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魯山縣熊背鄉大麥王村赤鬆茸種植大棚內:一壟壟的廢舊秸稈堆整齊劃一﹔一籃藍剛採摘的赤鬆茸鮮嫩欲滴,像極了一個個粗粗白白身軀,頭戴褐紅色帽子的“銀娃娃”。50多歲的貧困戶許太有和其他合伙人正在採摘赤鬆茸,豐收的喜悅洋溢在大伙的臉上。
“我們4家合伙,承包了這20個大棚,現在裡面種植赤鬆茸已經能夠採摘售賣了,每(市)斤6塊多,有人過來專門收購,銷路不愁。”許太有興奮地說道。
大麥王村地處大山深處,以前群眾守著貧瘠的坡坡嶺嶺土裡刨食,種些花生、紅薯等,過著望天收的日子,居民收入有限,貧困發生率高。2015年,許太有的妻子被診斷為胃癌,高昂的醫療開支一下子也讓許家成了貧困戶。
如何讓像許太有這樣在家的山區中老年家庭擺脫貧困面貌,各級駐村干部和村兩委沒少想辦法動腦筋。2018年,大麥王村集體成立了種養專業農村合作社,引導村民通過種植、養殖脫貧致富。2019年村裡申請的食用菌種植大棚項目被批准,佔地面積30畝的20個大棚9月份投入使用。
赤鬆茸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的口感,富含人體所需要的氨基酸,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人體抗病毒、抗細胞突變和增加免疫功能的能力,有著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聽說種植赤鬆茸投資少,用農村廢棄的玉米稈或者稻草稈就行﹔技術容易學﹔價格還不錯﹔有著種植香菇經驗的許太有動了心,和其他3家村民合伙承包了大棚,開始種植赤鬆茸。遇到書本上也解決不了的難題,許太有就去找技術員虛心求教,很快掌握了種植赤鬆茸的基本技術。
2020年3月,第一批赤鬆茸開始採摘,一個春季下來,許太有分紅50000元,這讓他無限感慨:幾十年來,深處大山一直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一場大病人去財空﹔如今在政府的幫扶下,自己不僅從困境中走出,而且一下子掙了這麼多錢,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因此今年秋收后,許太有繼續種植赤鬆茸,目前已開始採摘售賣。
如今的許太有臉上經常露出笑容,他逢人就說:“國家扶持建起了保溫大棚,冬天的時候廢棄秸稈裡還能長出赤鬆茸賣錢,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魯山縣委宣傳部 喬新強 徐曉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