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八年持續奮斗,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下來是要全力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為我們理解和把握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接續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
推動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近一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因此,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的首要內容就是保障“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成果,確保已脫貧人口不返貧、不產生新的貧困人口。為此,《建議》提出: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
發展產業是實現持續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推動扶貧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內容。作為產業扶貧的“升級版”,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產業興旺本質在於通過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來實現產業振興。《建議》指出要“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鞏固產業扶貧成果的基礎上,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實現扶貧產業轉型升級,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構建具有鄉土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成果由“產業扶貧”邁向“產業振興”,更重要的是讓農民有穩定的可持續增收的收入來源。
《建議》提出要“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制度”。“十三五”時期,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由於我國社會保障城鄉籌資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依然薄弱。因此,在鞏固脫貧成果過程中,仍需中央頂層設計與特別支持和地方落實主體責任相互聯動,以現有的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不斷完善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幫扶機制。
推動脫貧攻堅成果的拓展
當前的脫貧攻堅只是消除現行標准下的絕對貧困,並不代表貧困治理的終結,2020年后除了要對之前的脫貧攻堅成果進行鞏固提升外,還要面向致貧因素更多、更復雜的相對貧困治理。因此,脫貧成果拓展的首要內容是幫扶對象的拓展,擴大幫扶的主體范圍。在脫貧攻堅時期,通過各種幫扶措施和手段實現穩定脫貧的群體要從幫扶政策中退出。對於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不穩定群體、邊緣群體、脆弱群體,應納入幫扶范圍中來。此外,鄉村的全面振興是讓所有農村居民共享發展給予的成果。因此,《建議》中提到的“農村低收入人口”以及納入“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群體,不僅僅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簡單復制和擴大,而是要根據相對貧困治理的方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進行動態調整。
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除了包括幫扶對象的拓展外,還應包括幫扶標准的拓展。脫貧攻堅時期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標准是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提出的幫扶標准。“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相對貧困治理階段,相對貧困的影響因素既有經濟性因素、產業更替周期性因素,還有貧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及公共產品供給因素,實現低收入人群和欠發達地區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幫扶標准。此外,還需要對脫貧攻堅時期的政策進行調整、拓展和創新,脫貧攻堅時期一些幫扶政策具有一定的突擊性,貧困人口受益較大,也出現了標准過高、懸崖效應等問題,脫貧攻堅完成之后需要對這政策進行調整,將特惠政策拓展為普惠政策,提高政策的包容性。
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前提和基礎,鄉村振興又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和深化。通過對幫扶對象、幫扶標准和幫扶政策的動態調整,才能將脫貧攻堅時期形成的有效的政策、機制和做法接續和過渡到鄉村振興的政策和做法中來,從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脫貧攻堅時期,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扶貧資金,沉澱形成了大量的扶貧資產,為讓這些扶貧資產在鄉村振興中繼續發揮作用,《建議》提出“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這意味著在“十四五”時期,需要把重點由現行的扶貧資金管理轉移到扶貧資金資產管理上來,加強資金資產項目管理,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確保公益性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在推進精准扶貧工作過程中,國家和地方推出了不少原創性、獨特性的脫貧攻堅有效政策和工作機制,比如財政投入、金融幫扶、兜底保障等。這些政策和工作機制,不僅在脫貧攻堅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時期還將繼續在防止返貧、相對貧困治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梳理時,對於涉及脫貧攻堅又關系鄉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並可以吸收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中,可盡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可持續性。
為接續推進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建議》明確提出“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貧困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低收入人口較多,集中了大部分的脫貧摘帽貧困縣,且摘帽時間較晚,自我發展能力水平較低。要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幫扶,大力發展富民產業,促進這些重點幫扶縣不斷提升內生發展能力,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要全國一盤棋,先富帶后富,堅持和完善東西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進一步優化結對幫扶關系和協作幫扶方式,鼓勵支持東中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