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狀態,能極大地激發人的智慧和潛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從而克難制勝,成就事業。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當下中國數億人正攜手同心推進的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貧困並不可怕,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脫貧致富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實現精神富足。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各地結合各自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志智雙扶。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赴四川涼山深度貧困地區考察,並在成都主持召開黨的十九大后第一個跨省區脫貧攻堅座談會。會上,他深刻總結了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的就是: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
實踐証明,隻有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關系,培育貧困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才能有效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
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已經實現651.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9484個貧困村退出,53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0.41%,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成績。然而,“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我省還有35.3萬貧困人口、52個貧困村,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任務艱巨,脫貧難度大。這個時候,必須充分運用志智雙扶這個法寶,激發貧困群眾的“心”動力,從而實現穩定脫貧,不再返貧,確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進而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扶貧先扶志兜底不兜懶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
破解“精神貧困”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個別貧困戶存在嚴重的“福利依賴、政策依賴”思想,有的米面錢糧都等著扶貧干部送,“不要白不要、要了還想要”,甚至要求扶貧干部給孩子買電腦、買手機。從某種意義上說,擺脫貧困就是扶貧對象觀念轉變的過程。
這個思想轉變過程,在唐河縣的脫貧明星王萬才身上表現得十分突出。從頹廢絕望的醉漢到振作奮發的榜樣,網名從“老樹西風”到“老樹逢春”再到“老樹繁花”,他在多地舉行的宣講中,詳細講述了自己轉變的心路歷程,為貧困群眾加油鼓勁。曾經的他被生活壓彎了腰,“懶”成了他逃避現實的麻醉劑,更染上了酒癮。頗有才情的他萬念俱灰下寫下如此對聯,“對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頭休說來日方長”。他的幫扶人、該縣縣直工委副書記郭有霞走進了家門,屋裡臟亂得下不去腳,二話不說,郭有霞抓起掃帚開始打掃衛生。“激將法”讓老王坐不住了,打掃完他發現,自己也能有個整潔的家。扶貧干部的另一手是激勵,她邀請老王整理村裡的扶貧工作檔案,還買來筆墨紙張,邀請他書寫村裡的扶貧標語。激將加激勵,老王心裡的疙瘩一點點解開了,放下了手中的酒瓶子,重新干起了農活。2016年,他嘗試流轉土地,種了6畝西瓜,當年就賣了1.8萬元。就這樣,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2017年年底,他家的人均純收入達到5800元,遠超當年的脫貧標准,主動提出了脫貧申請。老王門前的春聯變成了“和諧普世春風化雨,精准扶貧老樹逢春”。
新蔡縣在貧困群眾中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習氣,不斷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該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68歲的時培智依靠自己的雙手,已經成功摘掉了貧困帽子,他回憶起昔日家裡因病致貧的情形,依然唏噓不已。老時退伍之后,阻塞性肺水腫等重病纏身,發病的時候一動就喘,連一桶水也提不動,絕望壓垮了這個要強的老人。駐村第一書記原玉榮掏心窩子開導他,隻要願意干,他努力一把,村裡再幫一把,日子總會越過越好。村裡給他安排了護林員的公益崗位,修修樹、種種花,勞動強度不大,他就自覺提高標准,把村道兩旁的樹木修剪得一般高,整整齊齊如同站軍姿的士兵。老時說,脫貧還是得靠自己的雙手,人家有手能致富,你為啥有手還餓肚子?政府把路給你指出來了,就要腳踏實地自力更生,靠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
為了扶起貧困群眾的志氣,我省不少地方高招頻出。比如,投資興建文化書屋、健身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定期舉辦娛樂健身、節日民俗、經典誦讀等文化活動,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等美好生活追求,不但能有效革除貧困群眾守舊、迂腐等落后觀念,還能提升精神道德素養。各地還靈活運用文藝匯演、知識競賽、法律講堂等多種形式,宣傳和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先進文化價值理念,激發貧困群眾由內而外的奮斗精神。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
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著力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
扶智的重要一環是教育。實踐証明,教育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幫助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打開他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扎實通道,就能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近年來,我省各地不斷加大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快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特別是以保障義務教育為核心,充分保障貧困家庭子女獲得教育的機會,採取多種措施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2016年秋季學期以來,全省累計資助建檔立卡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759.03萬人次,發放資助金33.19億元,確保不讓一個貧困家庭的學生因貧失學輟學。
盧氏縣現有在校生59361人,其中縣域內建檔立卡等貧困學生12950人,佔比達21.8%。通過精准落實資助政策,為有需求的困難學生辦理助學貸款,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15789人次,發放貸款1.09億元。現在,已有數千名受助學生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該縣沙河鄉貧困學生常鑫蕊,2014年考入江西的一所大學,母親有病,僅靠父親一人養活一家5口人,當年她為減輕家庭負擔,有了放棄上大學的想法,最后通過生源地貸款和國家助學金才順利完成大學學業。2018年一畢業,她就被廣州市一家公司錄用,月薪7000元,實現“因學致貧”到“因學致富”的完美蛻變。
教育的對象不僅僅局限於在校學生,貧困群眾還迫切需要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農民學校應運而生。濮陽縣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教育扶貧體系,力求從源頭“拔窮根”,切實提高貧困家庭的“造血”能力,為脫貧攻堅取得最終勝利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該縣王稱堌鎮武祥屯村的劉平平,在縣職業教育培訓中心電商專業學習期間,創下京東濮陽區域運營中心一天接618單的驚人業績,創下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精准脫貧”日接單量的新紀錄,月工資5000余元,實現了一人成才全家脫貧致富。
志與智雙扶激發“心”活力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容易返貧﹔如果扶貧不扶智,就會缺乏知識、身無長物,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要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智隨志走、志以智強,實施志智雙扶,才能激發“心”活力,形成合力,從根本上鏟除滋生貧困的土壤。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戰中,我省堅持大扶貧格局,在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上下了很大功夫,採取政策宣傳、文化下鄉、教育投入、農技推廣等舉措從內裡推進扶貧工作,努力增強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心”動能,取得了顯著成效。
蘭考的“愛心超市”畫出了一個大大的“愛心圓”。超市物品主要來自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企業的捐贈,救助對象遍及全縣的困難群眾,尤其是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殘疾人和貧困學生。愛心超市裡商品琳琅滿目,但是商品上沒有價格、隻有需要多少積分,結算時刷積分卡。除了未脫貧兜底貧困戶每個月有30分的“基礎分”外,貧困群眾中家裡衛生保持好的老人、在校品學兼優的學生、踏實肯干勤勞致富的“巧媳婦”等,都能獲得獎勵積分。愛心超市搭平台,社會扶貧唱大戲。該縣閆樓初中貧困學生郭雅萍去年受到愛心企業資助,不再為學費發愁。她在作業本上寫道:“我要用功讀書,掙愛心積分給家裡減輕負擔。”
在革命老區新縣,脫貧典型引領行動等扶貧扶志“七大行動”全面鋪開,推動貧困群眾挺直脊梁、自主脫貧。開展“清潔庭院幸福家園”“晝訪夜談”“幸福大講堂”等活動,讓身邊的人講述身邊的脫貧故事,提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開展“脫貧模范”“致富之星”“十星級文明戶”等系列評選表彰活動,倡樹典型﹔建成“幸福驛站”102家,採用有獎積分兌換日用品和張貼“光榮榜”等形式,引導群眾從“等靠要”到“自奮蹄”。
擺脫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期盼。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2020年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越到最后關頭,脫貧攻堅工作越是艱苦卓絕。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難度更大。
勇攀高峰,最吃勁的是登頂時刻﹔接力奔跑,最關鍵的是最后沖刺。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號角吹響之際,我們尤為需要把志智雙扶的各項具體舉措落到實處,激發出貧困群眾的“心”動力,讓他們抖擻精神,與億萬中原父老一道,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