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提出,要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019年、2021年在河南視察時都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保証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河南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大省、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涌現出一批產糧大縣。麥收之際,本報以“記者+學者”的形式組成課題調研組,赴延津、息縣、唐河、滑縣開展實地調研,探尋總結各地小麥產業發展中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建議。今起,本報推出這組策劃報道,敬請關注。
策劃:董林 劉雅鳴
統籌:張學文
執行:劉玉梅 李定宇 王華崗
成員:王丹 上官彩霞景麗 張偉 孫建軍
執筆:上官彩霞 景麗
□“糧食大省的責任與擔當”課題組
打好糧食生產王牌,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河南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有著“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新鄉小麥看延津”榮譽稱號的延津縣,是全國唯一的“中國優質小麥產業化示范縣”,小麥產業化經營模式已成為全國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的典型,被譽為小麥產業發展的“延津模式”。歷經20多年的發展,延津縣小麥產業已在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品牌化等方面呈現出顯著的發展優勢,但是還存在產業鏈條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供應鏈未完全打通、價值鏈待充分挖掘等一些問題,需在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的基礎上加速推進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走出三產融合的小麥產業發展之路
從1998年開始,延津縣歷屆領導始終關注“如何讓小麥這一古老的糧食作物煥發榮光”這一頭等大事,發展至今創造了國內小麥產業的六個第一、三個全國唯一,傾力打造出“中國第一麥”。
優質小麥規模化發展全國領先。1998年,延津縣開始種植優質強筋小麥,從最初的3000多畝發展至2008年的50萬畝以上,創立了“市場引導、政府推動、農企聯手、企業運作”的優質小麥發展模式,探索出“企業+協會+基地+農戶”和“訂單+現貨+期貨”的生產經營模式,促成小麥種植結構重大調整,實現普通小麥向優質專用小麥的重大轉變。在此期間,2001年,由延津縣糧食局注冊成立了河南金粒麥業有限公司,成為在全國首家注冊小麥原糧商標“金粒”的企業,結束了我國小麥大宗農產品“有品無牌”的歷史。2003年,制定優質專用小麥無公害生產標准,並作為河南省地方標准在全省推廣,45萬畝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被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生產基地,打破了小麥生產“無標可依”的局面。同年,2.5萬噸延津小麥出口印尼和新西蘭,開啟了中國食用小麥出口的破冰之旅。
延伸產業鏈發展小麥經濟。2008年開始,延津縣著眼於發展小麥經濟,一是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小麥,45萬畝小麥標准化生產基地通過綠色農產品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証﹔2013年開始,獲得有機小麥產品認証,新鄉市隆嘉實業有限公司與“國酒”茅台集團合作累計建立有機小麥原料基地3.3萬畝﹔2014年,以延津強筋小麥為代表的“新鄉小麥”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二是立足擁有規模化的優質小麥資源招商引資,湖南克明面業、香港麥豐食品、福建精益珍食品、中德合資雲鶴食品、河南笑臉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業和湖南酒鬼酒、新鄉傳統品牌新平川等白酒企業先后入駐延津縣,初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上下游關聯的小麥產業化集群。三是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步伐,成立了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延津綜合試驗站,設立了河南省農科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科研育種基地,成功舉辦了“中國第一麥”高峰論壇、“中國·延津小麥經濟產業升級合作研討會”“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18年會暨農業供給側改革與鄉村振興延津論壇”等會議,推動“延津小麥”叫響全國,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准為“全國優質強筋小麥知名品牌示范區”,同時經中國質量認証中心評估,“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達19.55億元。
建設產業園推動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延津縣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創建,成為全國唯一以小麥為主題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為延津縣小麥產業贏得了高質量發展機遇。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是成立小麥產業服務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新型裝備得到應用,使小麥生產增加了更多現代元素,能夠使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台,實時了解區域內小麥種植和生產情況,及時獲取種植預警信息。二是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精准發力,引進山東魯花集團,促使延津縣小麥制粉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挂面食品加工生產能力達到55萬噸,可達到百億級產業體量。三是豐富“延津小麥”品牌內涵,挖掘小麥的文化屬性,建立小麥產業展示中心,開發小麥碾饌、青麥仁、干麥穗、麥稈畫等新業態,不斷提高小麥附加值,讓延津小麥不僅“好吃”,還要“好看”“好玩”。
小麥產業發展特色顯著、優勢突出
延津縣小麥產業取得如此大的發展,離不開歷屆領導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和堅持不懈的有效推動。目前,延津縣小麥產業在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和品牌化方面已呈現出獨有的特色,取得了顯著成效。具體體現在:
以專用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推進規模化經營。延津縣在優質小麥發展過程中,一直堅持市場導向,緊緊圍繞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加工專用小麥、茅台酒專用有機小麥和良種繁育專用小麥,從源頭上保障小麥的品質,促進了專用小麥在國內市場的領先地位。累計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596家、家庭農場132家、種糧大戶215家,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經營權入股等方式,實行訂單生產和“五統一”種植管理,不僅為小麥規模化種植和標准化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還帶動了小農增收,具體可為小農每畝節本增效600元以上。目前,延津縣小麥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其中優質強筋小麥50萬畝,經過轉換認証的有機小麥5萬畝,良種繁育基地25萬畝。
以標准化建設為抓手,完善產業技術體系。延津縣強化科技支撐,建成了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河南省小麥預拌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搭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技術服務中心。同時,組織農業、技術監督等部門專家,創新制定了小麥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個層級技術標准,隨后上升為省級標准,填補了當時我省優質小麥無標准可依的空白。根據制定的標准體系,延津縣推動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按標准生產,嚴格產地環境和投入品管控,全面推行綠色、有機小麥標准化示范基地建設。同時,探索出“氮肥后移、春水冬用、兩增一噴、雙促雙控”的優質強筋小麥栽培關鍵技術,對優質小麥標准化生產起到了推動作用,並逐步在黃淮冬麥區優質小麥標准化生產中推廣實施。
以龍頭企業培育為突破,推動小麥產業化發展。延津小麥實施“專種、專收、專儲和專用”的產銷一體化模式,優質優價的訂單面積有50多萬畝,很多生產基地種植的優質原料實現了與加工企業充分對接。延津縣通過引導扶持龍頭企業,在生產、加工、購銷等產業鏈上培育1—2家引領企業,實施有機小麥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麥粉產品升級、主食產業化、休閑食品深加工等重大項目,從而實現小麥產業擁有高質量、高標准的原料基地和高精尖的高端產品。總體上延津縣形成了以小麥為頭雁,以“面粉—面條—面點—速凍食品”和“白酒—包裝—印刷—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雁陣”發展布局,小麥年加工能力已達70萬噸以上,年產挂面40萬噸、速凍食品25萬噸,白酒年生產灌裝10萬噸,被省政府認定為“河南省示范性農業產業化集群”“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
以品牌建設為引領,完善小麥質量體系。延津縣持續的品牌打造使延津小麥有了“中國第一麥”的美譽。從全國首家注冊小麥原糧“金粒”商標到第一船食用小麥出口,從在北京舉辦“延津小麥經濟高層論壇”到舉辦“新鄉小麥產業博覽會”,從首家推行小麥標准化生產到與國酒茅台聯建有機小麥原料基地,從“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証到創立“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從推行“四化”“四專”到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延津小麥“中國第一麥”的區域品牌形象已叫響全國,成為延津縣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同時,延津縣為塑造小麥產品品牌,將克明、魯花等企業品牌下的產品品牌與延津小麥區域品牌進行雙標營銷,互相支撐。可見,延津縣已構建起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共生的完整品牌體系,一方面龍頭企業借助“延津麥·強筋面”區域公用品牌公信力價值,生產出挂面、方便面、烘焙專用面粉、“豫娃娃”有機小麥粉以及出口日本的烏冬面等系列產品﹔另一方面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又不斷支撐區域品牌的打造,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產業園建設為載體,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延津縣按照“創新引領、要素集聚、產業融合、綠色發展、安全高效”的總要求,圍繞“四園、兩區、一中心”的產業園創建規劃,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融合應用生物肥料、節水灌溉、清潔生產、物聯網信息化管理、智能機械裝備等現代技術,將延津縣打造成技術先進、設施裝備配套的現代技術和裝備加速應用的集成區,還著力打造融合多項功能的麥香田園,展示和創新發展農耕文化、面點文化,為居民提供休閑、觀光、回歸自然、欣賞田園風光的場所,促進農文旅融合。
“三鏈同構”中存在的問題尚需解決
延津縣小麥產業發展已有較好的原糧品牌形象和較完整的產業鏈條,接下來還需利用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契機,加快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和提升價值鏈。但是延津縣小麥產業發展還存在三方面問題:
一是產業鏈條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延津縣小麥產業發展已形成包含生產、流通、儲運、加工、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但是各個環節之間缺乏組織性,未構建緊密的利益銜接,具體體現在缺乏從籽粒品質、加工質量到營養質量的全產業鏈質量管理,以及缺乏促進小麥產業各個環節銜接的聯盟,來研究小麥產業發展的方向,探討產業發展的政策、技術、資金、人才等問題。此外,延津縣雖已探索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優質小麥產業經營模式,通過半托管、全托管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優質小麥的規模生產,但是合作社較分散,經營層次和服務水平還不夠理想,農戶的小規模經營仍佔主導地位,產品質量管控較難,同時生產綠色優質小麥的經營主體還不完全具備與加工龍頭企業議價的能力,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二是供應鏈尚未完全打通。延津小麥原糧優勢已得到國內加工企業的高度認可,但是小麥從生產到儲運再到加工端的供應鏈不是可追溯的“一張網”,而是呈現出多個堵點。目前是各個加工企業獨自尋求原料糧的供應渠道,無法獲取縣域小麥供應鏈信息、數據,未來需要運用大數據工具構建延津小麥生產流通供應鏈系統,實現綠色、有機等優質小麥種植、儲存、流通等維度的信息融合。
三是價值鏈待充分挖掘。小麥產業價值鏈體現在加工價值鏈、品牌價值鏈和三產融合價值鏈等方面,但是這三方面的價值鏈均有待充分挖掘。延津縣小麥加工大多仍是對傳統面制食品的加工,包括速凍食品、挂面、沙琪瑪和休閑糕點的加工,產品同質化較為嚴重,未來應向精深加工延伸,提升加工附加值。延津縣擁有通過認証的綠色小麥和有機小麥基地,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但是這些資源沒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未來應針對高端群體對健康的特殊追求,開發有機小麥粉及有機食品,通過全程追溯系統電商銷售,深度挖掘綠色、有機食品的高端增值潛力。延津小麥的文化價值和服務價值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仍需加大開發力度,加大科普、農耕體驗等功能。
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小麥產業發展層級
未來延津縣小麥產業將在發揮好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引領龍頭、創建文化園、舉辦論壇、發展產業金融、引進創新團隊和高端人才等,組建小麥產業聯盟,打通不同等級小麥的供應鏈,充分挖掘小麥增值潛力,推動各類要素的集聚發展,打造現代要素和功能高度集聚的產業綜合體,保持引領發展的絕對優勢。
構建高層級的小麥產業組織形式。組建小麥產業聯盟,利用產業基地資源和產學研聯盟等內外部力量,對整個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全鏈條一體化運行機制,協調各個鏈條之間的關系,調整產業組織形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生產研發高附加值差異化產品,實現各企業間小麥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
打通不同等級小麥的供應鏈。建立分級收儲制度,實現普通、綠色、有機、強筋小麥等各級小麥均能按質保價收購,根據不同等級的小麥品質指標建立分級加價體系,根據各加工企業的需求合理分配。將綠色、有機小麥分配給市場定位高端的加工企業,將優質強筋小麥優先供給生產優質面包、優質方便面、速凍食品或專用粉的食品加工企業,從而打通不同等級小麥的供應鏈。
充分挖掘小麥的增值潛力。充分利用好綠色小麥和有機小麥資源,鼓勵魯花集團等加工企業開發綠色、有機小麥粉和由此派生的有機產品,以高端的定位、全程的追溯和到位的宣傳,將綠色有機小麥的價值真正挖掘出來。充分挖掘小麥精深加工的增值潛力,引導加工企業開發有市場、有賣點的功能性產品,拓展延津小麥制品的寬廣度,同時加強終端產品研發能力,把延津小麥產品加工園變成蘊含小麥深度加工科技的麥業“硅谷”。拓展小麥多功能價值,通過建設電商物流園和麥香田園,實現小麥產業的多維度多元化發展。
推進各類要素的集聚發展。加快科技、信息、金融、人才等現代產業要素集聚延津。鼓勵科研機構在產業園區內建設分支機構、技術平台,引導更多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科技攻關,並以產業發展成效作為成果技術水平檢驗標准。重點利用現代信息化、智能化技術,促進小麥產業與現代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建設產業聯盟、產業技術協會、產業信息平台,開展全國產業發展和技術交流會,加快宣傳,擴大影響力。建立產業金融中心,引導政策金融、商業金融和保險機構在園區內集中辦公,為小麥發展提供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