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滩区的台前县是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近年来,台前县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推行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技术,采取种养结合等途径,念好“生态经”,种出放心粮,走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路子。
望天收变身丰产田
炎炎夏日,台前县马楼镇龙湾村高标准农田区,一块块正在蓬勃生长的大豆、玉米、西瓜地,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
“田整好了,路沟渠修好了,生产、生活更方便了,环境也变好了,过去的望天收变成了丰产田!”年近古稀的龙湾村村民杨怀忠高兴地说。
杨怀忠、赵改云夫妇,承包了60多亩地,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年均收入5万多元。
龙湾村是距离黄河主河道不足1公里的滩区村,960多人,人均耕地约1.6亩。过去由于连年洪涝灾害,农业生产没保障,村民多外出打工谋生。近年来,随着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河底逐渐下降,洪涝灾害鲜有发生,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也相继兴办起来,随着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并发挥效益,农业连年喜获大丰收,夏麦亩产量逾600公斤、大黄豆亩产约200公斤。
“咱这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马楼镇龙湾、葛集、辛庄、后张胡同等村,6000多亩耕地,路沟渠桥涵闸机井配套完善,让种地农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村里一下子涌现出5户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咱这里的黄河滩变成了金银滩。”龙湾村党支部书记聂少堂说。
绿色种养富农家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龙湾村农民聂兴军、韩凤仙夫妇采取林下养牛、牛粪上地、秸秆过腹还田方式,走上了致富路。
在龙湾村前的一片小树林里,10多头大小不一的黄牛正在悠闲地啃着青草。不远处,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玉米田里,整齐的玉米棵正在抽穗吐蕊,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母牛一年繁殖一个小牛,大约能挣10000元,牛粪上地提高了地力,庄稼长势好、产量高、品质好,都抢着来买俺种的‘绿色食品’。”村民韩凤仙说。
2018年初,年近花甲的聂兴军、韩凤仙夫妇,从山东购进几头鲁西黄牛、西门塔尔牛,在村前的天然牧场——小树林里饲养,用打碎的庄稼秸秆作饲料,牛粪作为种庄稼的肥料,不仅每年有几万元的繁育小牛收入,种植的14亩耕庄稼也连喜获大丰收,小麦亩产约650公斤,大黄豆亩产200公斤以上,还因为绿色生态卖得好价钱,一家人的生活大为改善。“咱庄稼人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红火。”韩凤仙自豪地说。
同样的情况,村民刘怀生采取种养结合模式,2017年初,利用金融扶贫贴息贷款,买了几头母猪,滚动式繁育发展到100多头。这几年,养猪市场行情好,收入连年翻番。同时,用猪粪上地,种出的庄稼产量高、品质好,卖出好价钱。如今,刘怀生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典型,大家学习的榜样。
生态西瓜身价高
除了锅台上,其余旮旮旯旯都上庄稼。走进闫守文、郭凤杰夫妇的农家小院,院内院外,茄子、豆角、玉米、油菜、花生、西瓜长势旺向。
“我的种的西瓜口感好、品相好,每斤高出市场价1毛钱,临近阳谷、聊城的超市都来抢购。”说起黄河滩区西瓜种植,村民闫守文掩饰不住内内的激动。
2017年初,闫守文、郭凤杰夫妇在预留的15亩春地上开始种植西瓜。闫守文的爱人郭凤杰,从小就跟着父母种西瓜,有技术保障。夫妻俩采用“土办法”:炕上育苗、温室培育、田间移栽,用煮熟的黄豆、发酵后的鸡粪鸭粪做肥料,经过一番番繁琐的劳动,6月初西瓜上市,迅速打开当地市场,进入现场大型超市,卖得高于市场价的好价钱,仅种植西瓜一项,每年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为解决西瓜重茬产量低问题,夫妻俩商量着又承包了50亩地,西瓜、玉米、大豆轮换着种植,种西瓜多用粪肥,种传统农作物能秸秆还田,提高了地力,农业连年大丰收。这对昔日的贫困户,如今已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平展的田野,辽阔无垠;道路沟渠,纵横交织;花草树木,掩映新居……“有女不嫁黄河滩”台前县穷滩区,已经蝶变为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新画卷。(台前县委宣传部 王为峰 张玉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