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大雪,河南浚县不少村庄一大早就出现了一波波出门扫雪的村民。这是很多村庄多年未见的劳动场面。近一年来,很多变化在浚县悄然发生。比如路边停车统一方向,竟然一夜之间全部规范。比如去年秸秆禁烧季,新镇乡村干部不用“跑断腿”,竟然全程“零火点”。
变化,得益于一张大网。浚县成功织起一张覆盖全县438个村庄,直通16万户农民的大网,60多万人通过手机紧紧黏在一起。不论求医问诊,咨询办事,还是上情下达,组织动员,目前能想到的功能,已纷纷向线上迁移。人在哪,基层阵地就在哪。互联网思维,正在重构乡村。
浚县新镇星级农户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就诊
第一步 织网
医生先上线,用医疗织一张有黏度的网
这样的案例,几乎每天在发生。去年12月24日下午,浚县东枣林村的老秦(真名秦付明)忽然右侧麻木,腿脚不听使唤。要搁过去,村医会讲“我治不住了,你快去镇卫生院找大夫”。但这一次,村医火速把症状发进医疗急救群,县乡村三级医疗同时响应。47分钟后,他已在县医院神经内科溶栓,危急病情得到控制。是浚县织就的大网,帮他抢到了脑梗救治的“黄金1小时”。
很多人想织网,却谈何容易?如今浚县可以化繁为简地概括:“这事只要3步”。但把这三步走出来,着实曲折。商业公司可以花钱拉新,有的地方行政推广,搞群聊,建APP,然而群众很少买账。浚县县委副书记孙超介绍,当年通过共青团组织在鹤壁部分乡村搞试点,分出娱乐爱好、相亲交友、创业就业、教育辅导等13个大类建服务群,希望兼顾需求,多重覆盖,留住群众。
设想很好,现实里挡不住人退群。好心搞服务,为啥没黏度?细究之下,服务群虽有主题,却无功能,拉进群,受的干扰多,实在的用处少。
但并非一无所获。13类服务中,只有一种群最稳固,那就是医疗救助。健康是每个人的刚需,加了便很少退。看准了群众关切,浚县有了着力点。县卫健委以县人民医院牵头,打通了全县医疗资源,把各院总计4657名医生囊括在一起。
每个村庄的群也随之建立,村医担当外联枢纽,每户户主作为成员,党建指导员、水电工、一村一警都加进来。村民在群里,小病问村医,解决不了的,向县乡村医疗群转求会诊。遇急症,便三级联动,直通急救中心。日常,医生包片,普及保健知识,病友抱团,分类进病种群。
医疗开路,一张大网悄然铺开。是否给医院添了负担?县人民医院院长吴宏光说,恰恰相反,精准接诊,节约了医疗资源。很多不必就医的在线就化解了,医生精力用到了刀刃上。农民过去‘小病扛大’,帮他们及时诊治,算大帐,节约了医保成本。
医院作用凸显,他们进而绑定了绩效,发挥医生党员的能量,激励大夫们多上线。好几位本不会手机上网的名医,也成了线上名人:“上网才知道,尽管过去很努力,其实离群众还差着一大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