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上“金扁擔” 端穩“金飯碗”

——來自安徽、河南糧食主產區的調查

本報記者 常 欽 徐 靖 畢京津

2020年07月17日07: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春爭日,夏爭時”。眼下夏收已圓滿結束,夏種、夏管接續展開。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豐收和“三夏”生產密不可分。本報記者深入安徽、河南等糧食主產區,下田頭,訪農戶,觀察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發生的新變化,探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田間脈動。

  基礎打得牢,“望天田”變成“放心田”

  走在河南柘城縣袁庄村的高標准農田裡,阡陌縱橫,路通渠連,麥收后的田野又添了新綠,一棵棵玉米秧苗站得筆直。

  “收罷麥子種玉米,人勤地不懶!”種糧大戶張百深一邊忙活,一邊算起收入賬:小麥、玉米、西瓜、辣椒“踩著肩膀種”,小麥一畝打1000多斤,西瓜賣進了超市,玉米壟間套種辣椒,長得也不賴, “260畝地,平均一畝能收入7000多元!”

  “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小麥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今年小麥經歷了倒春寒、病虫害幾個坎,4月下旬開始,河南一些地區出現旱情,受旱面積一度超過1000萬畝。抗旱奪豐收,靠的是硬實力。

  “抗災保豐收,庄稼要喝足。”張百深說,今年新打了三眼機井,鋪設了地埋輸水管道,小麥揚花和灌漿期間澆了兩遍水,過了干旱這一關。

  老張的底氣來自於高標准農田項目。去年,柘城縣統籌整合農業資金,每畝投入1500多元,平整土地、修溝渠、打機井……一舉解決了種地“春怕旱、秋怕澇”問題。

  高標准農田“高”在哪兒?

  “好處可多著哩!”張百深打開了話匣子——

  以前田間是1米多寬的土路,車一過,塵滿天,趕上下雨天,三輪車都走不動。現在新修的水泥機耕路又寬又平,農機進田容易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降了一大截。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以前遇到旱澇都撓頭。”張百深說,現在地頭有了機井,管網四通八達延伸到田間,旱能澆、澇能排,省事又省心。

  集中連片種田,打開增收新空間。“間作、套種,擱以前想都不敢想!”張百深說,項目區上萬畝地成方連片,他流轉的260畝地成了新技術“試驗田”,“小麥、西瓜、玉米、辣椒,倒茬加套種,立體種植,努把勁兒,畝產能上1萬元!”

  去年,柘城縣建成高標准農田7萬畝,今年還將再建6.5萬畝。有了好基礎支撐,全縣128萬畝夏種任務已順利完成,玉米播種70萬畝,發展瓜果蔬菜40.5萬畝。縣委書記梁輝介紹,隨著農田生產設施穩步改善,灌排體系持續優化,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昔日的“望天田”正變成“高產田”“放心田”。

  農機裝“大腦”,種地向智慧農業轉變

  “用上高科技,農民‘慧’種地。”安徽懷遠縣徐圩鄉白湖村的農機手尚林慶說,今年播種機裝上北斗導航系統,就好比長出了“大腦”和“眼睛”,“以前拖拉機靠機手人工操作,播種時容易走彎跑偏,有了北斗導航,誤差不到幾厘米,省時省力,質量還高。”

  “農機一小步,農業一大步。”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科技處處長劉小偉說,新農機、新技術不斷升級、推廣,推動“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收割、秸稈回收、旋耕再播種,耕種收整個鏈條都輕鬆起來。

  “原本論天干的活兒,新農機干就是‘分分鐘’的事兒。”尚林慶說,“前段時間收麥子,天氣預報說有雨,村干部說要趕緊搶收,我帶著4台收割機、2台運糧車就去了。”

  6個小時不到,300畝小麥收割完,糧食運進倉庫后,秸稈打捆機打捆離田,一氣呵成。雨后,換播種機進田,夏收夏播實現“一條龍”作業。

  劉小偉說,全程機械化讓“三夏”生產駛入“快車道”:1640萬台機械投入“三夏”生產,連續15天日機收面積超過1000萬畝,全國小麥機收率達到97%,黃淮海主產區機收率99%,夏玉米機播率達到93%。

  在尚林慶的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裡,摟草機、打捆機等各類農機檔期排得滿滿的。尚林慶說,秸稈離田后,直接用免耕施肥播種玉米,避免了機械重復使用造成土地壓實,秸稈賣到發電廠既增加了收入,又減少環境污染。

  “干活挑上‘金扁擔’,一舉多得!”劉小偉說,黃淮海地區廣泛推行小麥聯合收獲——秸稈拋洒還田——夏玉米免耕播種“一條龍”技術,加快了夏播進度﹔新技術、新農機活躍田間,不少地方夏收夏種無縫對接,“三夏”生產增添更多綠色,也為秋糧生產贏得主動。

  種優質、種訂單,調整結構增效益

  “最后一批訂單糧交給面粉廠了!”望著遠去的運糧車,朱孝堂心裡的大石頭落了地。統一播種、統一收割,3500畝的優質麥如約交付,作為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華谷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朱孝堂沒少忙活,“拿著訂單種麥,一斤貴10%,有賺頭!”

  這不,嘗到甜頭,朱孝堂又接了養牛場3000多畝玉米新訂單。

  當年怎麼走上訂單種糧這條路?老朱坦言:前些年,他在薛林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吸納了部分社員種植小麥和玉米,“有人說種糧不掙錢,可我不信這句話。”

  剛起步,朱孝堂就遇到了難題:社員自己種,收回來都放在倉庫裡,一是品質差別大,有的沒有干透就堆進來了﹔二是沒有固定銷路,靠小販一點點拉走。年底一算賬,沒賺幾個錢。

  “光顧埋頭種地不行,還是要抬頭看市場。”2018年,朱孝堂開始為合作社找門路。他走訪了不少面粉廠、糧站、糧食收購點,發現企業對於糧食品質要求嚴格,“雜質率、干燥度、品種的純淨度都有明確指標。另外,目前小麥加工中專用粉生產量不到20%,這不就是市場缺口嗎?”

  “種優質、種訂單,跟著市場才是出路!”朱孝堂和縣裡的天麒面粉廠一拍即合,“面粉廠對小麥需求量很大,品質有要求,咱們規模化種糧,統一標准。”

  不少社員皺起了眉頭。“沒種過訂單,咋種?”“到時候不收了怎麼辦?”朱孝堂把自己流轉的1000畝土地當作試驗田,帶著鄉親們一起種,“咱們合作社領頭,干得好,鄉親們就會跟著上!”

  今年的3500畝優質麥訂單,種的是“山農17”“燕農19”,這是面粉廠提供的專用小麥品種,按照綠色食品要求使用農藥、化肥……合作社小麥品質上了一個檔次,收割后直接裝車送到面粉廠,一算賬,每畝純利潤增加150元,“3000多畝地算下來,今年小麥總收入近400萬。” 朱孝堂說。

  “提升種地效益,關鍵在於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難題。”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截至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1.5萬家,輻射帶動了全國近一半的農戶。從事糧食產業的合作社約佔合作社總數的18%。“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統一化管理、標准化服務、規模化經營,化解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讓種糧產出更大效益。”

  前幾天,朱孝堂收到了好消息:合作社小麥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証。說起新打算,他信心滿滿:“今年試種了200多畝大豆,准備建起一個豆制品加工廠,期待著秋糧豐收,種地收益越來越好呢!”

(責編:辛靜、黃莎)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