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綠油油的一片,長得不賴,就是種得有點稠密。”昨日,商城縣余集鎮文橋村朱家良家的農田裡,擠擠挨挨的黃蜀葵長勢喜人,農技人員特地趕來為他講授種植要領,“最佳株距是80-120公分,這樣既利於植株分蘖,也便於后期追肥、採花。”
作為余集鎮第一批試種黃蜀葵的農戶,2019年,朱家良隻試種了兩三分田,就收入了700多元,遠遠超出同期種植花生的收益,嘗到甜頭的朱家良今年又種了兩三畝。
據了解,黃蜀葵作為一種中藥材,藥用價值較高,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等功效,其花是腎病藥物“黃葵膠囊”的主要原料。不僅如此,黃蜀葵生長周期短,每年清明節前后種植,兩個多月后即可採花晒干售出,花期從7月持續到9月,年畝產值達4000元以上。
“黃蜀葵是一年種多年收的作物,根系十分發達,第二年會提前開花,產量更大。去年我們試驗種植期間,每畝每天也能達到一百七八十斤。”談到為什麼看好黃蜀葵產業,該縣忠越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余珍述向筆者介紹道,“我們跟江蘇蘇中藥業合作,採取訂單式種植,不用擔心銷路,保障農戶穩定增收。種子也由合作社免費發放,隻有畝產值達到4000元以上,才收取每畝100元的種子錢。”
余珍述是商城縣黃蜀葵種植的引進人,他在上海做淋膜紙杯生意中,偶然機會經朋友介紹了解到黃蜀葵產業,一心想回鄉創業的他在隨朋友考察了安徽省亳州、安慶,四川綿陽等地的種植情況后,帶著蘇中藥業的技術專家,於2019年回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率先在家鄉余集鎮開始試驗種植。當年,僅文橋村,像朱家良這樣受益於黃蜀葵種植的就有30多戶。
黃蜀葵試種獲得成功的消息不脛而走。2020年上半年,余集鎮聯合忠越種養殖合作社組織村民進行黃蜀葵種植技術培訓,文橋村有120多家農戶踴躍參與。該村村委委員余海洋更是帶頭流轉開墾荒地,種植黃蜀葵60余畝。
據介紹,該縣今年黃蜀葵的種植面積已達5000多畝,涉及周邊鄢崗、河鳳橋等8個鄉鎮,黃蜀葵也被當地政府作為特色產業重點推廣發展。截至目前,該縣已在各鄉鎮舉辦黃蜀葵種植技術培訓24場,培訓農戶1000余人次。
筆者在忠越種養殖合作社看到,為解決因產量增多帶來的收購、烘干等問題,該合作社正在安裝新上烘干生產線,並積極謀劃建設新廠房,確保種植戶既增產又增收。“實際上,我們可以拿到5萬畝黃蜀葵種植訂單。”余珍述坦言,黃蜀葵種植在當地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隨著集聚效應的顯現,黃蜀葵產業前景更加看好。
“根據去年經驗,管理好的話,種植一畝黃蜀葵一年最高能收入6000多元,是傳統種植效益的四五倍。”文橋村黨支部書記田琳滿懷信心地告訴筆者,今年該村將繼續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示范帶動更多農戶種植黃蜀葵、走上小康路。(商城縣委宣傳部 楊緒偉 洪曉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