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從“百草園”到“一鳴書居”

藥草飄香,彩繪滿牆。近日,仲秋時節天高雲淡,群山環抱的舞鋼市尹集鎮姬庄村顯得楚楚動人。林間的蟬和花壇裡的蟋蟀合奏聲鳴、此起彼伏,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喜人變化。
“以前,別說產業了,村裡連一條像樣的路都沒有,外面的人很少進來,村裡的人很少出去,守著幾分坡崗地,山頂採藥、山窩種糧,養一頭豬、喂幾隻羊,守著雞屁股當銀行,家家戶戶那真是窮得叮當響。也就近幾年光景,環境美了、產業有了、人氣旺了。”說起姬庄村的今與昔,72歲的村民胡志民對過往的“苦日子”歷歷在目,更對如今的“好光景”贊嘆不已。
作為上世紀60年代從姬庄村走出去的高中生,胡志民畢業后先教書育人,接著被調到鎮裡當黨政辦主任十幾年,退休后和很多老姬庄人一樣選擇回到舒適的老家頤養天年。
從“臟亂窮”到“綠富美”、從貧困村到“明星村”……姬庄村為何變化如此之大?前不久,平頂山市組織了一次觀摩會,舞鋼市委書記劉文祥在點評匯報中提到的一句話引發觀摩團共鳴,也道出了姬庄村華麗蝶變的“奧秘”:“要想多掙錢,最好先讓自己變得值錢……”
姬庄村人口千余,面積不足10平方公裡,大部分處在山區。綜合國情、市情、村情,姬庄村“兩委”經過多次研究,一致認為要想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找准產業支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巧打“山水牌”、端穩“生態碗”、吃定“綠色飯”, “先值錢,再掙錢”。
“方向明確了,路子理順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尹集鎮黨委書記陳磊說,姬庄村確立並堅持“一村一韻一品”思路,圍繞“有顏、有用、有品、有趣”做文章,外塑村容形象增“顏值”、內抓項目產業強“氣質”。 姬庄村山清水秀、環境優美,這是發展的最大底氣。按照清河、清路、清家園“三清”行動標准要求,該村干部群眾廣動員、婦幼老少齊上陣,護綠不伐樹、治水不填塘,村內綠樹成蔭、房前栽花種藥,硬化道路、美化庭院、亮化村庄。“那一陣子,村裡支起大鍋台,干部群眾吃在一起、干在一起,豎電線杆、整下水道、清垃圾堆……不論臟活累活大家伙兒爭著干,心很齊、勁很足。現在回過頭看,房前屋后、村裡村外被收拾得干淨整潔、面貌一新,大家伙兒的辛勞總算沒白費,雖然累點但很值。”73歲的老黨員王振宇是村裡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參與者和監督員,回憶起不久前的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治、大提升,言語中滿滿的成就感。
一處處荒草地成了小游園,一座座老宅子變身主題館……村庄美了,村民感覺有面子、很幸福。今年以來,姬庄村被確定為省首批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省一村一品示范村,並多次在全省、平頂山市的人居環境觀摩評比中取得優異成績。
藥材好,藥才好。姬庄村特殊的地理區位、優良的山水生態,成就了較好的道地藥材。自古以來,村民就有採藥、種藥、賣藥的傳統。村“兩委”因勢利導,選定了“依托中藥材產業、走好鄉村游道路”興業富民這個發展支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建起“百草園”,在中藥種植加工流通、治療體驗、研學科普上全面發力,不僅讓百草變百寶,而且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鄉村游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
“百草園”建起后,姬庄村以“五星”支部創建為契機,採取“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用鄉村旅游串聯、帶動、拉長產業鏈條,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和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目前,在龍頭企業——鴻康藥業公司的帶領下,姬庄村已實施規模化中藥材種植1000余畝,共10余種藥材,並做強藥茶館、藥酒館、藥膳館,建起溯源堂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國醫診療館等,實現了鄉村旅游、康養體驗一體發展。
受偏僻閉塞的地理條件限制,交通問題一度制約著姬庄村的發展。然而,隨著舞鋼市持續加大對交通事業投入的力度,周南高速、國道345舞鋼段以及“四好農村路”、排前路等在姬庄村或依村而通,或穿村而過,小村庄“一舉逆襲”成了舞鋼市為數不多的四級公路全覆蓋的“風水寶地”。
有了整潔的人居環境、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發達的交通條件,姬庄村變得“值錢了”。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姬庄村的華美蝶變,吸引了“一鳴書居”負責人黃普磊的目光,“姬庄村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生態資源得天獨厚,鬧中有靜、靜中靈動,是發展民宿的理想之地。”於是,他果斷選擇在姬庄村安營扎寨,發展民宿項目。經過近一年的籌建,分兩期建設的“一鳴書居·半山溪民宿”和“一鳴書居·圖書民宿”先后開門迎客。每逢節假日,民宿“一房難求”。
據陳磊介紹,“一鳴書居”民宿項目除定期舉辦讀書會、中醫藥研學等活動外,還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不僅直接帶動村民就業,而且民宿經營者每年要向村裡交保底租金30萬元,經營利潤還按照一定的比例給村裡分成,增加了群眾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先值錢,再掙錢。在姬庄村“淘金”的除了商業嗅覺靈敏的客商,還有當地村民和外出返鄉人員。
環境產業俱備,值錢便能掙錢。“天時、地利、人和”已讓“尋鄉愁、品鄉韻”的特色成色更加閃亮奪目,也讓群眾“搞增收、謀致富”的渠道前景更加寬闊光明。
村民錢俊花建起了經營艾草產品的“特產小屋”﹔村民崔自強變身香菇種植大戶﹔村民王梅香利用售賣自家蜂產品的空閑時間在“一鳴書居”打工……
“在外闖蕩了半輩子,現在家鄉的發展形勢很好,從今往后不用再受奔波的苦了。”49歲的村民王順卿在村裡的“藥膳齋”謀得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禁不住向記者“晒”起了幸福。
還有一些頭腦靈活的年輕人利用村裡的電商平台,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將曾經“養在深閨無人識”的農家特產變成了“搶手貨”,年交易額800多萬元。
“既想變美又想變富”,這個姬庄人世世代代的夢想正在一步步照進現實。
尹集鎮提供的數據顯示:曾經是舞鋼市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的姬庄村,2021年人均純收入達18625.8元,比上年增加1628.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達到21.7萬元。
從“百草園”到“一鳴書居”,姬庄人在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上靠轉換“腦子”、找對“路子”,摘掉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舞鋼市委宣傳部 楊德坤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