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来晚了,今天采摘的5000斤双孢菇凌晨5点就装好车发往上海了,估计这时候已经出河南了。”1月21日早上6点50分,天还没放亮,在河南杞县傅集镇吕寨村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蘑菇大棚内,“脱贫之星”李清海手提着挑选剩下的几提双孢菇脸上乐开了花:“这些挑选剩下的双孢菇到市场上也能卖到七八块钱一斤。”
“李清海,家中5口人,自己也没有什么技术专长,曾外出山东、河北、山西等地跟人打工搞建筑,一年下来也挣不到什么钱,加上3个孩子渐渐长大,上学、成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党支部书记石纪伟说。
穷者思变。2013年,53岁的李清海产生了养猪的想法,于是在自己的院中建造了猪舍,养殖了10多头猪,由于受养殖环境限制,排水通风不好,加上没有防疫、科学饲养技术,当年李清海赔得一塌糊涂,雪上加霜,使李清海从此一撅不振。
“衣袋里没有钱,不敢会朋友,不敢走亲戚,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没房没车没存款,把李清海愁得是整夜难眠,天天裹着一件棉绿大衣从冬穿到春,被人们戏称为‘大衣哥’。”2014年经村民评选李清海一家纳入贫困户序列。
“清海爷,您跟着我建几个大棚,也种双孢菇吧?”
“我还欠着债呢孩子,没钱投资呀?”
“放心吧清海爷,棚我来建,菌种我提供,技术和销售你就不用管了,等你致富了,再还我。”
2015年秋天,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致富能人吕建设和乡扶贫干部、村干部来到李清海家,帮他解了愁。
说干就干,能吃苦的李清海开始平整土地建设了4座菇棚,从菌种的发酵、播种、发菌、出菇、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管理,李清海都严格按照标准去实施。“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不会用电脑的李清海用孩子写过的作业本反面记下了整个种植流程和关键管理环节。
“下雪了,刮风了,只要一变天,天气再恶劣,就算是半夜再冷,老李也会披上他的绿大衣拿上手电筒,到大棚里去,他对待双孢菇比对待我和孩子还‘金贵’。”李清海的爱人说到这就眼含泪花,有一次下雪,他扭伤了腿,索性就住在棚旁的储藏间内,我天天送饭给他。
从这后,菇棚成了李清海的家,白天一整天待在棚中观察双孢菇的生长习性,晚上总是到深夜还在棚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清海由于科学管理,精准把握好温度和通风,他种植的双孢菇质地细嫩,白如珍珠,鲜美可口,受到了外地客商的好评,引来众多回头客。
2016年,李清海种植的双孢菇一座棚收益5万多元,纯收益达2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当年又建8座菇棚,正式成为杞县存平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金牌”会员,这一年,李清海还清了所有债务,他脱贫了,还被村民们推选为“脱贫之星”。
“看到李清海脱贫了,我心里也痒痒的,老伴和孩子就让我找他取经。我刚说明来意,李清海就说,你也建几座棚吧,菌种用俺合作社的,技术管理方面我来帮你。”曾经的贫困户吕存海树起大拇指。
相继吕寨村18户贫困群众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建设了100多座菇棚,李清海成了大忙人,耐心解答,传授经验,从“脱贫之星”到“带富能手”,充分发挥“领头雁”的先锋作用。同时,还带动7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采菇、运输、销售等环节脱贫致富。
“只要辛勤付出,就会有回报。我现在翻新了房子,三个孩子均已成家立业,去年我还买了小轿车,如今我也算是过上了吃不愁、穿不愁,屁股下面坐幢楼的小康生活了。”李清海开心地笑着,我还有一个“梦想”,打算围绕蘑菇产业,上加工、保鲜等生产链,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
其实从2019年开始,李清海已逐渐实施他的“大梦想”计划,为减少村民们菌种采购成本,他们合作社在吕寨村建设了杞县最大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了保鲜库,在五里河、圉镇等乡镇建设蘑菇种植示范基地6个,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销售,合作社已成为开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生产出的双孢菇80%通过冷藏物流销往西安、武汉、郑州、上海等地,年产值600多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00多人。(杞县县委宣传部 司利强 叶中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