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天氣悶熱。
豐台區某超市門口,一位80來歲的大娘蹲坐在台階上,邊用手中的宣傳單扇風,邊盯著超市大門進出的人流。
“老伴兒進去買菜了,我在這等他呢。”大娘掏出兜裡的老人手機說,“以前都是我們一起逛,現在進超市得掃健康碼,我倆就一部智能手機,隻能一個人去買東西。”
記者了解到,在這家超市門口被健康碼“攔住”的,不止大娘一個。不少來逛超市的老兩口,都因為隻有一部智能機而不得不“分頭行動”。
當前,疫情管控進入常態化,健康碼成為各地市民進出公共產所的必備通行証。此外,在非疫情時期,智能手機在購物、辦事、就醫等多種場景中,也早已成為生活必需品。記者走訪發現,現實生活中,由於多種原因,全國各地仍存在“無智能機人群”。其中,老年人在這一群體中佔比較大。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也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模達9.0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最少,為6.7%。
數字化時代下,“無智能機人群”過得怎麼樣?人民網記者以“老年人”群體為例,對這一情況進行了走訪調研。
出行:搞不定健康碼,出門有點難
家住廣東廣州荔灣區的譚阿婆今年已經70多歲了,盡管外孫曾多次嘗試教她使用智能手機,但是因為眼睛老花,阿婆一直都沒學會,仍用著多年前買的老年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了,其他功能平時也用不上。”
令譚阿婆沒想到的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她成了出行“困難戶”。
圖為“粵康碼”手機截圖,紅框部分可添加家中其他成員信息。
出於防控需要,廣州市民出入公共場所都要核驗“粵康碼”。搞不定智能機的譚阿婆,每次隻能和自己的女兒或者外孫一起出門,通過他們手機裡的“同行人員”功能來証明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不得已要單獨出門,譚阿婆隻能讓家人把二維碼打印出來,以便工作人員核驗。
“現在沒有智能機,真是不太方便。搞不定健康碼,証明自己有點難。”說到這,阿婆無奈地嘆了口氣。
與譚阿婆一樣,84歲的貴陽市民黃大爺,也在出門時有過類似遭遇。疫情初期,他曾因沒帶智能手機又無法出示健康証明,而坐不了公交車。
“公交公司規定,乘客必須掃健康碼才能乘車,否則駕駛員會受到相應處罰。”黃大爺的情況讓當值的駕駛員任師傅犯了難:讓大爺上車,自己要受處罰﹔不讓上,又不忍心把他一個人扔在那兒。“老人說這是他近期第一次出門,沒有帶任何能証明自己健康的証件,也不清楚該去哪裡辦健康碼。”任師傅在無奈之下,隻能選擇報警求助。
最后,當地民警趕到現場,詢問了健康狀況后將黃大爺送回了家。
網購:你們的便利,我們的“坎兒”
如今,“網購”已成為主流趨勢的當下,“指尖上的科技”正給多數人的生活提供著便利。但對於沒有或不會用智能機的老年人來說,“高科技”反而成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道“坎兒”。
因為沒有使用智能手機,老人用現金買菜。周邦靜攝
“時代發展得太快,我們已經落伍了。”說起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煩惱,70歲的長沙市民嚴大爺向記者倒起了苦水。
“之前說好了,今年春節和兒子去北京過,但網上買票、選座、取票這些,我都弄不明白,隻能靠兒子一手包辦。”嚴大爺說,自己出門的話,就得去人工櫃台排半天隊買票、取票,“費時不說,身體也吃不消。”
“我身邊和我差不多的歲數的朋友也這樣,要麼沒有智能手機,要麼不會用。”嚴大爺表示,大家都感嘆自己跟不上時代變化,在生活中會盡量避開需要使用智能手機的場合。
遼寧小伙王宇是個“網購達人”,小區裡的智能快遞櫃是他日常感受到最多便利的“王牌配置”。前段時間,王宇的奶奶搬進了新小區,原想表達一番孝心的他卻辦了件“傻事”。
“我想著奶奶剛搬過去,對周圍環境不熟悉,就在網上給她買了些生活用品,直接送到家樓下,省得她自己出去買了。”早已習慣網購的王宇忘了,奶奶平時用的是老人機,沒有掃碼等功能。
“孫子啊,快遞員說把東西放到什麼快遞櫃裡了。那個櫃子在哪?怎麼打開啊?我研究半天也沒看見鑰匙啊。”果然,在物流顯示“已簽收”后不久,王宇就接到了奶奶的“求助電話”。
“我后來才反應過來,對於老年人來說,又是掃碼、又是輸入驗証碼,太繁瑣了,況且奶奶還不是智能手機。”王宇說,從那之后,他都會把快遞寄到自己家,等下班之后,再一並給奶奶送過去。
辦事:不會“刷臉”認証,還是排隊踏實
近幾年,隨著電子政務的不斷發展,絕大多數業務都可以通過電腦端官網或手機APP辦理。“足不出戶能辦事”已成為多數人的日常,但調研過程中,不少老年人都提到,由於沒有智能機,許多業務仍然隻能去業務大廳現場排長隊辦理。
圖為遼寧葫蘆島“智慧人社”AAP截圖,紅框部分為養老認証板塊。
“我們這些退休人員每年要進行一個養老認証,就是証明人還健在。我這不會用智能機,整不明白人臉識別啥的,隻能跑一趟退休單位所在的社保局進行現場認証。”現居遼寧葫蘆島的肖奶奶今年86歲,她說,每年到了認証的時候,都有些發愁,“人家在手機上5分鐘就能操作完,我這光路上就得花一個多小時。”
肖奶奶平時用的老人機。受訪者供圖
除了不會“刷臉”認証,“沒有手機銀行”也是不少無智能機老人不得不選擇去現場辦業務的原因。
“我女兒每次在手機點幾下,就把錢轉過來了。我之前學了幾次,記不住。人老了,用不明白智能機。”獨居山東濟南的王大爺,兒女都在外地工作,每個月的生活費都是通過手機銀行轉到老人的銀行卡。
由於沒有智能機,辦不了手機銀行。王大爺每次需要辦理轉賬、取錢等業務的時候,都得去銀行專櫃辦理。“自己鼓搗萬一把錢弄錯了,反倒給兒女添麻煩,還是自己去銀行排隊踏實。”王大爺感慨道。
談及數字化時代下無智能機人群面臨的困境,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長丁波濤認為,數字技術在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逐漸立體,但不可忽視的是,依舊有龐大的數字弱勢群體處在數字化社會的盲區,“從技術發展本身來說,數字化的本質就是解決人們的各種不方便。如果依舊有很多諸如老人及其他弱勢群體感到不便的話,那就証明技術還有改進的余地。”
當前,數字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但生活中仍有一部分人,雖然受過教育,卻在現代科技常識方面如文盲般貧乏,被稱為“功能性文盲”。他們人數雖少卻不容忽視。在數字化不斷深入生活生產的同時,我們也要控制發展的步調,讓科技感多些溫度,帶著他們一起前行,不讓他們在時代的發展中掉隊。(曾帆 周世玲 張博 王斯文 湯龍 龔莎 何萌 張靜雯 李宇 實習生程鵬偉)
[網連中國]“隻要祖國需要,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