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脚步里的初心使命

——新郑市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笔

2021年10月27日14:44 | 来源:河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脚步里的初心使命

  新郑市用“脚步丈量”出一个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刘栓阳 摄

  见缝插绿、挤空建园,越来越多的城市边角在“脚步丈量”中“蝶变”为市民打卡的游园。图为郑新路郑韩故城城墙附近改造出的生态景观 刘栓阳 摄

  “脚步丈量”纾难解困,企业跑出“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新速度。图为新郑电子信息产业园里,工人在锐杰微科技集团生产车间加紧生产 刘栓阳 摄

  □王延辉 张温良 李明 刘象乾

  金秋时节,黄帝故里新郑,喜讯频传:10月12日,河南省2020年度营商环境评价成果发布,新郑市在全省104个县(市)中排名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达到地级市优秀水平的县(市)。

  9月28日,《光明日报》公布了由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新郑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列第38位,稳居河南县域发展“首席”。

  一个个榜单,一项项排名,标注新郑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奋斗印记。

  新郑,为什么能?“没有等出来的成功,只有拼出来的精彩。”这是新郑给出的响亮回答。

  拼在一线,干在实处。在新郑,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日行步数频频刷新纪录,练就“脚力”硬功夫,在破解问题、推动发展、为民服务中“走”出新天地。

  事靠人为,事在人为。激扬干事创业的干劲和豪情靠的是什么?这离不开一套工作法引发的深刻变革。

  从去年6月份开始,新郑市全面推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躬身入局、苦干实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自觉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安全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大街小巷、城乡角落、项目一线,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清“淤点”、通“堵点”、解“难点”,推动问题在丈量中发现、工作在丈量中落实、作风在丈量中转变、民心在丈量中凝聚。

  砥砺初心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如今,新郑党员干部正用“辛苦指数”一步步换取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脚步丈量发展空间——

  蹚出一条与高质量发展“同向”之路

  发展好不好,擂台赛一赛。10月14日至15日,新郑又摆出“擂台赛”,16个乡镇(街道、管委会)负责人一一登场“汇演”。

  在新郑,每一季度,由新郑市主要领导带队,对全市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中观摩测评。这是一项长抓常新的“规定动作”,也是对“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成效的现场检验。

  ——在“脚步丈量”中,产业“链”起来、“筋骨”壮起来。

  仅仅几个月时间,从山东招引落户到薛店镇的高森包装项目已建成投产。12000平方米生产车间敞亮干净,码放整齐的各色易拉罐高高耸立。

  此项目总投资3.7亿元,主要生产铝制两片式易拉罐,年产量7亿只、年产值2.6亿元。易拉罐生产出来,直接供给相距仅几公里的雪花啤酒、金星啤酒配套使用,同时可满足周边300公里啤酒饮料企业用罐需求。

  “新郑党员干部‘腿儿勤’,上门问需,有求必应,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河南高森包装容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这样的速度直呼“想不到”。

  坚持“项目为王”,新郑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是硬要求、高端产业招商是硬任务、落地投产是真本事”的理念,构建起签约、开工、投产“三个一批”项目滚动实施格局,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激活变量,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塑造竞争发展新优势。

  “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项目建设速度已成为新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在新郑电子信息产业园,威斯荻克柔性线路板及高清摄像头生产基地项目、锐杰微芯片封测项目已于去年双双量产,其中,锐杰微芯片封测项目月封装芯片达4000万颗以上,填补了河南集成电路产业空白。今年新引进的尊绅光电显示模组项目已进入厂房内部装修阶段,投产在望。

  这个由深圳合丰泰光电集团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总投资51亿元、规划生产线22条,核心产品包括LCD模组与AMOLED柔性显示模组等,广泛应用于手机、车载显示、电视、智能穿戴等终端领域,项目建成后,年产柔性显示模组1500万片,年产值可达40亿元。

  与尊绅光电显示模组项目相隔不远,总投资30亿元的华思光电柔性显示电路板和软硬多层高精密电路板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企业服务专员隔三岔五就来企业走访,随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在新郑创业发展,没觉得‘一摸黑’,而是‘一家亲’。”郑州华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楚伟由衷感慨。

  用“脚步丈量”,一个个问题被“打捞”、被破解,企业只管一门心思谋发展。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河南首家、淮河以北唯一的电子元件清洗废水污水处理厂就建在新郑。而建设这个污水处理厂正是“脚步丈量”企业需求的结果。

  在走访企业时,发现电子信息企业对专业污水处理需求大,为此,新郑下大力气投资2亿元建设专业污水处理厂,不仅实现含镍等5类重金属污水的零排放,而且做到中水二次利用。在全省县(市)率先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助力好项目快落地、早见效。

  一个项目,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擎起一个新的增长极。通过“芯”“屏”联动、链式延伸,新郑市已招引落地合丰泰显示模组、华思光电、锐杰微、威斯荻克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超2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在新郑“立”了起来。

  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新郑市把“用脚步丈量工作法”与“万人助万企”活动有机结合,企业有了“金牌店小二”“首席服务员”。

  “俺是服务企业的。”这句话时常挂在新郑市科工信局副局长马向东的嘴上。受汛情、疫情的叠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党员干部往企业跑得更勤了。

  企业可以享受到哪些惠企红利?助企干部当起政策“宣讲员”,精心帮企业申报各类专项奖补资金和项目。

  原来园区入驻企业少,现在多了,用电负荷功率不足怎么办?马上冬季了,企业用气咋保障?党员干部当起企业困难的“化解员”,组织用电保障推进会,协调解决企业用电问题;新郑市政府与河南省天然气储运有限公司签订储气协议,保障重点企业冬季用气需求。

  有企业反映融资困难、贷款利率高等问题,党员干部当起“联络员”,组织银企对接会,积极帮助企业畅通融资渠道。

  “脚步丈量”纾的是企业之难,解的是发展之困。“多亏政府部门精准帮扶,强化用工、资金、用能等要素保障,企业很快克服了汛情和疫情影响。”河南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厂长陈灿鹏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企业定的产值是15亿元,完成全年目标问题不大。”

  “只要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企业自然会给咱好评。”马向东介绍,截至目前,新郑市累计走访企业509家,摸排问题369条,累计解决销号问题309条。

  ——在“脚步丈量”中,树起营商环境的新郑品牌。

  “最新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新郑位列全省县(市)第一,这正是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结出的‘果’。”新郑市发改委主任张勇说,新郑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命门之穴”来抓,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新郑市政务服务中心,1634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大厅办理,企业不出“一件事”专区即可一站式办结所有事项。每个月,进驻大厅窗口单位的“一把手”走出办公室、走到窗口前,全方位全流程体验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

  为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新郑市结合“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创新推出“三个一”工作模式,即进驻大厅窗口单位党组每季度研究一次政务服务专项工作,“一把手”每月听取一次政务服务专题汇报,“一把手”每月到窗口体验,并把“三个一”落实情况列入月绩效考核。

  据新郑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李水英介绍,各单位“一把手”通过日常体验、交叉体验、受理体验,从多种角度、以不同身份,切身感受发现办事过程中的流程不优、运转不畅、效率不高等堵点、难点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逐一销号,助推了各部门政务服务整改提效,促进了审批服务优化提升。

  曾几何时,“拿地即开工”是一种愿景,如今已成为现实。新郑推行“标准地”出让,实施“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主体施工”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模式,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工程项目全流程审批实现最短22天、最长61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施工图图审费用由地方财政“买单”,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用脚步丈量,积尺寸之功,新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郑州市首个建成并投用县级市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申请人身份证、营业执照的“免提交”“刷脸办”;运用信息化“区块链”技术,在全省率先开发建设公共资源交易“莲鹤”不见面开标大厅,新郑市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市交易平台入选世界银行“中国省级电子采购系统评估项目”试点。

  所有审批“集中办”、综合受理“一窗办”、“一件事”一次办、联合辅导“集成办”、证照归集“省事办”、智慧政务“智能办”、数据共享“快速办”,政务服务网覆盖到村(社区)、实现“就近办”“立即办”……营商环境正成为新郑“金字招牌”。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地区软实力、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新郑市委书记马志峰表示,营商环境树起新郑品牌,释放出“强磁场效应”。

  目前,新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23家,现有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集聚24所大中专院校,引入银行机构16家,成为全省拥有市场主体、大中专院校、进驻银行最多的县级市,构建起了以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商贸物流等为主,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三主三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跑出“加速度”,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脚步丈量民生福祉——

  走出一条与人民群众“同心”之路

  日月星辰,映照的是城市理想,更是人间烟火。梦想与现实在溱洧河畔交织,责任与担当在具茨山下激荡。

  脚步丈量民情,实干赢得民心。在新郑,党员干部循民声、顺民意、应民需,脚步丈量得越多,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解决得就越多,老百姓绽放的笑容也就越多。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之大者”,新郑深入实施“用脚步丈量工作法”,高品质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

  最动人心弦的变化,往往就在身边,往往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在“脚步丈量”中,城区“焕新”百姓“舒心”。

  花木扶疏、绿草如茵、幽径蜿蜒、景观雅致,良师园、英才园、慧童园顺着府西路东侧一字排开,成为市民“闹中取静”的一方乐园。

  可能你无法想象,以前这里垃圾遍地、脏乱不堪、拥挤逼仄,犹如一块“城市伤疤”。

  嬗变来自哪里?来自“脚步丈量”,走进群众的门,走进群众的心。这片区域,原是新郑老一中所在地,学校拆迁后,部分老住户迟迟不愿搬离。

  “想留住老一中的学校记忆。”“周边苑陵中学、实验小学、幼儿园连操场都没有,腾出来地给孩子们建操场吧。”“建游园、停车场,老百姓就近也能休闲健身。”……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改造顺着群众期盼的方向推进。

  良师园里,三棵需几人合抱、亭亭如盖的法桐保留下来,树池坐凳围在四周,人们坐在绿荫下,回想老时光;设立生态停车位282个,有效缓解停车难,孩子安全上下学及家长接送孩子造成交通拥堵的问题迎刃而解。

  李秀珍是新郑一中退休教师,她时常会到良师园附近转一转、散散步,“看着美景,听着孩子放学后的欢声笑语,心里美滋滋的。”

  百度地图上,南北连通人民路、黄水路的府西路和连接中华路的府后街都是“无中生有”的道路。从无到有,改出的是舒适愉悦的环境,连通的是党心民心。

  见缝插绿、挤空建园,越来越多的城市边角在党员干部脚步丈量中“蝶变”为市民纷纷打卡的游园。

  新郑有着2700多年的郑韩文化,郑韩故城城墙下,正延伸出美丽的风景线。郑韩故城郑新路两侧,曾经的违建一一拆除,城墙透了出来,古朴典雅的带状公园,设有历史文化景墙、廊亭等,绿地、花木错落有致。“有不少小年轻拍婚纱照都选这个地儿。”附近居民对家门口的变化赞不绝口。

  脚步丈量,丈出民之所需,量出民之所盼。目前,新郑打造多功能街心游园55个,建成轩辕湖湿地公园、洧水公园、十七里河省级湿地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13个,县级以上道路廊道建设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5%,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18875.1亩、绿地率达36.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21平方米。

  幸福就在绿水青山间。一株株树木、一块块绿地、一座座公园,一条条绿道,在不断点缀、叠加、融合,汇聚成新郑的绿色肌理,组合出人们的诗意生活。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也在陆续上演“变形记”。

  “打掉16堵墙、拆除130个煤棚,腾挪出2000平方米的空间,建192个停车位、3个游园,还可以配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新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仪刚对粮食局家属院片区正在进行的改造“如数家珍”,“党建引领下,按照‘完整社区’的理念,整片区改造,楼院贯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这片区域曾是典型的无主管老旧楼院集聚区,8个老旧小区,20栋楼被一堵堵墙分隔开来,管线密布、杂乱无序、出行不便,生活品质更无从谈起。党员干部在“脚步丈量”过程中,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想思路“破题”、拿措施“破局”,老旧小区“逆生长”,日渐舒朗、愉悦。

  改出幸福感、造就获得感。目前,新郑市已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3个、背街小巷36个,按最高额度15万元直接补贴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更多“忧居”变“优居”。

  “很多问题和情况,必须用脚步一点点丈量才能发现,有时候还会有意外的惊喜。”仪刚深有体会地说。

  新华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就是由一个闲置已久、沦为收废品的场所改建而成。阅览室、健身室、群众文化活动室、红色教育展厅等一应俱全;还专门成立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中心,让更多有志之士和群体找到依靠,在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中发挥光和热。

  人民路东段,一处由旧仓库改造的“大旺商”农贸市场今年开张以来,人流熙攘。新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留伟说,他们在走访中发现路边旧仓库长期闲置,而附近缺少农贸市场,随即联系仓库业主,寻找投资经营商家,并很快改建成功,老百姓在家门口买菜便捷舒心,就像“逛商场”。

  “脚步丈量”夯实责任,一件件事办到群众心坎里。新郑市政务服务中心里,设有老年服务专区,还专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无差别受理群众诉求,采取“受理—告知—协调—督办—跟进—回访”闭环工作机制,已解决11起疑难问题。

  一个城市的品质和魅力往往藏在细节之中。新郑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高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以“序化”保畅通、“洁化”促提质、“亮化”增颜值、“绿化”美环境,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高品质。

  人们期盼已久的10余条断头路打通,新增停车泊位1.1万个。细致排查道路通行照明情况,处理坑槽、更换人行道砖、提升改造窨井盖,守护人民群众“脚底下的安全”。

  “两步路户外助手”APP下载在城市管理工作人员的手机里,记录的不仅是脚步,更是随时发现的问题。“问题及时上传系统,能现场解决的,立即联系人员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跟进落实、限期整改。”新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高栓柱说,全面推行“路长制”“街长制”,数字化城管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达99.8%。

  牢记历史责任、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锻造钻石品质,在“脚步丈量”中,新郑做实“里子”、提升“颜值”,努力让基础设施更加经久耐用,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风险考验的“坚强城市”“韧性城市”。

  ——在“脚步丈量”中,乡村振兴铺展壮美画卷。

  每逢傍晚,城关乡敬楼村,现代化的体育公园灯光明亮。下沉式观演广场、绿植长廊、塑胶跑道、羽毛球场、篮球场人声鼎沸,村民休闲锻炼、乐在其中。

  半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原来这有个废弃老磨坊,周边垃圾成堆,清理后整出20多亩地,荒地摇身一变成公园。”年近花甲的敬楼村党支部书记敬书贵脸上洋溢着自豪,“‘脚步丈量’把咱老百姓做梦在想的事儿变成了现实。”

  在城关乡党员干部“脚步丈量”中,闲置荒地、闲置厂房、闲置学校、闲置村部、闲置宅院等162处“五闲”资源被一一摸排出来,盘活土地278余亩。收闲为用,变废为宝,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用地、产业发展用地和建设资金三个瓶颈,为实施乡村振兴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咋利用这些闲置资源?“听群众意见,让村民参与,多动脑子,少花票子,重面子也重里子。”城关乡梳理出百姓呼声最高的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建设小讲堂、小书屋、小广场、小游园、小舞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让无人问津的“五闲”资源,成为群众流连忘返的好去处。

  “脚步丈量”催生新风貌。

  观音寺镇唐户村,古色古香的村落,一处美连成一片美。荒沟变成水系游园,污水沟经过处理种上莲藕和养鱼,原本的“苍凉荒地”变身“荷塘月色”。

  唐户以前三面环水,如今南水北调干渠绕村而过,形成四面环水之势。“俺村像极了一个岛村,一点不比城里差。”村里越来越美,经营采摘园的村民刘瑞霞对自己的生意充满信心。

  与唐户相去不远的潩水寨村也是一个古村落,潩水河绕村而流,照映出寨墙、拱桥、亭台、农家,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路畅街净、村容整洁、水渠连通,一片茂密枣林掩映着的孟庄镇酒孙村也“卖”起了风景。新村镇裴李岗村、龙湖镇泰山村建设美丽乡村精品村,成为“网红村”。

  通过“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各乡镇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集体经济培育,建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区4个、示范村11个、示范街道23条,创建“五美庭院”2000户,完成122个行政村改厨改厕改水、13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在新郑广袤乡村徐徐展开。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新郑在“脚步丈量”中干好干实一件件让群众“咧嘴笑”的事,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脚步丈量使命担当——

  探出一条与作风建设“同步”之路

  犹如“蝴蝶的翅膀”,“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在新郑掀起的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

  脚步声里见初心。“很多问题坐在办公室里看不到,坐在车里看不到,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去一步步丈量,既‘身入’又‘心到’,才能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马志峰深有感触地说。

  “十三五”时期,新郑市在抓百城提质与文明创建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便是在基层发现的,只有走到、看到,才能想到、办到。为此,探索出了“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发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走进群众了解困难,更精准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走的是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用“脚步丈量”就是要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

  这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推动工作落实、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在新郑,用“脚步丈量”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脚步丈量”中,夯实使命担当。

  “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就是要沉下去、走下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仪刚评价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以往是各干各的,现在是“拧成一股绳”一起干。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党员干部不光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再在单个系统里“打转”,而是从“单干”转为“联干”。

  货车进不来、也出不去咋办?新港产业集聚区区域内规上企业限行问题甫一“丈量”出来,和庄镇、科工信局、交通运输、交警、环保等多部门的党员干部就坐在了一起,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有效解决运输难题。

  牵扯到老旧小区改造,街道办、消防、住建、规划等多部门也联合起来。牵扯到重点项目,多方协调会开起来,围着项目转、奔着问题干。

  用“脚步丈量”,让问题清单、需求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高效对接起来,党员干部以“干事业好比钉钉子”的精神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做出成效。

  ——在“脚步丈量”中,转变工作作风。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风建设的小切口,打开的是一个大的工作面,成为推动发展的“原动力”。

  简政放权做好“减法”,服务群众做好“加法”。今年以来,进驻新郑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化服务单位自我加压、积极创新,共推出创新便民措施78项。

  脚步丈量连着真知与行动,脚步丈量连着实情与决策,脚步丈量连着党心与民心。新郑市通过深入践行“用脚步丈量工作法”,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开展中多些望闻问切、少些闭门造车,多些抽丝剥茧、少些囫囵吞枣,多些穿针引线、少些各自为政,找到了征集民意的“探测仪”、分析问题的“显微镜”、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扭转了干部“宅”在机关接不到地气、“浮”在面上听不到真话的不良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如今,新郑市党员干部都动了起来,在一步步“丈量”中实现从“想我干”到“我要干”、从“力所能及干”到“担当作为干”、从“亦步亦趋干”到“善作善为干”三大转变。

  ——在“脚步丈量”中,锻造过硬队伍。

  “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由之路,是新郑建设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的重要抓手。在一步步“丈量”中,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的同时,能力也在一线锤炼。

  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新郑党员干部主动走向基层,去获取“带露珠”的一手资料、采集“冒热气”的生动案例、学习“接地气”的群众语言,为推动发展摸清“底子”、开出“方子”、探索“路子”。

  “只有走进群众的门,才能走进群众的心。”梨河镇党委书记高智军说,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谈心、问需,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让一个个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

  基层一线是磨砺干部最好的历练场。下基层、接地气,扛重活、打硬仗,才能磨砺担当重任的真本领宽肩膀。多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捧“烫手山芋”,在“脚步丈量”中不断攻坚克难,增强的是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脚步丈量”在平时,关键时刻显担当。今年汛情、疫情期间,辛店镇镇长王燕感触很深:“党员干部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装有多少群众的期盼。党员干部在暴雨中涉水涉险,老百姓就会扛上沙袋堵缺口;党员干部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群众就会主动配合、自我管理。”

  “门看门,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脚步丈量”淬炼的是初心使命、锻造的是过硬队伍。通过“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新郑市累计发现问题3517个,解决问题2980个。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换来的是老百姓的点赞和叫好,而老百姓的褒奖又转化为党员干部接续奋斗的强劲动力。这是一个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如果我们把新郑的每一寸土地都丈量一遍,把每一个小问题、每一处不足都发现解决、整改提升,建成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马志峰坚定地说。

  脚步丈量永远在路上。新郑建立健全“用脚步丈量工作法”长效机制,实行领导带头、常态丈量、循环丈量、对账销号、评价考核、激励奖惩等6项制度,同时实施周抽查、月督促、双月评议、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制度,并将效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一个“全员丈量、全域丈量”格局在新郑已然形成。“用脚步丈量工作法”成了新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工作思路、一种工作理念和一种责任机制,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外化为自觉行动。

  岁月的河床上,梦想在闪闪发光。每一个追梦的姿态,都将定格为历史;每一滴奋进的汗水,必将浇灌出未来。

  最大气磅礴的书写,是用脚步在大地上书写。在不懈的“丈量”中,在坚实的步履中,新郑向着现代化全国一流中等城市奋勇前进,努力以一域出彩为全局添彩。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

(责编:黄莎、郭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防疫中的七夕
  • 河南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 点赞暴雨中的橙色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