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清豐:法治“金鑰匙” 打開鄉村“幸福門”

【查看原圖】

每天早上,蔡娟都會提前一個小時到辦公室,干勁十足地安排一天的工作。

從“楓橋經驗”發源地——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到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這位浙江省一級人民調解員,一年前將自己干得風生水起的“娟子工作室”搬了過來,不遠千裡將“楓橋經驗”的“金種子”播撒到了中原大地。

清豐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吸引“能人”來?當地人說,“栽好梧桐樹,鳳凰自然來!”多年來,因為群眾“信訪”不“信法”等原因,清豐一直是個“信訪大縣”,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鄉村治理戰略中,法治起著根本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如何將群眾從信訪渠道引入法律渠道,就成為擺在清豐面前的“硬骨頭”。

“全面建設法治鄉村,別無選擇!”號角吹響后,清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在化解矛盾上形成了“拳頭效應”,2019年全縣赴京、到省越級訪批次分別比2017年下降76%和79.6%,85%的行政村成為“無訪村”。

鮮明的數據對比背后有怎樣的運行機制?近日,記者深入清豐縣部分鄉鎮採訪,探尋鄉村和諧、群眾安居的“金鑰匙”。

法治文化氛圍濃 群眾“學會用法”

“真不敢相信,我這拖了7年都沒要回來的糧食,拿起法律的武器,不到7天就解決了!”清豐縣馬庄橋鎮趙家村村民袁社鋒最近逢人就說這事兒,末了還要做一回法治“宣傳員”:“遇事兒用法律,靠譜!”

事情要從2013年說起:當地人有個習慣,將家裡的麥子存到面粉廠,面粉廠按市場價將小麥折合成面粉,農戶可以隨時去支取面粉食用,一來方便保存,二來也省事兒。當年,袁社鋒將家裡的900多斤小麥全部存到了當地一家面粉廠,沒想到第二年面粉廠就倒閉了,欠下的面粉無人返還,一起遭受損失的還有本村以及鄰村的幾十戶人家,涉及金額七八十萬元。

村民認識面粉廠的老板,隻好結隊一趟又一趟去堵他。每次老板都說等別人欠他的錢還了,他就有錢還村民了。可是一等二等一直等了7年,眼看連面粉廠廢棄的房子都要拆了,村民們干著急沒辦法。

“我突然想到,村裡現在到處都是宣傳法律,天天耳濡目染的,我們是不是也試試用法律解決?沒准管用!”袁社鋒腦子一轉,找到村委咨詢,村委指導他們聯系村居法律顧問,法律顧問出面跟原面粉廠老板協商,厘清法律關系,不到7天,老板寫下承諾書,元旦前還清所有村民欠款。

遇事兒不知道“用法”曾是基層百姓的普遍狀態,為了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清豐縣大力推進法治廣場、長廊、院壩等農村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今年以來,清豐縣投資1300萬元,建成佔地110畝,集民法典公園、憲法廣場、法治人物廣場、法律宣講廣場為一體的全省首個法治文化綜合體。總投資2600萬元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已經完成土地劃撥和規劃設計。固城、高堡、馬庄橋等一批高標准的鄉村法治文化陣地相繼建成。戲曲普法、報刊普法、網站普法、微信普法、抖音普法等新舊普法手段齊上陣,憲法宣誓、法律宣講、法律趕大集等各種普法活動豐富多彩,當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1】【2】【3】【4】【5】【6】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0年11月16日08:10
分享到:
(責編:辛靜、黃莎)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