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多措並舉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
11月22日,《洛陽日報》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為題,報道我縣提升鄉村文化合作社服務水平,助力鄉村振興的具體做法,全文如下:
今年以來,汝陽縣不斷提升鄉村文化合作社服務水平,堅定文化自信,建強基層文化陣地,推進文明創建,培育文明鄉風,繁榮文化文藝,助力鄉村振興。該縣充分利用基層文化陣地,打造“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的公共文化服務,培育品牌文化節目、品牌文化人才,逐步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推動文化合作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助力鄉村文化振興。
宣傳與產業相融合
“我認為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就拿我們攝影文化合作社來說,這是廣大會員之間合作共融、資源共享的一個交流平台。我們通過舉辦農民手機攝影、抖音等專業知識培訓,讓他們把農村的老物件、農產品通過視頻、攝影等形式進行展示,在收獲大量粉絲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定的銷售收入,充分做到了宣傳與產業相融合。”汝陽縣攝影家協會主席李景堂談起攝影文化合作社,感觸頗深。
李景堂所說的攝影文化合作社,位於汝陽縣柏樹鄉窯溝村,是汝陽縣29個村級文化合作社之一。該鄉通過對該村“四美鄉村”的打造,吸引了縣文聯所屬的縣攝影、書法、音舞、戲曲等多個文藝協會,先后組織舉辦學生寫生、少兒舞蹈、婚紗攝影、書畫創作等來宣傳窯溝村,通過多元化宣傳相互融合,使“窯溝熱度”進一步升溫。如今,每天都有網絡直播者紛至沓來,使窯溝村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打卡地。
共同參與服務社會
汝陽縣根據政府引導、群眾自願、共同參與、服務社會的原則,不斷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品牌,因地制宜,盤活資源,建設隊伍,形成了以縣文化館為總社、鄉鎮為分社、村級為合作社的三級聯動工作機制。總社突出重點,打造品牌,統籌協調﹔分社為橋梁紐帶,整合資源,形成品牌﹔合作社挖掘人才,互幫互學,壯大隊伍。鄉村文化合作社各項活動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大院、鄉村文化大舞台)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現有文化人才、文化陣地、文化設施的作用,做到有組織、有章程、有牌子、有辦公場所、有人員、有活動。
截至目前,全縣已建設總社1個、13個鄉鎮分社、29個村級文化合作社,設有戲曲、書法、美術、攝影、廣場舞、走秀、合唱、非遺等專業和特色合作社10個,社員共計600余人。同時,已篩選124個行政村納入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數據庫,成熟一個,挂牌一個。目前已經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文化合作社協調發展、相互補充、共同發力的工作格局。
多元化服務聚合力
“你點我就來”強化實踐鍛煉。該縣組織文化骨干力量,開展“你點我就來”廣場舞、排鼓、戲曲等培訓,通過教招、學招、傳招,引導鼓勵基層群眾自辦、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今年1月至10月,共開展戲曲、廣場舞、排鼓、走秀等培訓58期,培訓文化骨干2430人次﹔積極為文化合作社提供實踐機會,以實踐促提升,以實踐鍛煉隊伍。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場舞展演、戲曲展演等多項活動中,整合13個具有一定演出基礎的廣場舞合作社、戲曲文化合作社,縣總社派出精干力量,進行全方位輔導和提升,邊賽邊評,邊評邊教,邊教邊提升。
“文化走親”互助交流提高。該縣對全縣13個鄉鎮進行區域劃分,分為北部、中部、西南、東南片區,通過“文化走親”的形式,以成員合作、村級合作、區域合作,推動文化合作社互幫互學、服務共享,為群眾提供公益性、多元化服務,打造文化品牌﹔加強與景區、景點結合,篩選具備演出條件的11個有實力的村級文化合作社與景區、景點聯動,先后在西泰山、恐龍谷漂流、恐龍地質公園等景區組織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演出活動32場。該縣還積極組織、選送杜康釀酒工藝、段氏傳統手工布鞋納制技藝、李水琴香包縫制技藝等參與我市舉辦的“古都鄉韻”非遺成果展示活動,傳播汝陽厚重多彩的非遺文化。
建立“文化銀行”積分制。該縣每年對文化活動開展場次多、節目質量好、作品創作積分高的優秀文化合作社、榮譽社長給予表彰,充分調動鄉村文化合作社自辦文化積極性﹔引導文化合作社大膽創新,讓有形的鄉土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讓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代代相傳﹔對有產業發展前景的文化合作社,鼓勵其孵化文化產業,依托文化合作社有效載體,不斷探索創新文化合作社建設的新模式,挖掘整合優秀傳統文化。
今后,該縣將把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作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鄉村文化合作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文化能人”發展模式,培育文明鄉風,推動民間藝術和鄉土文化發展繁榮,以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來源:洛陽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