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浉河區創建“數字+”市場監管新模式

2022年以來,面對市場監管新形勢和百姓需求,信陽市浉河區積極探索以“主動防范、精准高效、社會共治”為目標,啟動涵蓋33個部門的全區數字市場監管指揮中心,以重點領域監管和信用風險分類預警為核心,以改善營商環境、加強信用監管、落實重點監管為重點,對市場主體進行事前預警、事中事后管控,創造了“‘數字+’市場監管浉河模式”。
數字化預警防控更主動。浉河區從分類化市場准入開始,依托登記注冊監測預警系統,監測外地異常投資、行業異常變動、設立異常集中等0.53萬條信息,歸集涉企信息16.77萬條,實現了數字化預警和源頭控制。該區依托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平台,歸集涉企信息,制定5大類25中類81小類風險指標,構建大數據模型,科學評定主體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監管。
數據化協同監管更高效。該區利用數字監管指揮中心統一指揮、實時監控、統籌“數字+”,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企業與政府各部門的互動情況,為政府各部門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打造全區一體化智慧監管平台。浉河區將智網系統的“雙隨機、一公開”與“食品、藥品、明廚亮灶、特種設備、重點工業產品、安全生產、疫情防控”等業務深度集成,運用大數據技術激活沉澱數據資源池的涉企信息,線上結合線下,全方位智慧監管市場經濟主體,提升監管效率。梳理區政府規范性文件44件,廢止13件不利於營商環境的規范性文件,保留的31件向社會公示。
清單化重點監管更得力。浉河區建立重點監管清單化管理制度,明確監管對象、監管內容、監管措施,對全區食品生產及經營企業、特種設備獲証企業等實行全覆蓋、全過程信用監管。該區落實“雙隨機、一公開”清單化重點監管模式,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聯合抽查細則和工作指引,印發抽查事項清單和聯合監管計劃,涉及33個部門、64個領域、613個抽查事項,部門覆蓋達100%。
“跨省通辦”告別兩地跑,“政銀合作”擴土金融圈,通過全面落實線上“一網通辦”,開辟“証照聯辦”“多証集成”“跨省通辦”等網上綠色通道,實現了“跨省協同監管”信息共享聯合懲戒,優化了“雙隨機、一公開”平台錄入體制機制,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和處罰,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公示制度,共同構建起了“數字+”市場監管新模式,打造了“審批少、流程優、體制順、機制活、效率高、服務好”的營商環境。(來源:浉河區委宣傳部 歐陽國志 葉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