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腰板走進新生活

劉雅鳴田宜龍曾鳴

2020年12月14日08:25  來源:河南日報
 
原標題:挺起腰板走進新生活

  脫貧風景如畫本報資料圖片

  嵩縣德亭鎮大王溝村風景如畫本報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

  極不平凡的2020年臨近尾聲,脫貧攻堅即將收官。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和影響,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績。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實現718.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9536個貧困村退出,其中,最后一批52個貧困村,也於年底前順利脫貧摘帽。這52個村,大多是“三山一灘”地區的貧困村甚至是深度貧困村。表面上看,絕對貧困人口已經歸零,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全省還有脫貧不穩定戶3.6萬戶12萬人、邊緣易致貧戶5.5萬戶16.7萬人,這些都是脫貧攻堅戰最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攻克的最后堡壘。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隻有確保脫貧攻堅質量更高、成色更足,我們才能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當此決戰決勝之際,作為全省新聞戰線的主力軍和排頭兵,本報編委會推出特別報道,以“總編輯走基層”的形式,分赴洛陽、平頂山、新鄉、三門峽、南陽5市,聚焦最后一批脫貧的52個村,深入一線調研,展示這些村庄採取了哪些措施,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還有什麼打算,以期集中展示全省各地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攻堅拔寨的精神風貌。

  □本報記者劉雅鳴田宜龍曾鳴

  在河南的“貧困版圖”中,“三山一灘”地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其中,巍巍八百裡伏牛山,狀如臥牛酣睡,更是難攻的貧困堡壘。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洛陽的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19個貧困村出列。但截至2019年年底,仍有嵩縣、汝陽的9個村,被列為全省最后一批未出列貧困村。

  一年時間過去,這些村庄現狀怎樣?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赴嵩縣、汝陽進行探訪。

  立志——

  “一定爭口氣,甩掉窮帽子”

  今年2月底,當黨公克得知養育村成了嵩縣黃庄鄉僅剩的一個未脫貧村時,這個平時大大咧咧的糙漢子,居然忍不住鼻頭一酸,落了淚。

  “眼瞅著別的村都‘脫’了,為啥不讓俺‘脫’啊?俺村不比人家差。”作為養育村黨支部書記,他覺得臉上“挂不住”,心裡有點委屈。

  “你別著急,暫時不摘帽,不代表你們干得不好,而是想趁著這最后一年時間,把底子砸瓷實些,抓緊補短板,鞏固脫貧成果。”在縣裡的一次會議上,看到有些沮喪的黨公克,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嵩縣縣委書記徐新摟著他的肩膀鼓勵說。

  作為河南省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嵩縣,全縣共識別貧困村110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萬戶8.5萬人。截至2019年年底,實現105個貧困村出列,累計脫貧21170戶79541人。養育村屬於未脫貧的5個村之一。

  “四十五裡養育溝,養育不了養育人”,是村裡的老話。近些年,村裡卻有了顯著變化:公路修到了村民家門口,香菇、連翹產業興起。但由於基礎薄弱,養育村還是慢人一步。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何不把握好這最后一年的時間,讓未脫貧村的各方面都更上一層樓呢?

  為此,嵩縣持續攻堅,向剩余的5個貧困村發起總攻。徐新分包養育村,在他的幫助下,今年村裡新發展了板藍根種植400畝,增收、帶貧效果顯著。這下,黨公克心裡有了底氣。

  和黨公克一樣,黃庄鄉黨委書記石勝軍也是個要強的人。他說:“一定要爭口氣,讓黃庄鄉最后剩下的這個‘獨苗苗’徹底甩掉窮帽子。”

  石勝軍隨身攜帶一本工作手冊,紙張已經泛黃,邊角有些破損,上面密密麻麻,詳細記錄著黃庄鄉最后164戶貧困戶的情況。其中一頁寫著“社會主義好”幾個大字,分外醒目。石勝軍動情地說,這是他遍訪貧困戶時隨手記下的感慨。

  說話間,記者發現了他夾在手機殼背后的“秘密”:這是一張紙片,上面寫滿了貧困數據和幫扶措施。對養育村的情況,石勝軍“門兒清”。

  離村部不遠,就是已經“摘帽”的貧困戶劉玉霞家。劉玉霞打扮得干淨利索,笑起來眉眼彎彎,家裡拾掇得敞亮整潔,院子裡還種著蘭花,在寒風中透出生機。記者不禁有些疑惑:“恁家挺漂亮啊,咋看也不像是貧困戶。”

  劉玉霞的臉上掠過一絲愁容。站在一旁的石勝軍感嘆,每個貧困家庭的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淚。

  早些年,丈夫得了塵肺病,女兒一出生就是唇腭裂,屋漏偏逢連陰雨,作為家裡頂梁柱的劉玉霞又突患重病。一連串的打擊,壓得劉玉霞一家喘不過氣來。

  在劉玉霞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石勝軍和村干部多次到她家走訪,研究幫扶對策。一方面,實施大病救助,解決了她一家人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面,鼓勵她學習香菇種植技術,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

  沒了后顧之憂,劉玉霞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她告訴記者:“眼下俺建了5個大棚種香菇,差不多掙了7萬塊錢。如今脫了貧,日子更有奔頭了!”說到這兒,劉玉霞臉上又多了笑容。

  最令她欣慰的是,女兒經過前后3次唇腭裂手術,康復效果不錯,現在在縣城上八年級,學習很用功。家裡牆上挂著她的照片:小姑娘穿著紅色大衣,雙手攥成小小的拳頭,面帶自信的笑容,眼裡透著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集智——

  “土石磚木瓦,自己裝扮自己家”

  跟養育村一樣,嵩縣德亭鎮大王溝村也是最后一批未出列貧困村之一。受地處深山、耕地稀少、自然條件較差等因素影響,村民基本依靠“望天收”的山林經濟和外出打工過活。

  經過多年精准幫扶,大王溝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村道路和預約客運班車開到家門口﹔蓋起了標准化衛生室,引進鄉村醫生﹔家家戶戶都裝了寬帶,拉近了跟外面世界的距離。

  基礎設施完善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多”出來這一年時間,干點啥能鞏固脫貧成果,讓群眾有穩定的增收致富渠道呢?

  輸血不如造血。今年3月,德亭鎮黨委書記郭利偉帶著鄉鎮干部去宜陽、洛寧、欒川等地學習參觀后,結合村裡實際,定下路子准備在大王溝村搞鄉村旅游。

  擺脫物質上的貧困容易,移走思想上的大山困難。聽說要把大王溝村來個徹頭徹尾的大改造,村民巴建娃第一反應是不信:祖祖輩輩在山裡受窮,好不容易穩定下來,還折騰啥呢?能翻出個啥花樣來?他不但自己不支持,還勸說身邊的人,讓他們不要“瞎操心、白費功夫”。

  誰知今年4月,郭利偉帶著工作專班,直接在村裡住了下來。從早上6點到晚上10點,他們在這裡忙著開會研討、設計圖紙、挨家挨戶上門征求意見……巴建娃看在眼裡,不得不佩服:這是要動真格了,咱還有啥說的,干!

  因為疫情原因,不少村民都留在家裡。閑著也是閑著,設計圖紙出來后,村民們摩拳擦掌,決定共同裝扮自己的家園:有的拿出了家裡閑置的米缸,種上從山裡挖來的花花草草,錯落有致地擺放在村路兩側﹔有的自己當起泥瓦匠,親手砌牆壘磚,建起了鄉村民宿和村史館。眼見著村庄顏值提升,村民們有了滿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初雪后的大王溝村,銀裝素裹。大紅色的燈籠、造型各異的柵欄、屋牆外的彩繪,在一片純白的映襯下顯得分外美麗。走在這個坐落於群山之中的古朴村落裡,仿佛徜徉在水墨畫中。

  如此美麗的村景,都是村民們自己動手、一磚一瓦造出來的。說起村裡的變化,巴建娃仍然覺得“跟做夢一樣”:“過去俺村灰頭土臉,沒人願意來,現在居然變成旅游景點了!”

  凝心能聚力,心齊可移山。短短3個月時間,大王溝村煥然一新,干群齊動手,相繼改造出十余家農家樂,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國慶期間更是游人如織。為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縣裡專門請來廚師開展技能培訓。

  村民趙建峰就是受益者。他家老屋被改造成了灰牆黛瓦,貼上了用柳條編制的精美壁畫,房前生機盎然。借著家門口的亮麗“風景”,利用培訓學來的專業廚藝,趙建峰挂起了“柴燒參湯”的招牌,紅紅火火經營起了農家樂。

  “國慶節的時候,有不少人來俺家吃飯,一天能掙100多塊錢。”趙建峰說,錢雖說不多,但把俺們的勁兒都提起來了,眼下他准備趁著農閑把院子拾掇拾掇,相信明年生意一定會更好。

  新生——

  “挺起腰杆往前走,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以前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去哪兒都抬不起頭,現在可以挺直腰板了!”談到自己的改變,韓金峰感慨萬千。

  汝陽縣十八盤鄉竹園村的“老大難”韓金峰,去年終於找到了媳婦,夫妻倆今年還生下了女兒,小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走進韓金峰的新家,三層小洋樓,敞亮的大客廳,一共有6個臥室。“這樣的日子,過去想都不敢想。”韓金峰的父親韓國說,竹園村是前坪水庫移民搬遷村,附近的北汝河為村子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水源,卻“喜怒無常”,河水暴漲時,房子就保不住了。

  過去他們家是貧困戶,一家子住在大山溝裡,不僅受窮,吃水、用電也非常不便,韓國患有偏癱,韓金峰30多歲了都討不來媳婦。如今,他們搬出了大山,脫了貧,不光房子是新的,日子也是新的。

  汝陽縣也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當地聚焦脫貧重點難點,集中力量攻克最后堡壘,投資3.6億元建設搬遷安置點42個,易地搬遷貧困人口1713戶6944人,實現每戶搬遷群眾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有2個以上長期穩定增收渠道。

  搬出大山、住上新房,韓金峰的心氣兒也更高了,他想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韓金峰如今在鄭州打工,妻子留在家裡照顧孩子。村裡建有學校,將來孩子上學也不用愁。村裡還幫他妻子和母親找了公益崗,每月有固定收入。這樣,韓金峰可以安心在外面打拼,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脫貧摘帽后,越來越多像韓金峰這樣的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對新生活充滿了期待。

  60歲的張星立是嵩縣黃庄鄉三合村村民,他曾因家裡窮,一直沒結婚。隨著三合村發展寫生、旅游經濟,張星立摘掉了“貧困帽”,奔上小康路。

  每年開春后,風光旖旎的三合村都會迎來“寫生大軍”。張星立沒想到,自己這樣一個從沒走出過大山的老農民,居然有了一個洋氣的新職業:寫生模特。

  坐在村口的樹下,讓學生們畫半個小時,張星立就能領到50元工資。旺季時,他一個月能當近20次模特。他喜歡把學生們的畫作帶回家,挂在牆上,學著慢慢欣賞。

  得益於危房改造政策,張星立原來住的土坯房變成了兩間寬敞的平房,有一間還被他改造成了“寫生工作室”。讓人沒想到的是,以前大字不識幾個的他,現在居然也開始喜歡上了繪畫﹔過去不敢往人前站,如今見了外人,他會主動伸出手。

  更出乎人們的意料,擺脫貧困后,張星立惦記的頭等大事是入黨。

  “這些年,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黨的關懷、黨的偉大。”張星立堅定地說,“此生最大心願,就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今年9月,他鼓足勇氣,正式向三合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文化水平有限,怕寫不好。”他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寫了5份入黨申請書,最后選了最滿意的一份,又謄抄了好幾遍才遞交。

  這可能是一份很不規范的入黨申請書,但卻是一份飽含真情的入黨申請書。

  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經過近一年的鞏固提升,嵩縣、汝陽9個未脫貧村已全部達標出列,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這一年就像打仗,過得真快,也真充實。好日子還在后頭呢,往后每一天都是新生活!”如今,黨公克心底的“委屈”早已化作前行的動力。

(責編:楊曉娜、徐馳)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