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遍地生金
脱贫攻坚主号角吹响以来,台前县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初的6.27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0.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5%降至0.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6408元增至2019年的10580元,年均增长10.3%。群众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如期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战鼓声声 分秒必争
贫穷不可怕,关键在怎样战胜贫穷。台前县位于河南省最东北部,“两河(黄河、金堤河)三堤(临黄大堤、金堤河南小堤、北金堤)”的夹角地带,辖区总面积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人,耕地面积27万亩,辖9个乡镇372个行政村。临黄大堤把台前县分为黄河滩区和北金堤滞洪区两部分。过去黄河五年三漫滩,金堤河三年两内涝,“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年年有洪涝,岁岁闹饥荒”,曾是台前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台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扶贫攻坚主战场。
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党和政府从未放弃过让台前脱贫致富的探索,不甘贫困宿命的台前人民从未停止过与贫困作斗争的步伐。直到2016年建档立卡回头看后,全县仍有贫困村79个、贫困人口13548户、41041人,成了再难啃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困难大,决心更大。
“脱贫攻坚是政治,是民生,是大局,是贫困地区的头等大事。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台前县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个确保’目标,锚定‘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深入推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1413’攻坚行动,‘转扶搬保救,光电教金险’,多措并举决战脱贫攻坚,汇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下足‘绣花’功夫,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确保了2019年底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濮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台前县委书记常奇民的话语,铿锵有力。
2016年新年伊始,台前县隆重召开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成立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县主要领导挂帅,身先士卒,一线指挥,县委常委、县级干部、各级各部门“一把手”带头奔赴扶贫一线,包乡镇、包村、包户;全县9个乡镇、99个县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以敢于亮剑的精神和勇气,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大会战,和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无缝对接,以实际行动帮扶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号令一出,动若风发!一场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新一轮脱贫攻坚拉开战幕。
党建引领 众志成城
秋风送爽,大地流金。台前县清水河乡东孟楼村晚秋黄梨种植基地,金灿灿的晚秋黄梨挂满枝头,游客正在体验采摘乐趣,享受田园风情。不远处的文化广场莺歌燕舞,便民服务中心正在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到处都是其乐融融的乡村画卷。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这都是党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户王改存高兴地说。市里、县里派来驻村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镇上派来包村干部,村上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建起了村级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引入“豫皇”牌晚秋黄梨种植项目,组建果农专业合作社,开通黄梨电商销售平台,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就业增收难题。
建强一个支部就是筑牢一个“堡垒”。近年来,台前县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县级干部、乡镇党政正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等11类脱贫攻坚责任主体的责任清单;大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制定了县直机关党支部“六个基本”和农村党组织“五化”建设标准,建立了涵盖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管理、组织生活、运行制度、工作保障等6方面的组织工作标准化清单,分类分层次提出具体标准,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有“图”可参、落地见效;建设了集基层党建、产业扶贫、公共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264个,实现了村级单一办公场所向多元服务阵地的重大转变,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提升一名党员就是擦亮一面“旗帜”。台前县大力实施扶贫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三农人才”孵化工程、贫困群众技能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通过开设覆盖乡村的远程教育网、乡村大讲堂、农民夜校等,对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众进行专题培训,把脉问诊,重点解决致富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凤台引智”计划、区域性人才共建计划、“英才返巢”计划等“三大计划”,吸引3000余名外来人才、原籍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和坚实的人才保障。
为把最优干部资源汇聚脱贫一线, 台前县按照“应派尽派、硬抽人、抽硬人”原则,择优选派了288名驻村第一书记(含省、市派驻第一书记65名),组建了146个驻村工作队,组织4647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3548户贫困户。以开展县直机关“百个支部帮百村”活动为抓手,组织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实行“五个一”管理机制,即严格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列出双向对接服务清单、建立驻村第一书记“红”“黑”名单、实施双向激励约束、定期测试测评,引导选派单位及其领导班子和驻村第一书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台前县创新“党建+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支部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脱贫项目实施到哪里,党徽光芒闪耀在哪里。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点,全县新成立农业产业化种养殖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党支部23个,扶贫就业基地建立党组织24个,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融合和互动双赢。
脱贫攻坚反映的是作风、能力,拷问的是党性、良心。台前县将脱贫攻坚工作实绩作为“硬杠杠”,在充实后备干部、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岗位出现空缺等三种情形下,优先推荐、提名、考虑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真抓实干的干部;在配备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时,重点从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中选拔,激发了干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干事热情。脱贫攻坚已成为台前县检验党建成效的主阵地,考验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的主考场。
产业扶贫 遍地生金
一头连着市场,一头接着农户。台前县吴坝镇石桥村扶贫车间里,数十名妇女正在毛绒玩具生产线上有序工作。
“留住妈妈拴住娃,照顾老人能持家。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挣钱不比外出打工少,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村民于焕玉高兴地说。如今,脱了贫的于焕玉,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走起路来脚下生风。
2016年,在上级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返乡青年范龙胜、刘晓辉夫妇在村头创办了扶贫企业,吸纳80多名工人就业。去年,他们又在临近的吴坝村和吴坝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区各建了一个分厂,共安置就业260多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村头工厂不仅圆了俺的创业梦,还帮了乡亲们。”毛绒玩具厂负责人范龙胜自豪地说。
村村上项目,户户忙创收。2016年以来,台前县大力实施“引凤还巢”工程,一批批外出的人才带着技术、资金、经验、情怀回乡创业,上演了千余对夫妻返乡创业“凤还巢”,全县新建和改扩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124个,共吸纳就业8090人,其中贫困群众3562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不仅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还培育壮大了汽车零部件、羽绒及服饰、相框等主导产业。濮阳市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河南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现场会、河南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国扶贫车间现场会等先后在台前县召开。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台前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养则养”的原则,着力推进“三线连四区”工程,倾力打造S101、滩区大道设施农业种植带,临黄堤背生态畜禽养殖带,侯庙-后方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区、清水河-马楼滩区高效农业示范区、打渔陈-夹河-吴坝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关-孙口农业产业服务示范区,培育和发展牛、猪、驴、鸡、鸭、鹅、小龙虾养殖和食用菌、果蔬种植等产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实施了新希望六和养鸭养猪、花麒集团养驴、柳桥集团养鹅等项目,现代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快形成;依托台前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规划建设了电商产业园、电商物流中心,探索创新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台前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国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县优势,建设了华电100兆瓦、协鑫20兆瓦、大亚20兆瓦等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3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69个,带动114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2019年底,华能台前40兆瓦风电项目建成投用,实现了实现清洁能源产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扶贫基础。
为确保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台前县坚持以“定向监督”助力精准扶贫,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打通了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最后一公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夯实基础 补齐短板
走进台前县孙口镇孙码头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冀鲁豫军区黄河河防指挥部旧址、渡河精神展示墙等红色元素随处可见,与绿树鲜花拥抱的乡村游园、高大敞亮的村头工厂交相辉映,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都是党的好政策给咱这里带来的变化啊!”村民马瑞霞高兴地说。近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该村“两委”因势利导发展机械制造、商业、运输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拓宽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栽种绿化树木,开辟小菜园、游园,建设党群活动中心,孙码头村蝶变成了花园式村庄。
台前县坚持在完善基础设施上集中攻坚,台辉高速台前段、G342、东环路、西环路、黄河滩区小康大道等一批重点公路建成通车,南环、东北环等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京九高铁台前站即将动工,台前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农村路网、电网、安全饮水、供气、危房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开通了县城公交,城乡一体化交通共享体系日趋完善,进一步补齐发展短板;深入实施环卫一体化工程,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县372个村庄、9个乡镇驻地的连接道路、沟渠、水面等处的生活垃圾、绿化带垃圾等,进行集中治理,做到环境卫生每日保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转运处理及时到位,实现了村庄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活动,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大力实施“雪亮工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平安台前建设,织密了社会面科技防控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同时,扎实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全省第二批试点吴坝镇东桥村完成迁建,孙口镇王黑安置区完成搬迁入住;三年规划工程分两批建设4个安置区,3个乡镇安置区、县城安置区均已建成,并达到入住条件,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步配套,就业项目积极推进,确保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政策落实 精准到位
“最低生活保障、光伏发电扶贫补贴、住院看病报销、上学补助……多亏党的好政策,让俺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台前县侯庙镇红庙村脱贫户侯春荣激动地说。
台前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用足用好党的扶贫政策,聚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实现了产业扶贫措施、贫困村贫困户光伏收益、扶贫车间带贫、集体经济、公益性岗位、金融扶贫扶持、农村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七个全覆盖”,安全饮水、电网建设、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三个达标”,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综合文化设施配套等公共服务“三个到位”,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群众精神面貌等农村面貌“三个提升”,补齐了贫困乡村发展短板,将阳光照进广阔农村,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加快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让阳光照进每一位残疾人士心田;坚持应保尽保、分类保障、动态管理原则,推行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守稳守住脱贫底线,确保了扶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掉一人。
扶贫扶志 助力脱贫
“只要勤快就能拿到积分,用积分卡到镇上的爱心美德公益超市,兑换所需的日常用品。这样的扶贫政策真好,让大伙儿的干劲上来了。”台前县侯庙镇西岳楼村村民岳彩保开心地说。
如何引导贫困户自主努力?台前县在全县九个乡镇均创办了爱心美德公益超市,通过定期、不定期评选文明庭院、脱贫先进、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进行积分奖励,最高可获取100分奖励积分,凭积分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物资;对建档立卡兜底户,给予一定的保底积分。同步引导各行政村设立“孝善基金”,由70岁以上老人的子女,每月交纳不低于200元的赡养费,可获取20分积分,并定期把赡养费和积分卡发放到老人手中。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台前县从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脱贫攻坚宣讲团,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大讲堂、村头大喇叭、农民夜校等,进行面对面扶贫政策宣传、励志教育、技术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动力,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同时,选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脱贫事迹,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破解脱贫致富的技术难题,台前县抽调农牧、扶贫、人社、卫健、教育、科技等县直职能部门的专家人才、业务能手,和当地“土专家”组建专项培训小分队,巡回举办“乡村大讲堂”,让群众在家门口学到一技之长。“多亏县里的免费电商培训班,让俺学到了致富本领。”台前县马楼镇前赵村村民赵阳说。赵阳学到技术后,白手起家做汽配电商,不仅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还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店铺。
同时,坚持把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活动,从规范引导入手,从群众自治落脚,以规范红白事标准为切入点,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包括村级干部带头作用,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着力营造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引导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亮家规,讲好家风故事,以良好的家风带动乡风民风,增加了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
抓好衔接 振兴乡村
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全面小康的基础打得更牢、底色擦得更亮。台前县坚持“长中短”“点线面”相结合,加快推动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了牛羊、鹅鸭、肉驴、小龙虾等特色养殖和食用菌、果蔬种植等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依托羽绒制品及服饰加工、机动车零部件、相框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建设了一批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就业脱贫”为一体的扶贫车间,也是乡村振兴车间,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就近就业,也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光互补项目运营良好,电商产业蓬勃发展,“返乡创业”大潮澎湃,激活了农村经济一池春水,夯实了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村民富起来,村容村貌也要美起来。台前县坚持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村庄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的建设规划,按照“先规划、后建设、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沿S101、小康大道和临黄大堤三条线,启动了首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四美乡村”示范村,以开展“一宅变四园(游园、菜园、果园、树园)”、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治理、“厕所革命”提档升级行动为抓手,重点抓好道路硬化、供排水设施、垃圾收集设施、改厨改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村内坑塘治理、文化广场、村民中心9项硬件和村庄规划、保洁队伍、村规民约、卫生保洁管理办法、文明家庭、文化娱乐活动6项软件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台前县还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要求,科学定位村庄主题,高起点、高标准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深挖历史底蕴,精心打造了姜庄民宿小镇、许集绿色风情小镇、王楼花木小镇、朱庄桃李小镇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小镇,依托油桃、樱桃等种植业,开展“赏花游”、组织“采摘节”,把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把自然风光变成了“聚宝盆”。同步打造了铁路公园、金水国家湿地公园等特色鲜明的精品休闲健身区,容貌整洁、生态良好、舒适宜居的城乡环境已经形成。
当地群众还充分利用村头巷尾和乡间道路两旁的小树林,因地制宜勾勒了一批乡村游园,建成了林荫小道、围栏石凳等设施,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生活甜美的崭新画卷。
“责任扛在肩,小康步不停。脱贫摘帽只是新时代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台前县充分发挥县委常委带头、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的‘三个带头’作用,大力弘扬渡河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铁有痕谋发展,‘滚石上山’勇作为,大干苦干拼命干,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实现老区群众每一个美好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县长王俊海胸有成竹地说。
风劲正是扬帆时。 如今,从精准扶贫中得到实惠,从生活改善中尝到甜头的40万台前老区人民,目标更加高远,步伐更加铿锵,勇气更加豪迈,台前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绚丽多彩。(台前县委宣传部 王为峰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