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源治理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隻有扎實推進訴源治理工作,積極採取措施將司法觸角延伸到社區、到農村、到基層,使糾紛止於未發、止於萌芽,才能有效避免和減少矛盾的發生。近日,記者走進河南省盧氏縣五裡川人民法庭探訪,這個深山中的法庭,通過建立轄區訴源治理聯動機制,在今年上半年,實現高達79.59%的調撤率,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走進法庭,在大院內牆上,一張醒目的《訴源治理分布圖》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庭長王彬介紹,近年來,法庭建立轄區訴源治理聯動機制,以轄區7個鄉鎮綜合治理中心為聯絡點,將轄區81個行政村全部納入聯動范圍,與各鄉鎮每個村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民調主任建立常態聯系,形成糾紛化解合力,推進訴源治理。
“法庭在審理案件時,可第一時間與各村村委干部取得聯系,獲取最新案件信息,並邀請村委干部參與調解。”王彬舉了一個案例,官坡鎮安坪村西溝組村民葉某(女)向法庭起訴離婚后,法庭通過聯系村委干部,得知原被告居住在大山深處的山腰上,交通極為不便后,驅車來到安坪村,由村支書帶路步行2公裡來到葉某家,組織現場調解。經過耐心勸導,雙方當事人被法庭干警不辭辛勞,耐心敬業的真情打動,最終破鏡重圓,夫妻和好。法官當場為葉某辦理了結案和訴訟費退費手續。
轄區出現矛盾風險點時,黨委政府和各村委隨時聯系法庭,或法庭干警到現場講解法律、參與調解,或鄉、村干部帶領矛盾雙方到法庭重新調解,形成合力將大部分矛盾化解在訴前。今年3月,某鄉人民政府因一起相鄰關系糾紛的一方對政府確權文件不服,出現信訪苗頭,邀請法庭參與訴前調解。法庭干警先后兩次到糾紛現場查看,協同政府干部給糾紛雙方講解法律規定,引導矛盾雙方通過合法途徑解決矛盾,並就矛盾化解中的難點邀請縣內律師和政府干部座談交流,商討解決對策。經多方努力,雙方均同意由政府出面以調解的方式化解矛盾。
通過與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民調主任的常態化聯系,不僅法庭尋找下落不明的當事人提供了方便,而且在雙相發力的攻勢下,有效增加了調解的成功率。6月初,雙槐樹鄉桃花村葉某起訴離婚后,因夫妻雙方分離多年,被告又常年不在家中,親友均不知被告下落。原本隻能公告送達的案件,但在該鄉綜治中心協助法庭多方查找下,最終以電話方式聯系到被告,被告表示一定按時到庭。因該案案情特殊,開庭審理當日,該鄉綜治中心主任專程到庭協助法庭開展調解工作。最終達成調解協議,雙方自願離婚。
聯動機制的運行也給法庭開展巡回審判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便利。今年5月,因轄區朱陽關鎮某村李老太起訴兒女不盡贍養義務,因李老太年紀較大,行動不便,在村委干部的幫助下,說服各被告配合法庭開展巡回審判。5月9日上午,法庭冒雨來到李老太住處,成功開展了巡回審理。經過三個小時的耐心調解,在法官的教育下,李老太的兩個兒子認識到了不贍養老人的錯誤,達成調解協議,願意輪流照顧老人飲食起居,未盡到義務的負擔贍養費每月2000元。
王彬介紹,該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法庭更深入地了解每一起糾紛的真實情況,有力地延伸了五裡川法庭司法服務范圍,提升了矛盾糾紛化解能力。通過定期向黨委政府通報工作,及時溝通,交換意見。對突發性和重大矛盾,訴前介入,為黨委政府提供法律咨詢,為群眾宣講法律規定,全面了解案情,協助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對法庭難以處理的矛盾糾紛,因為有政府、村組干部協同法庭參與到大調解機制中來,原本難以解決的難題,也都變的容易些了。”
近年來,五裡川法庭學習和借鑒“楓橋經驗”,弘揚“曹氏家風”,注重“家事審判”,引領“向上向善”,建立轄區訴源治理聯動機制,將轄區81個行政村全部納入聯動范圍,形成糾紛化解合力。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去,邀家族長輩、村委干部來,採取“背對背”調解、面對面批評的方式,讓過錯方認識錯誤,利用一切有利時機組織調解,實現定紛止爭。今年上半年,五裡川法庭調解率45.92%,撤訴率33.67%,調撤率合計79.59%,服判息訴率98.98%,為轄區黨委政府開展綜合治理提供了強有力司法保障,體現了以司法審判引領“向上向善”社會風尚的法治力量。為建立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找到了最大公約數,畫出了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