出,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报国精神也感动了亿万国人。借此,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镌刻16.5万移民名字的丰碑工程亦有序展开。

  2015年3月11日,“移民丰碑”立碑仪式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旧址举行,高8.8米,重23.8吨,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稳稳竖立在丹江岸边的移民故土上。接下来的几个月,56座副碑相继落地。占地总面积1.2万平方米,镌刻着淅川县10个乡镇、184个村、1276个村民小组共16.5万名移民的名字、移民迁安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名单的56座花岗岩碑,按照搬迁乡镇在丹江口库区的位置排列,巍然屹立在丹江之滨。

  1002棵古树,传承丹江移民的根脉

  在移民搬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让记者印象深刻。淅川县香花镇雷庄村赵沟自然村村民搬迁的那天,天刚亮,村民们就带着一红一白两只大公鸡及一应供品,携儿带孙,来到村里的两棵古槐树下祭树。村民说那是两棵苦槐,快两百岁了,村里有孩子闹肚子,摘几片树叶煮茶喝喝就好了。以往都是每年大年初一祭树,如今要搬走了,再最后一次拜拜这两棵老树吧!

  移民对故乡的情谊就像绿叶对根的情谊,如何把移民的根留下,让移民记得住乡愁,在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的1002棵古树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位于淅川县金河镇,鹳河西岸的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内,生长着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内抢救移植的1002棵古树,40多个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最大的古树树龄有1200多年。走过古树林,来到复制建造的移民风情民俗院落,那里有石墙石瓦建成的移民石屋,有泥土夯实捶打的墙,有金色山草盖顶、黄泥粉刷为壁的古色古香民居……每一棵古树下,都有着诉说不尽的移民故事。

  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自建苑以来,淅川各级学校相继组织师生前来学习传承移民精神,2020年10月以来共接待中小学生八千余人。

(责编:姜果、徐驰)

推荐阅读

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

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