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叶县邓李乡孙寨村村外塑料大棚前,笔者看到人们正往一辆货车上装大青菜。该村有30多亩塑料大棚,全部种植了大青菜,不少大棚里的大青菜已经收割完毕。
“今年春节前,几个大棚卖了一茬,拉菜的找到地头收,价格没有低于每斤两块钱的,还不错,每个大棚能净赚1万多。”该村党支部书记丁鹤峰说。
自去年开始,该村整合项目资金,拿出一部分土地搞起了大棚种植。
“初步尝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甜头后,就开始有更多的想法了。”该乡党委书记程慧香说。尽管流转土地种小麦和花生收益稳定,但增长空间毕竟有限,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后,村干部的心就“野”了起来。他们相继拿出小块土地尝试特色种植,拓展经营领域。
孙寨村的大棚蔬菜是邓李乡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邓李乡是叶县农业乡,境内一马平川,沙河从境内穿过,土地肥沃,村民有种小麦和花生的传统。但该乡境内没有任何资源,也没有交通等区位优势,村民仅靠土地过活。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土地大多交由老人种植,属粗放式经营管理。
为提高村集体收入,动员各村放开手脚发展村集体经济,邓李乡党委、政府组织各村干部、群众代表到外地学习,组织讲解培训,还邀请南阳的专家到田间指导,引进收益更高的高油酸花生,采取起垄等促进高产又便于收获的耕作方式。
算好了土地收入账,又顺利推进土地流转,那么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就全靠村干部的担当和魄力了。“传统种植,规模为王。经营土地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着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程慧香介绍。
去年,为激励全乡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情,该乡按照收入对全乡32个村排名。“没想到各村收入会这么多,乡里要拿出相当一部分钱来奖励了。”说这话的时候,程慧香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为实现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邓李乡准备按村集体纯收入来“论英雄”。为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该乡实施科学的奖励机制,鼓励村干部和群众入股,本着按劳取酬和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详细分配机制,让付出心血的村干部在得到股金分红的同时,也得到应有的报酬,让他们“有名也有利”。 (叶县县委宣传部 王梦琪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