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 陳鈺攝
人民網鄭州9月25日電(王佩)在河南省盧氏縣,“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是部分群眾原來居住狀況的真實寫照。為了幫這些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拔地而起的興賢裡搬遷安置社區安置了來自18個鄉鎮、268個行政村、935個居民組的貧困群眾共2757戶、11227人,該社區也成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在社區管理服務方面做了哪些創新和突破?易地搬遷后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9月24日,在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之易地扶貧搬遷專場上,興賢裡搬遷安置社區管委會主任黑華寧娓娓道來。為了能把這些來自十裡八鄉的群眾凝聚成像“一家人”一樣過日子,我們積極發揮基層組織的堡壘作用,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社區管理服務,設立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衛生、物業等服務部門15個,設置民政、就業等便民窗口8個,確保群眾享受各類政策“不脫節”,就醫、就學、就業“無障礙”。同時,充分激發群眾自治的積極性,從搬遷群眾中選拔出基層黨支部、居委會、監委會和居民組干部50余人,成立了以黨員干部為核心300余人的志願者服務隊,建立社區“一約六會”居民自治理機制,開展“幸福生活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主題活動,讓群眾成為社區治理的主人,著力打造和諧幸福的搬遷社區。
兩年多來,一個個搬遷貧困家庭在遷入新居后發生的巨大變化,不但是房子和人搬出了大山,思想觀念也從閉塞到開放,生產生活方式從落后到先進,開啟了美好的新生活。
從東明鎮深山區搬來的劉娟,父親患有精神病,母親先天性聾啞智障,之前唯一生計就是靠耕種家裡瘠薄的7畝山地維持生活。搬到社區后,父母不但看病方便了,還由於遷移城鎮戶籍享受到每月280元的城市低保補助﹔丈夫通過技能培訓后被招聘到太原一家建筑公司,月工資5000元以上﹔劉娟自己到社區“雙扶驛站”便民超市當了收銀員,不到一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感恩於心的她還積極應聘社區志願者性質的樓長,成為社區感恩自強宣講團的骨干成員和黨性教育基地的講解員,面對前來採訪的記者,她激動地說:“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全家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從潘河鄉大山裡搬來的劉黑旦,出門就是滿眼山,挑一擔水得走二三裡山路,這位能干的漢子天天起早貪黑依然脫不了貧。搬到社區后,他有了施展本事的天地,牽頭成立了寓意為“興賢裡昌盛”的興昌勞務合作公司,帶領社區留守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等弱勞動力100余人在縣城附近從事綠化工程,不但自己率先脫了貧,還帶領社區群眾每年創收200余萬元,並成為社區入黨積極分子志願者服務隊的隊長。還有從橫澗鄉山溝裡搬來的田喜會,父親半身不遂,哥哥和弟弟都是精神病患者,因為交通不便難以得到有效的醫治和照料,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和光棍戶。搬到社區后,父親和哥哥、弟弟可就近就醫和托管,自己進入就業靈活的勞務中介行業,現已成為一名區域客戶經理。去年不但脫了貧,37歲的他還終於娶上了新媳婦,當上了新郎官。
“還有更多的興賢裡社區搬遷群眾像他們一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夢想,逐步完成了從‘農民’到‘市民’這個社會身份的轉變,讓我們感到從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最后,我想用搬遷群眾劉娟在每次感恩自強宣講會上的一句話做結語:易地搬遷讓我們和其他人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在這美好的時代裡,我們將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努力奔跑,早日邁上全民小康路!”興賢裡搬遷安置社區管委會主任黑華寧說。